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例研究报告《选准切入点,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竹琴舞叶 2017-07-2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读写才能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教学。
一、研究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如何找准读写切入点,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是我们在本次课例研究所要探讨问题。
二、研究前课堂分析
今天结合小课题来说,我们研究的小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听见身处一线的高段语文教师感叹: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阅读课教师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来不及细细品读文本,来不及认真思考,就站起来回答问题,自然“说”得表面。而学生习作更让教师们伤脑筋,几年下来,学生们名家名篇学了不少,循环日记、小练笔也练得不少,但是一碰到大作文,学生们或无从下笔,或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长此以往,教师们多有这样的感觉,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之间像隔着深壑,无法引导学生逾越。
课题成员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读写结合的认识比较深刻,都有在自己课堂上进行实践的愿望,而且很多老师经常进行读写结合的课堂训,但是老师们也谈到读写结合训练的效果不是很好,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找的不是很准确。如何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什么时间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是我们老师最困惑的问题,也是我的语文课堂最大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在课堂上写几句话或一段话的写作行为不怎么感兴趣,缺乏思考有时只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
课题组成员讨论认为,只有选择正确读写结合切入点才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课堂练笔有效性的关键。
基于以上的因素,我们课题组在这个大主题的引领下,决定由课题负责人金伟老师进行了“选准切入点,落实读写结合训练”的课题研讨课活动。
三、改进措施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这次课例研究选择的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的思路: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读了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反复读种树人给树木浇水的句子,使学生从心中产生了疑问,出现了矛盾的心理,种树人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不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本课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教师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想法、见解的机会,也让他们真正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一)第一次备课时,我把设计读写训练点的时候,安排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抓住“奇怪”一词,激发阅读兴趣。设计过程如下:
1.师:读了第四自然段,你能说说作者奇怪的是什么吗?
(生:作者奇怪的是,种桃花心木的人来得没有规律,浇水的量也不一定。作者奇怪的是,种桃花心木的人一会儿隔三天浇水,一会儿隔十几天浇水,浇水的量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让桃花心木一会儿喝得肚子胀,一会儿又干渴难忍,好像故意刁难桃花心木的成长。)
师:是啊,这样没有规律的来,有没有规律的浇水,让作者感到很奇怪。读读下文,我们会发现作者越来越奇怪了,为什么呢?请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而种桃花心木的人又是早上来浇水,有时下午来浇水,浇水的时间不确定,让作者越来越奇怪。)
师:接着往下读,我们发现作者更奇怪了,这是为什么?(生: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然后让学生读读8-10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种树人真是奇怪,说他勤也不是,懒也不是,忙也不是,空也不是。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感到奇怪。
2.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种树人让作者感到奇怪的是
让作者感到越来越奇怪的是
让作者感到更奇怪的是
反思和行动:试讲以后,课题组老师反馈这个地方前期读的训练比较扎实,学生自主探究,从心中产生了疑问,出现了矛盾的心理,有问题才是探究的基础,学生积极的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里安排的写的训练有些简单,学生没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语言的产生,在这个地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意义不大。课题组成员建议改成教师小结,以接读的形式完成,让学生反复读种树人给树木浇水的句子,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经过改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于是重新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成了新的教研问题。
于是,本着趁热打铁的目的,以及在“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模中探寻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寻找一些切实有效的训练途径,我们课题小组把下一次的研讨确定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点选择”研讨。通过试讲、研讨、思维碰撞,课题组成员对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确立读写结合训练点”有了新的认识,寻找到了新的方法。
(二)在进行讨论交流后,我们对《桃花心木》 这篇课文有价值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地方进行了重新的设计:
1.针对重新设定的切入点进行设计:
读第14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里的“不确定”具体指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生自读14自然段找关键词理解句子意思,抓住:独立自主、转化 、不确定来理解。
从“不确定”这个关键词入手,理解在这段中出现了两次不确定含义是否相同?
小组交流生活中有那些不确定呢?学生举生活不确定的例子,并把它写下来。(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突破难点。)
反思与行动:“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理解“不确定”是读懂课文的难点。在这里安排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是小组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并把它写下来。目的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来理解“不确定”的含义,懂得“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深刻含义。然而我我发现学生理解只是停留在便面,大部分学生写的不好,有的写的自己的考试的事,有的写的是天气变化的事,还有一部分学生无从下笔。究其原因:这个地方设计不够合理,学生交流不够充分,教师评价环节不准确不及时。
读写结合要取得这成功有六大要素:1.恰当;2.合理;3。运用;4.交流;5.评价;6.发展。要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关注这六大要素的正确运用。此时也有老师提出为什么非要进行读写结合,这节课也可以不要这个环节?如果非要说找一个点进行写写就可以了,达到谢的目的就行了。可是于永正老师对读写结合的认识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于老师认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写的迁移就是重视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就要重视写的训练。在教研员的帮助、指导下,我们重新梳理思路,执教老师重新调整教学设计, 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
2.第二次重新设计这个环节:深化哲理,实践生活
(1)深入道理 师:林清玄听了这番话,非常感动,我听了种树人说的这番话以后,悟出了这样一段人生的哲理:
屏幕出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但是,怎样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是什么意思?如何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你们知道吗? 生:(思考)
师:这些问题要同学们来回答,的确难度系数有点大,但是有难度的才有挑战!
(2)故事辅助理解
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志气!这样吧,我们来读两则小故事。看看大家是否有所触动,有所领悟。
出示: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退学的故事;一个是张海迪身患脊髓病而奋斗成才的故事。
师:同学们紧盯着屏幕,一边看录像,一边阅读文字,神情十分专注,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想必心灵受到了震撼,会有不少感受、感想、感触吧?请用一段话写下来。也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来写。
生写感受。(3)交流感受
(4)师点拨小结:生活是自己的事,学习也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张海迪是一位高度瘫痪的残疾人,不能上学,不能到图书馆,不能随便走动去观察世界,在小小的生活圈子里,她所获得的养分的确很少,但就这样少的养分,她将其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成为这次了一位作家,为人们奉献了精神的粮食,的确了不起!这就是——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力量!
3.学生的感悟片段展示:
樊彧豪:虽让张海迪身体残疾,但是他不屈命运,努力生活,这种精神是我们没有的。所以我现在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遇到困难要敢于拼搏,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内心。
王睿晨:不经历风雨,无法成功。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挫折困难是无法预料的,所以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新。不去依靠、不去依赖,在风雨来临之时,能够充满勇气的去从容面对,做一个坚强、独立有思想、有作为的人。
党一童:而枯萎的桃花心木是因为没有克服这些坎坷、曲折、磨难,是因为它们不去努力,因此,本来,可以长成百年大树,可是却给枯萎了,正是因为这样,就失去了最美好的机会。
杜天慧:读完这篇文章后,文章的意思在最后的话里一目了然,就是要告诉我们一定要多经历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就像桃花心木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激发出内心的潜能,比如,父母不在的时候,要自己试着自己做一做,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有如果这次成绩下降了,我们应该想想是不是粗心大意,是不是因为题太难,找到这些原因后,及时的改正,不能依赖别人,说别人没教好,因从我们身上找原因,这样,才可以从失败的隐影里彻彻底底走出来。
反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四、研究后课堂情况分析
最终呈现的一节展示课教学效果整体来看还是有较明显进步的,课堂上学生主动思考,小组交流,联系生活、乐于动笔,课后检测效果较好。
五、成功经验
1. 读与写的“结合”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阅读文本的过程,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样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集在“写”上了。在领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运用,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2. “读”和”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写作状态。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切入点上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我们课题组认为,读写训练点的准确把握,就是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即是读写训练的切入点。这次课例研究我们最终把切入点放在理解难点后在品读到精彩的地方时写,并结合故事辅助理解,深化哲理,实践生活,从学生课后检测的效果上来还是有较大的成效的。
3. 找准读写结合点是提高随文练笔有效性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要紧扣课文,深入挖掘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在阅读教学中落实遣词造句、句式仿写练习、布局谋篇、选材、多种手法表现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读与写的协调发展。
六、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在课堂末尾选的两篇较好的作品作为范本让学生来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有一少部分同学在进行写的训练时候能结合课文所明白的道理来完成。于是这两个实例充其量也就起个引领作用,此法虽能使部分学生有所收获,但远不能实现全员受益并且大大降低了课堂上时间运用的有效性,语文学习的后进生在习作练习方面效果不好,将大好的课上时间白白浪费。怎样把这部分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这将是课题组教师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的阅读教学时“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只有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就会把语文较好,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