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情怀:我眼中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

 秋高气爽的西安 2017-07-28

翰墨情怀:我眼中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

翰墨情怀:我眼中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中国的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通过点画的组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图像,表现出人们对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疏散与紧密等种种形态美学的认识。它又是一种抽象的表意艺术,凭借着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它是适用的,每一个文明社会的成员都依靠它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它又是超实用的,历来论书者往往强调书家淡泊无为的心态和超乎名利的品格。因此,中国书法具有表情达意、赏心悦目、养德怡性的社会作用,正是这种复杂的多元的功用与内涵令书法艺术自古以来便吸引了历代的文人雅士,上自高官显达、帝王将相,下至山林隐逸、释子道徒,无不倾心书学,人们在书法中找到了表现审美理想与自我意志的途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为普遍而又最为典雅的艺术。自风流儒雅的封建士大夫文人起,即视书法为艺术中至高无上之境界,当代西方不少东方文明的研究者也以为书法乃是中国艺术精神之体现。


翰墨情怀:我眼中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

(孙过庭《书谱》图片来自网络)

我自幼便十分酷爱书法。我的大舅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而且能写一手远近闻名的好字。自己懂事之后,特别是上学读书以后,对舅舅的毛笔字已经充满了崇拜,并使自己萌发了跃跃欲试的念头。再加上自己的哥哥毛笔字也写得比较好,是村里大家公认的“书法家”,这也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我便在“文革”动乱的年代人人都书写大字报的时候开始了用毛笔写字的生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书写技巧的积累,我便自不量力地充当起村里的“字匠”,为左邻右舍书写过春联,为村里写过慰问军烈属的对联。在我参加工作之后,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有时更是附庸风雅忘乎所以,常常书写一些尽兴之作。但是,若干年来,一直未曾拜过名师,临过名帖。所以,自己的书法长进缓慢,更无高超的技巧与深厚的功力可言,这曾经是我多年萦绕于心的一个深深的遗憾。

翰墨情怀:我眼中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

(孙过庭《书谱》图片来自网络)

一场突如其来的磨难将我置于人生的逆境之中,在已经无力改变客观世界或是影响他人的艰难时刻,从官场的苦恼与痛苦中得到解脱的我终于有了充分的闲暇时间来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充满快乐地用祖国璀璨文化的精华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为此,我在年逾五十的时候开始正规地研习书法。在遍临名帖之余,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详细阅读了有关书法的史籍,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演变过程、发展脉络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历代的名家名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自己深悟书艺的内涵和厚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翰墨情怀:我眼中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

(孙过庭《书谱》图片来自网络)

我尽情地遨游在浩渺无边的翰海之中,它使我眼界顿开,让我看到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可谓繁星闪烁,俊彩纷呈,是它使中国古老的历史更加绚丽多姿,是它使中国的灿烂文化更加壮丽辉煌并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中国的文字从其诞生的那个时代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它真正作为一种艺术被人们逐步接受是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之后,因为这时中国的文字已经进入了自觉演变的新时期。东汉时期隶书笔画中波磔成分的增加和草书的出现,都表明书法本身的审美价值已为人们所重视。这个时期各种书体已经完备,此时出现的书论及各种书法批评的范畴也渐趋成熟。隋唐五代是中国书法的成熟期。唐代的艺术大师们融合南北之书,形成了楷法的高峰,人们对书法的讨论和要求,开始转入对细微之处的剖析及对创作规律的总结,这更体现了书法艺术的进一步成熟。自隋之智永、智果,至唐代的欧阳询、张怀瓘、孙过庭及李华、卢携等人,都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作了深入的探讨。“唐人尚法”的祈尚在书法的理论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宋元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升华期。这个时期的书家大多追求笔墨的情趣,文人意识成为书法的主流,帖学风靡,“二王”之书普遍受到重视,所谓的“宋人尚意”便是后人对此种风气的总结。正因为如此,宋代书论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他们普遍要求突破成法,视书艺为表现自我的手段,因而他们更强调书法创作的主体——人的作用,提倡自然天成的创作方式,随之重视书家品行修养的“心画”之说(指汉代杨雄提出的学说)在宋代便成为广泛为人接受的理论。对于书法作品则侧重其神韵趣味,而不断追求断于格法。元人欲矫此风而重复前规,取法晋唐,依法求变,然而不脱“二王”帖学之樊篱,追求逸趣韵味的祈尚则基本沿袭宋代。明清两代是书法艺术继承和求变的时期,明人大多受赵孟頫书风熏染,以姿媚为上,又标举高格,推崇魏晋之书,然明人书法总的来说较少自己的面貌。清代前中期沿袭明季书风,康乾两朝董书风靡天下。但由于学风之影响,自清初遗民即有尚古之祈尚,至乾嘉以后碑学大盛,六朝刻碑,汉隶古篆,成为人们取法的对象,于是书论中求变重碑的理论应运而生,因而明清两代表现为学古与求变两种思潮的交错与对抗。

翰墨情怀:我眼中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当然,在中国书法艺术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许许多多的书论家都以其真知灼见和超群智慧立于书坛翰海的高巅,他们所留下的妙论箴言和许多不朽的著述都曾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演进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宫殿中的瑰宝。比如,东汉时期与杜度齐名的崔瑗便曾写下过《草书势》一文。这篇只有短短几百字的书论是我们迄今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艺术批评的文章。就是这篇文章对草书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作了精辟的论述,也是这篇短文首先肯定了书法的形态美,从而彰显了书法的审美价值,将书法从单纯模拟再现形象的造型艺术提高到了能表现作者情感个性、意象结合,并能给欣赏者带来美感享受的抒情与观赏艺术,奠定了草书这种新的书体在整个书法艺术中的地位。这一理论在后代的书画评论中被广泛运用,影响极为深广。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的书论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在此以后,又有许许多多的书论家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或以对书法艺术的偏爱及精悟,以其精辟的见解、独到的思维继承和发展着中国的书法理论,推动着中国的书法实践。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历尽艰辛所撰写的《书谱》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文并茂的灿烂华章。他用草书写成的洋洋四千多字的书论精辟地表达了他对晋代以来中国书法的许多独到见解。孙过庭开篇便对前代著名书家进行了评价,突出强调了辨体的重要性,指出了各种书体在其用途、特征和书写规律上的区别。他明确主张对待各种书体要融汇贯通,并重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孙过庭在《书譜》中论述了书家与书法创作的关系问题。这也是每一个书家和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十分关注和常常感到迷惑的问题。他谈到了书家的性情与创作的关系,论述了为书者思与学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我理解,孙过庭所说的“思”指的是书家通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所达到的对艺术的彻悟。在这里孙过庭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总结了书法创作的特征及规律。由于书法的美感在于线条的流动组合和意蕴的生发挥洒,同诗歌、绘画相比更少地依赖于具体的物象而更多地表现人的情绪与心理,所以创作者的心境在诸种条件中是最为关键的和重要的。当书写者处于心境怡悦、笔墨精良、气候宜人的时刻,往往会激发起自己的创作冲动,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所产生的作品无疑会畅情达意,我想,这也一定是“偶然欲书”时应有的状态和结果。《书譜》对书法风格的论述也不乏精辟之见。孙过庭意在追求书法上的综合与和协之美,他对书法创作中涉及到的有关迟与速、劲与遒、变与同等不同风格之间的关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孙过庭在《书譜》中提出了自己对于书法批评及鉴赏的看法,他对当时那种视论书为高不可攀的故弄玄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孙过庭在这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批评、讽刺了当下书法批评上存在的种种弊端。由此可见,《书譜》一文是作者深得书法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孙氏理论之所以能够超越六朝,凌驾当时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这与他本人深厚的创作实践及对书法批评的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我通过对这篇杰作的反复研读以及临写,对其所阐述的书法理论和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也为我踏上艰难的学书之路指明了路径,拨开了迷雾,使我得到了深深的教益。正像清代的康有为曾经说过的那样:“上通篆分而知其源,中用隶意以厚其气,旁涉行草以得其变,下观诸碑以备其法,流观汉瓦晋砖而得其奇。浸而淫之,酿而酝之,神而明之。”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的学书之路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在困境中获得了一种十分难得的艺术享受。为了记录自己的这个心路历程和学书所得到的收获,我在对中国历史上那些名家名帖的欣赏中用诗歌的形式形成了一些学习的体会。我自知采用这种形式或许本身就是一个谬误,但是我还是斗胆坚持了下来,这也算是在学书过程中读帖、读人、读史的一种尝试吧。

翰墨情怀:我眼中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