分享

古时候广州“高考”是个什么样子?

 公司总裁 2023-07-14 发布于河南

当太阳开始变得火辣,热气从地面上不断地蒸腾时,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绩出来了。古代中国是没有高考这个事的,但有科举考试,而且它与高考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曾是社会实现阶级流动、下层人士改变身份的主要通道,我们姑且称之为古代的“高考”吧。不知道古时候广州“高考”是个什么样子?不妨去探究一下……

图片科举考试通识

      先来看看什么是科举。科举,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高考”,是一种考试制度,主要为了选拔政府官员。其实从目的来看,更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图片

▲清代科举考试系统简表。(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0)

科举,自隋朝至清末,共维持了1300余年之久。

科举考试程序大体分为地方考试和中央考试,唐朝五代称“解试”和“省试”,到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确立殿试,基本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并为后代所沿袭。元明清各朝,名称上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变化不大。

清代科举考试,士人参加一般要先参加童试(县试、府试、院试),以取得生员资格。参加童试者一律称为童生。县试的录取者可以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的录取者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院试的及格者即是生员。凡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均考取第一名,通称“小三元”。乡试属省级考试,三年一届。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考试合格后才准予应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会试为中央考试。考中者称贡士,并可参加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发策问的考试,依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赠“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皆考取第一名者,谓“连中三元”,分别称解元、会元、状元。

为博取功名和官职。科举考生要参加从县试到朝考十轮共二三十场考试。地点有的在县城,有的在府治、省会,有的在京师。考试内容,在明清以后,以八股文为主,题目出自儒家经典,必须以政府选定注解作为写作标准。

清代,在广州举行的是省级考试——乡试,考试合格者称举人。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原来“发达”了,就是中了举人啊!也是,中了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还有不纳税、不徭役的特权,可以兴办私学,参与收税…能不“发”吗?


图片

考场图片

因史迹留存的原因,我们主要来看看清一代的考场。清代广州设有乡试考场,称为贡院,所在地位于今文明路。据考广东省博物馆原馆址以及中山大学旧址仅仅是广东贡院的一部分。兴旺时期的清代广东贡院,坐北朝南,北起广州中山路,南至文明路,东到越秀中路,西及龙虎墙(今德政中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西门边上),成为当时中国的四大贡院之一(另外三大为顺天、江南、河南三地贡院)。史料记载,广东贡院始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之后毁于元代战火,现在所指的清代广东贡院旧址为1684年迁居文明路兴建。昔日的广东贡院坐北朝南,整片贡院主体建筑左右对称呈现长方形格局。整片建筑的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是头门、仪门、龙门、明远楼、至公堂、戒慎堂、聚奎堂及后门,沿中轴线建筑两旁是密密麻麻的号舍,整片贡院建筑气势恢弘。尤其特别的是,清代广东贡院号舍四周都建有一座高高的哨岗,周边动静通过居高临下的哨岗一览无余。

图片

▲广东贡院旧照(图片来源:《广东百年图录.上卷》)

图片

广东贡院略图(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6)

      明远楼(俗称“红楼”)位于广州越秀中路215号大院内,占地面积680平方米,是明清广东贡院唯一的现存建筑楼,是当年巡查主考官驻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东巡抚李士桢将贡院改建于城南东南隅承恩里(今文明路)。该建筑坐北朝南,楼为木结构两层阁式建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剪边。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附近建筑物皆毁于兵火,唯独明远楼幸存。“明远”二字,取自于《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意。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在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胡志明等在广州时曾到这里看书。几经变迁,近年,明远楼经过全面修缮,被辟为“广东贡院历史陈列馆”,举办“清代科举与广东近代教育发展”专题展览,是广州硕果仅存的古代教育史迹。

图片

明远楼油画图(图片来源:《文明昔采.清代广东贡院 民国中山大学建筑风景油画集》)

广东贡院外墙铺满荆棘,使人不能爬越,以防传递作弊。院内建有供考生考试和居住的号舍。同治六年,号舍曾达11708间之多。

乡试有三场,每场三天两夜,三场共九天六夜,考生被锁在大约长四尽、宽三尺、高六尺的小房间里。这些小房当时叫“号室”,考生答题、吃饭和睡觉都在其中,烈日熏蒸,蚊虫叮咬,苦不堪言。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天气很热。靠着厨房的号室叫“火号”,这个号室的考生一天又一天地挨烤。靠着厕所的号室叫“臭号”,这个号室里的考生一天又一天地挨熏。

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图片

▲广东贡院号房(图片来源:《广东百年图录.上卷》)

图片

图片考试时间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考三场,一般都在八月的初九、十三、十五三天。因在秋天举行,故称 “秋闱”。应试秀才在考试的头一天晚上进场,对号入号舍,随身携带文具、餐具、茶具、被褥、衣服及食物,此外不准携带书籍、文卷及其他杂物,以防夹带作弊。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

清代每逢乡试,来自全省各地的一万多个考生全副装备,或肩背装满考具和食物的篮筐,或用绳牵着装有四个铁轮的竹箱,在广东贡院门外排队听候点名入考场,其队伍之浩荡,场面之壮观,曾令外国人大为惊讶。


图片

考试证件图片

学子应试,须填写籍贯、姓名、年龄、身貌、三代履历等,并须同考者5人互相作保,再请本县1名廪生(中国明、清两代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通常是成绩一等的秀才)作保,要确保考生籍贯无误,家身清白,非娼(妓女)优(优仱)隶(贱役)皂(执役,如衙役)之子孙,及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应试。

图片

图为结状(即担保)(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3)

      应试者须凭证进入考场,为防假冒顶替,凭证上注明面部和身体特征。不过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这考验的就是验证人员的洞察力和公正性了。

图片

▲图为应试凭证。(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3)

图片

▲同年同科考生的通讯录——同年单。(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5)

      这个同年单可是个好东西,单上的人脉,在日后官场上,可是能派上大用场的。

图片

图片考试制度

      在广州举行的乡试为省级考试,制度严格,对考场规矩作了各项明确规定。来贡院考试的都是在广州每年举行的院试中被录取的秀才(生员)。只有考上秀才的士子才有资格来省会参加乡试。

图片

▲《钦定科场条例》(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3)

而为防止考场内官员徇私舞弊而设立了誊录制度。考生用墨笔写卷,称“墨卷”;受卷、誊录、对读都用红笔,称“朱卷”。就是士子试毕交卷,由受卷官亲收,按交卷次序给签放出。受卷官将试卷按旗分、府分、省分提取号簿比对,将卷中添注及涂改字数贴出并登记于簿,以备磨勘(对乡、会试试卷进行复核)。收毕每场试卷,受卷官须在卷面盖上具有自己衔名的戳记,每十卷为一封,送弥封所。誊录则指誊写;抄录。科举制度中,乡、会试用誊录试卷送考官评阅的办法,以防作弊。而为防誊写草率错误,一般选取文理明通之生员为对读生,加以校对,以对读官管理之。

图片

清光绪年间同怀会试墨卷。(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6)

这样端正的字体,咋一看,还以为是刻印出来的,却原来就是那些才高八斗的应试才子们的手书。而原来以前的评卷官员看到的是专人用红笔抄录校对过的试卷,而不是考生用墨笔写的原始试卷。看来为了防止科场舞弊,古人还是想了不少办法的。无奈科举考试考风不正,士子请“枪手”代考者日多。

图片

图为“枪手”被抓住后游街示众。(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39)


图片

科场小故事之天意难违图片

科举考试规定是十分严厉的,公正的处理就不再细说了,但也有过没犯事的倒霉蛋,传说曾有一考生刚领到试卷,一老鹰从天而降,抓走试卷,高飞而去。考生要求补发试卷,考官言此为天意,拒绝补发。这考生只能只认倒霉了,三年后再来了。现在广州的高考生都在空调房里应考,自然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天意事件。但这样悲催的巧合,影视剧倒是可以拿来用一下。

图片

▲图为“天意难违之老鹰抓走试卷”。(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4)

图片

图片金榜题名

“金榜题名”是科举时代被读书人看作是最大的荣耀。考试结果出来后,张贴榜文公告中举考生。发榜多在寅日或辰日,而寅属虎,辰属龙,于是人们称之为“龙虎榜”。就是贡院放榜的地方。据说曾有人看完榜后知名落孙山,当场触墙而死。因放榜的时候正值桂花盛开的九月间,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桂榜”,今广州市德政中路有“拾桂坊”。在龙虎墙与拾桂坊之间有里巷叫“龙腾里”,取龙腾虎跃之意,这些地名都与贡院有关。    

图片

▲考生在争相看中举榜文。(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5)

图片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小金榜, 纵30厘米。(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28)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是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次,状元是直隶的刘春霖,榜眼和探花都出自广东,分别是清远的朱汝珍和番禺的商衍鎏。小金榜上除了汉字,还有满文,仿佛在提醒大家,不要忘了这个入关200多年,差点被汉族文化同化掉的民族。小金榜和大金榜除大小不同外,大金榜还押皇帝之宝印,小金榜则没有。

因为在广州的乡试合格的只是举人,且举人数众多,只清一代,就有6千多,值得一说的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都曾在广东贡院考试中举。但状元榜眼探花就没几个了,且是要到京城考的,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广东历代进士(甲一)名录——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金榜题名吧。

图片

▲广东历代进士(甲一)名录。(来源:《近代广州教育轨辙》P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