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世纪艺术自笈多时代以降,在印度本土佛教日渐衰落,印度教跃居统治地位。印度教是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是印度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梵天(创造之神)、毗湿奴(保护之神)和湿婆(生殖与毁灭之神),他们同时也都是宇宙精神的化身。印度教艺术是印度教宗教哲学的图解、象征和隐喻,崇尚生命活力,追求宇宙精神。在艺术表现上,充满着巴洛克风格的繁缛装饰和奇异想象,带有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印度教艺术的题材多取自印度教经典吠陀、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十八部往世书神话以及民间传说等,它们都是印度教艺术的永恒主题。印度中世纪(约公元7——13世纪)是印度教艺术的全盛时期。 中世纪印度南北各地历代地方性王朝大多信奉印度教,故而兴起建造印度教神庙的热潮,历经数百年不衰。印度教神庙被看作是印度教诸神在人间的居所。神庙内外通常布满了众多的男女诸神装饰雕刻。印度教神庙在形制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南方式、德干式、北方式。 1.南印度的艺术南印度诸王朝保持着纯正的达罗毗荼文化传统,发展了达罗毗荼人的艺术。帕拉瓦王朝(约公元580年-897年)是中世纪初期南印度最大的印度教王朝,定都甘奇补罗。甘奇补罗的凯拉萨纳特神庙和海港摩诃巴里补罗的五车神庙、石窟神庙及海岸神庙,是印度南方式神庙的滥觞,几乎提供了所有南方式神庙的原型。 摩诃巴里补罗,是帕拉瓦建筑雕刻艺术的中心。公元7世纪中叶,那罗辛哈瓦尔曼一世敕建的五车神庙,位于摩诃巴里补罗的南端。神庙是由五块整块天然花岗岩巨石雕凿而成,分别以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人物命名为黑公主战车、阿周那战车、毗摩战车、法王战车和偕天战车。五车神庙外壁以壁柱为框的高浮雕嵌板,刻有印度教诸神和帕拉瓦王室的雕像。代表作有阿周那战车的《王妃》和法王战车的《湿婆家族》等。在这群神庙的两侧还有圆雕的石狮、大象和公牛南迪。 摩诃巴里补罗的巨幅岩壁浮雕《恒河降凡》,被公认为是帕拉瓦雕刻的最高杰作。浮雕表现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恒河降凡的故事。日族的幸车王经过千年的苦行修炼,祈求众神恩准天上的恒河降临人间,让恒河的圣水净化其祖先罪孽深重的骨灰和灵魂。他的祈求获准。湿婆以头承接恒河之水,让恒河之水在他缠结的头发的丛林中迂回流转,缓冲后再流到平原。浮雕位于般度王子曼达波旁侧。在一块宽26米、高9米的露天的花岗石岩壁上,表现了恒河从天上流到人间的壮观场面,艺术家巧妙地利用岩壁中央一道天然的裂缝,代表恒河从天而降。(岩顶有蓄水池,举行宗教盛典时放水可成瀑布),人首蛇身的男女蛇神在这道瀑布中畅泳。幸车王在岩壁左上方,正在举臂独立,修炼苦行。在他身旁的是四臂湿婆,正在以头承接恒河使之缓冲,左手下伸作施与势。岩壁两侧一百多个神灵、人和动物都在向中央聚集,凝望着圣水虔诚礼拜。一对对裸体的男女天神和各种精灵满壁飞动,雀跃欢呼。浮雕整体构思巧妙,气势宏大,个性鲜明。动物的雕刻也十分精采,右下方两只大象浑厚庄严,其庞大的体积稳定了整个画面。距这岩壁右侧不远处有独石圆雕的狮子的一家,刻画了一只母狮喂两只小狮,一公狮在后面为母狮搔背,非常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同时也为恒河降凡这一神圣庄严的场面增添了平凡亲切的情味。 总体说来,帕拉瓦雕刻的人物造型纤细修长,体态优雅,追求一种动态的变化与力度,强调人情味、个性化和戏剧性效果,体现了初期印度巴洛克风格的特征。 朱罗王朝(公元846-1279年)是继帕拉瓦王朝之后统治南印度的最大的印度教王朝。朱罗王朝的艺术以铜像铸造的高度成就成为南印度艺术之冠。 铜像的制作工艺,以青铜为主,采用失蜡法制作。朱罗时代蜡模制作得非常精确,铸出的青铜像很少需要再加工。造像题材大多以印度教诸神居多。 《乌玛》青铜雕像约作于11世纪,出土于泰米尔纳杜邦。乌玛是湿婆的仙侣。雕像体态略呈三屈式,纤细的腰身和修长的双腿美妙动人,表现了印度女性美的特点。同样出土于泰米尔纳杜邦的《克利希那在卡利亚身上跳舞》青铜雕像,约作于10世纪。雕像表现牧童克利希那为保护牧人而降服了兴风作浪的大蛇卡利亚,他右手作无畏势,左手提着蛇尾在蛇身上跳舞,舞姿轻快,活泼。 泰米尔纳杜邦蒂卢瓦兰古拉姆出土的青铜雕像《舞王湿婆》可以说是朱罗王朝青铜雕像的典范之作。湿婆纳德罗阇是舞蹈之神,相传他会跳108种舞。湿婆是创造与毁灭的化身,湿婆之舞乃是神秘的宇宙之舞,而舞王的形象则是湿婆代表宇宙的永恒运动的最高象征。这尊青铜舞王湿婆头戴宝冠,右腿独立于一圈火焰光环中央,脚踏侏儒,伸展四臂,翩翩起舞。他右上臂的手中拿一个意味着声响的小鼓,也象征着创造;左上臂的手里持有一朵燃烧的火焰,是毁灭的象征。于是,创造与毁灭的力量得以平衡。他的右下手作无畏势,抚慰信徒不要畏惧。左下手作象手势(状如象鼻下垂),指向抬起的左腿,这左腿象征着从被踩在另一只脚下的恶魔世界的幻觉中逃避出来。他的长发象征着苦行,燃烧着的火焰或光环则象征具有舞蹈本性的宇宙生命过程以及所有物质中使人兴奋的精力和超验智慧的火花。舞王面部表情宁静、安详、自得。那三只洞察一切的眼睛虽睁似闭,欲怒还笑,那翘起的嘴角的微笑,又带有几分超然,冷漠、严峻的神情。这尊铜像造型优雅,具有旋风般强烈的动感,堪称南印度巴洛克风格盛期雕塑的典范。 2.埃罗拉石窟艺术印度的德干地区在中世纪时处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混杂的地带,由于战争的频繁,印度南北方艺术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风格。而埃罗拉石窟的建筑雕刻便是这种文化融合与艺术交流的最高代表。 埃罗拉在今马哈拉施特拉邦重镇奥朗伽巴德西北约二十五公里,与此相距不远是阿旃陀石窟。埃罗拉自古就是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三教朝拜的圣地。从公元7至10世纪,在一座南北走向的新月形火成岩山麓陡坡上,陆续开凿了34座石窟,其中南端1至12窟为佛教石窟,中间13至29窟为印度教石窟,北侧30至34窟为耆那教石窟。埃罗拉石窟以其精美雕刻著称,与以壁画闻名的阿旃陀石窟并称为印度艺术的两大宝库。 埃罗拉的12座佛教石窟约开凿于公元7至8世纪。建筑形制上以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为主,雕刻方面也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出现了众多的菩萨、女神和曼荼罗等早期密教图像。埃罗拉的佛教石窟显示出佛教的衰落、解体与蜕变,重要的佛教石窟有第5、10、11、12等窟。 埃罗拉的耆那教石窟共5座,开凿于公元8至10世纪,石窟形制多模仿印度教,却不如印度教石窟宏伟,雕刻也多流于繁琐纤巧,缺乏动态与活力。 重要的耆那教石窟有第30、32窟。 埃罗拉的印度教石窟中以第16窟凯拉萨神庙最为辉煌壮观,神庙开凿于约公元757至790年,是一座祀奉湿婆的神庙,象征着湿婆隐居在喜马拉雅山中的神山——凯拉萨山,神庙峻工后,曾在高塔外表涂有一层白色灰泥,使人产生一种银辉闪烁的雪峰的幻觉。凯拉萨神庙是镂空整块山岩凿成,由门楼、祠堂、前殿和主殿四个基本建筑单元组成。神庙内外布满了大量浮雕嵌板、壁龛和饰带,雕刻题材主要是有关湿婆的往世书神话和史诗故事。几乎每件雕刻都抓住了故事中最富戏剧性的瞬间和最富活力的动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近似圆雕的高浮雕是神庙北廊内的《罗婆那摇撼凯拉萨山》。整件雕刻分上下两部分表现。下层是楞伽岛的十首魔王罗婆那,他因诱拐罗摩的妻子悉达而受到惩罚,被囚禁在凯拉萨山下的洞穴里,雕刻表现他正挥动多条手臂摇撼凯拉萨山。上层的湿婆及其仙侣帕尔瓦蒂高踞山顶,湿婆只用足尖一压,就使凯拉萨山恢复了平静。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态戏剧性效果,尤其是帕尔瓦蒂,她本能地斜倚在湿婆身上,回头惊恐地张望,似乎已感到大山的震颤,她身旁的侍女也惊惶逃避。而湿婆的沉稳镇定,更加反衬出帕尔瓦蒂与侍女的激动不安和罗婆那的喧嚣骚乱,这些动态的形象在壁龛变幻的光影映衬下更显得活跃,犹如舞台上灯光照射下活动的演员,演出了这幕惊险生动的戏剧。 其他的高浮雕作品如《阇陀优奋战罗婆那》、《舞蹈的湿婆》等,也是动态夸张而强烈。而神庙主殿高塔外壁上一个个凌空飘舞的飞天雕像,更具火山般的爆发力和流星般的跃动感。此外,在凯拉萨神庙入口走廊圆柱之间的壁龛中仁立着三尊高浮雕的河流女神:恒河、叶木那河与萨尔斯瓦蒂河女神。这些女神雕像既保持着笈多古典主义的高贵、和谐,又充溢着印度巴洛克风格的华美、活泼,被公认为是印度雕刻中女性美的典范。 凯拉萨神庙雕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表现运动的活力,形象夸张、扭曲,追求戏剧性、装饰性的效果,它既有笈多时代的典丽,也有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变化丰富,活力充沛,代表了印度巴洛克艺术的最高成就。 与凯拉萨神庙同时期开凿的象岛石窟湿婆神庙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术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是巨型雕像《湿婆三面像》,高约5.5米。湿婆三面分别象征着宇宙创造、保存、毁灭的变化:左侧一个面孔严肃、蓄须,具有男子气概,手握眼镜蛇,头饰骷髅王冠,与右侧一个面容温柔,妩媚动人的女性相对应。他们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毁灭和创造。中间一面呈现冥想相,睿智超脱,闭目沉思,中和了女性的妩媚风雅和男性的威猛刚毅,把宇宙变化形态相反的两面有机地联系、协调、统一在一起。《湿婆三面像》集狞厉、崇高、优美于一身,达到了高度的审美和谐,成为印度雕刻的不朽杰作,举世闻名。 3.北印度的艺术中世纪北印度诸王朝奉雅利安文化为正统,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吸收达罗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萨姆等地流行的多罗教(性力崇拜),对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世纪称霸北印度东部孟加拉和比哈尔的波罗王朝,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后庇护所。比哈尔的佛陀伽耶大菩提寺,那烂陀寺等寺院在这一时期得到扩建。那烂陀等地出土的雕刻,如宝冠佛、多面多臂观音,密教女神多罗菩萨等,也感染了印度教艺术繁华怪诞的巴洛克风格。波罗王朝艺术对尼泊尔、中国西藏等地的佛教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北印度中世纪印度教神庙群集中分布于奥里萨和卡朱拉侯两地。奥里萨神庙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代表作有布巴内斯瓦尔的林伽罗阇神庙,布利的扎格纳特神庙、康那拉克的太阳神庙等。其中的康那拉克太阳神庙,是奥里萨建筑与雕刻艺术的顶点。 康那拉克太阳神庙位于奥里萨邦孟加拉湾海滨康那拉克。该神庙祀奉印度教太阳神苏利耶,约建于公元1250年。神庙东向,坐落在一道高厚的围墙之内。原先在中轴线上排列着主殿、前殿和舞殿,现只剩前殿。整座神庙被设想成太阳神苏利耶的金色马车,24个辉煌壮丽的巨大车轮雕于台基两侧,前殿正门七匹腾跃的骏马,仿佛在拉着太阳神车奔驰于天界。车轮直径约3米,车轮辐条上饰有富丽堂皇的浮雕。康那拉克太阳神庙的车轮通常被作为印度文化的象征。在前殿角锥形屋顶的重檐之间,站立着成行大于真人的圆雕音乐天女,或击鼓、或打钹、或吹笛,为太阳神奏乐。她们的造型与传统的印度女性纤弱秀媚造型不同,显得浑朴粗壮,堪称印度雕刻中的奇格。 可与奥里萨神庙群比肩的是卡朱拉侯神庙群。卡朱拉侯位于今中央邦哈德尔普尔县城东南约29公里。卡朱拉侯神庙建筑的形制称为卡朱拉侯式,也是印度北方式神庙典型代表之一,高塔(悉卡罗)呈竹笋状,主塔周围环峙多层小塔,给人一种山脉相连、群峰怒涌的运动的幻觉。这是卡朱拉侯式神庙独具的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