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中世纪美术【96】

 RK588 2017-07-29

亚洲美术


尽管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然而占印度全人口的80%以上的却是印度教徒。雅利安人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印度西北部以来直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民族宗教传统的连续性。


古代印度曾经有过佛教美术的全盛期,而印度教美术的造形活动直到公元5世纪左右才真正开始,到中世纪前期才逐渐取代佛教美术而成为印度美术的中心。印度教诸神作为表现自然界各种威力的象征,有许多多臂多面的和奇怪姿态的造型,以激烈的动感和力量为其特征。印度教的雕刻与佛教雕刻相异的是以一种跃动而柔和的线条去塑造轮廓,达到富于肉感性、神秘性,怪异性的趣味。笈多时代静谧的内在的佛教雕刻接受了印度教神像的跃动的多臂多面造形样式的影响,逐步走向了密教化。印度教的许多神妃成了佛教中的天部诸神及菩萨,如梵天(Brahma)的神妃萨拉斯瓦蒂(Sarasvati)  )成了辨财天;维修奴(Vishnu)的神妃拉克湿密(Laksmi)成了圣观音;难近母(Durga)女神成了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等,还有其他姿势各异、多面多臂的观音造形。这对中国、日本等密教美术造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


公元8世纪中叶,由哥帕拉(Gopala)建立了帕拉王朝(Pala Dynasty),帕拉朝历代王热心保护佛教,使佛教在东印度的比哈尔、奔嘎尔等地区得以延续发展近400年,使印度佛教美术展现了最后的光辉,并给予尼泊尔、西藏、东南亚诸地区佛教美术以重大影响。


帕拉朝雕刻以密教像为多,传统的释迦佛也制作了不少。以佛传的场面表现礼拜尊像为其特征。佛传的各场面都有特定的印相,同时在释迦像周围根据不同场面关系,概要地表现出一些人物,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佛传场面常被限于八相。中央为降魔成道独尊,周围有诞生,猕猴奉蜜、三十三天降下、醉象调伏、舍卫城神变、初法转轮、涅槃等画面很小的七相,即所谓释迦八相图,那烂陀的一尊释迦八相图即为其代表。


中世后期印度教建筑达到全盛时期,产生了北型、南型、南北中间型三大建筑样式。建筑了一些结构复杂的寺庙和神殿。如中印度卡纠拉合(Khajuraho)以康达利雅·玛哈德维(Kandariya  -ma -hadeva)寺院为中心的20几座寺院,东印度位于峨里萨(Orissa)的捧着太阳神苏里亚(Surya)的苏里亚寺院,以及同样位于峨里萨的诸寺院(公元8—13世纪)等等。在四方形的伽兰上修造的高塔,塔的各个侧面松散地描绘着纹样的建筑样式被称为北型。苏里亚寺院在祭祀太阳神的大神殿制作了12大车轮的浮雕。这是构想有许多天马牵引着吉祥天湿婆的神妃帕努瓦蒂(Parvati车轮奔驰于太空的宏伟设计。)

《科纳拉克太阳神神庙》


南印度丹吉尔(Tanjavul)的拉贾拉尼(Rajarani)寺院(公元 10世纪)、孔吉浦拉姆(Kancipuram)的艾康巴拉那塔(Ekahbhranata)寺院(公元16世纪)、玛土莱的密拉克西(MiA )寺院(公元17世纪)等可称为南型寺院的代表。南型寺院的特点是修筑有浴池,围绕着方形寺域没有回廊以及高大门栏。这些门栏也和神殿一样在壁面上布满了复杂的雕刻。南印度的雕刻以优美的柔和细腻的手法见长。这种风格在公元12—13世纪建于南印度迈索尔(Mysore)地方的所谓南北中间型诸寺院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寺院壁面上描绘着战象及小鸟、狮子的行列或者宫廷生活、伎乐人、神话故事等场面,还有植物纹样等各式各样的图案。


中间型寺院神殿呈较低的星形配置,在神殿的左、右、后三方设内殿,使用比南型更为复繁纤细的透雕石板做窗也是其特点之一。作为南型古寺一例的艾洛拉(Ellora)的凯拉萨那塔(Kailasanatha)寺院(公元8世纪)的整个门栏、神殿、回廊等都是用一座山岩切削而成的。印度教寺院的壁面常常为许多高浮雕装饰带所覆盖,其内容多为从中世纪前期到后期基于神话题材的神像、人物、动物以及男女相爱的咪多那像(Mitthuna)等,制作极为精美。

《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石窟之凯拉萨寺》


印度教雕刻的首要特征是群像布局优美。在次大陆强烈的阳光下,高耸矗立的卡纠拉合、科那拉克诸寺院的壁面装饰着许多咪多那像,这种印度式制作的规模和造型,即使是表现男女情爱的主题亦是十分明朗和健康的。

克拉久霍


在西印度朋柏湾的艾列凡达(Elephenta)岛上大约有7座石窟,留下了印度教雕刻的一些杰作。第一窟各壁面共有雕刻9件,都是有关湿婆神话的场面或湿婆像。这是些具有压倒性迫力的优秀作品群。特别是里壁中央的三面湿婆胸像透出神秘的威严,逼人敬畏不已。正面是表现着雍容华贵颜面的湿婆,左侧则是其狂暴狰狞的面孔,右侧为其精力的化身——湿婆之妃帕努瓦蒂的温和面孔。与豪华的冠饰及精美的璎珞相比,它以粗犷泼辣的线和面刻划颜面,借自然的粗砾的砂岩表现了主题的强大迫力。在同一窟中还有恒河现身的湿婆,击退象魔的湿婆,舞蹈的湿婆,湿婆与帕努瓦蒂结婚的场面等等。它们都是极为精彩的印度教雕刻。


      在南印度的丘拉朝(Chola Dynasty,公元846—1276)诸王笃信湿婆,多造青铜的印度教神像,这些青铜神像给人以窈窕流畅的动势之感。诸王奖励舞蹈,更多地铜铸湿婆舞蹈像,这些舞蹈像是优雅的节律动感与一刹那静态的美妙的结合,显示出艺术家超群的感觉和创作的天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