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天地诗社对联讲义第九讲

 爱雅阁 2017-07-29

 大家晚上好!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对联的六要素,什么是对联的六要素呢?
对联的六要素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对联,我们要做到:对而不隔(隔景、隔意),联而不合(合掌)。
那么, 今天的课题,是关于“”。
  大家对楹联接触时间很长了,就会知道“隔”这个词,但是,大多数人对“隔”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上,是非常模糊的,并没有深入地去认识,因此,在实际对联过程中,许多人经常犯“隔”的毛病,并且是犯了还浑然不觉。


   大家一提到楹联的禁忌,首先想到的是声律失误或者对仗不工,其实,这二者,只是楹联在形式方面的禁忌;对于楹联的内涵来说,最明确的禁忌就是“隔”和“合掌”。
  如果把失律和失对比作联的外伤,那么,隔和合掌则相当于联的内伤。



先来说说这个“隔”。
 隔景原是建筑用语,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称为隔景。也即是说,同一空间,同一景区的建筑物必须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产生美感。
对联中的隔景自然是运用它的引申意思。也就是说,在对联上下联中,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不在一个时间,或者不在一个场景,上下联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场景不和谐,画面缺乏美感。
对联隔景,本质是对而不联。实际上是没有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所谓对联,不是说把对联上联逐字逐词对出来就是一副完整的对联了。你所对的对联,或者你所写的对联,上下联描写的景物,构筑的意境,必须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这才是一副合格的对联。
因此说,隔景是初学者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我出句话:
今日晴天真不错
如果你对:
我家电脑好还行
  大家一听,就会觉得这两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后一句跟前一句几乎没有任何逻辑衔接。听到这样的话,大家就觉得:你的电脑还行,但你的人脑一定有问题。这就是隔意。
 所谓对联对联既要对又要联的,也就说上下联是一句完整的话、一个整体、是一副完整的画面。或转折、或顺承。。。你不能上下句各说各话的。比如:上联是婚庆的,下联你来个吊唁的吧?再比如人家上联是庆寿的,你下联给人家娶媳妇吧?

再看:
雨润飞红春色好
霜融落叶月光寒

请看这幅对联。上联写的是细雨飞花春意盎然,下联转而描写深秋冷月枯叶寒霜。上下联画面杂乱,而且季节相隔,意境非常不协调。上下联缺乏有机的联系,看不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构筑什么意境。

再比如这个例子:
案上墨香诗隽
阵前马吼戈红
上下联描写的景物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醇香一惨烈,不在一个场景内,反差巨大,且看不出二者的必然联系。应为隔景。

隔意,句意相隔,是由隔景衍生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隔景必然隔意。对联是要构筑意境或表达哲理的。景和情,意密不可分。上下联之间如果没有有机的联系,或者不是对立的统一,那就必然隔意。 
那么是否所描写的景物不在同一时间,空间,就必然隔景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判断是否隔景或隔意,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

刚有人小窗:
春种一颗粟 
秋收万斗粮
一春一秋,一种一收,是否隔景隔意?否。二者是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讲述有辛勤必有收获的道理。

再如名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者描写不同的事物,且在不同的场景,隔景隔意吗?想必你也可以告诉我们,这幅对联的含义吧?不经过磨难不经过历练就不可能有所成就。这就是二者有机的内在的联系纽带。很显然,不隔景也不隔意。

再如自题联
夏居月下听鸣竹 
秋伫篱前数落花
上联夏景下联秋景,隔景吗?隔意吗?我们要看一看二者有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整幅对联是表现作者恬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截取了夏秋两季不同的景物,对于自然更替乃至世事沧桑赋予作者的独特感悟。貌似隔景隔意,实则联系紧密。
如果这幅对联单独拿出来,不从具体的环境中分析,很可能会得出隔景的观点。

0现在大家就明白了吧,所谓“隔”,也就是上下联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对,指的是词性、声律等形式上的对称,而这个“联”,指的就是上下联之间的“关联性”。
    这时,如果我再给“隔”下定义,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对”而不“联”,谓之“隔”。    
 大家现在回顾一下自己对过的联,是不是经常“对”而不“联”呢?是不是经常出现“隔”的毛病呢?
   要想在实际对句中有效地避免“隔”的毛病,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首先要树立这样两个意识。
 一、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一味注重对联的外在形式,而恰恰忽视了对联的这个本质,以至于舍本逐末。其实,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只不过是用楹联的特定形式包装了而已。既然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那么就必须首先注意到说话的合理性连贯性,然后才谈得上其它。


  二、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
 大家刚刚开始学联时,都没有先接触成联,而是从应对开始,久而久之,就进入了误区,潜意识里,把对句当作是对出句者作出的一种机械反应了。你上联说春,我就对你个夏;你上联说东,我就对你个北。——不是一个人说了两句话,而是两个人在顶牛抬杠。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联本身起源于律诗,是律诗中相互对仗的一组句子。后来,才逐步从诗中分离出来,独立而成一种文体。后来,句式从最初的五言和七言发展到现在的句式多样化,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联。从楹联诞生起,上下联就原本是一个人发出的两句话。后来虽然出现一人出句,另一人对句的形式,但本质并没有改变,虽然是另一个人对句,其要求还是要让对句者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来“续话”,而不是另起炉灶、分庭抗礼。


     如果你具备了这两个意识,那么在对句之前你首先让自己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去构思,许许多多的关联性问题都会迎韧而解。


 现在,你再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以前那些不关联的对句,你便会发现,它们从单句来看也许无懈可击,但跟上联合起来一读,便有一种“语无伦次”之感。


  最后再强调一次,树立这两个意识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判断上下联关联性的前提和基础。今后讲到合掌、立意的关联、场景的协调、语气的承接等等方面,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再看一联:


春播千粒种;秋获万斤粮。


有朋友可能会说:你说不能时间隔了,那么这个联呢?怎么会是一个春天 一个秋天呢???


大家看哈。这个对联上下是两个不同的季节、时间的场面,如果按照隔景这种说法,是不是隔景了?可他们仍然是一副对联,上下联是紧密的因果关系,是符合《通则》规定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是林则徐自提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国家”,下联是“祸福”说的两种不同的东西,名词大类属都不同,风马牛不相及。这算隔景吗?当然不算,因为上下联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表明作者自己对国家和个人祸福的人生态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