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性健,仁体刚

 昵称5262476 2017-07-29

天性健,仁体刚

 
《易经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杨雄《法言》:“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法言义疏十八》)一些学者因此得出“仁柔义刚”的结论,认为仁学是柔道。
 
关于仁义谁刚谁柔,朱子一言可尽之:“仁体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其言出自《朱子语类》:
 
先生答叔重疑问曰:"仁体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广请曰:"自太极之动言之,则仁为刚,而义为柔;自一物中阴阳言之,则仁之用柔,义之用刚。"曰:"也是如此。仁便有个流动发越之意,然其用则慈柔;义便有个商量从宜之义,然其用则决裂。”〔广〕
 
“……正如易中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解者多以仁为柔,以义为刚,非也。却是以仁为刚,义为柔。盖仁是个发出来了,便硬而强;义便是收敛向里底,外面见之便是柔。”〔〕(《朱子语类》卷六 性理三)
 
钱穆在《宋代理学三书随劄》引朱子曰:“仁体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盖仁有流动发越之意,而其用则慈柔。义有商量从宜之义,而其用则决裂也。”然后加按语说:
 
“仁义刚柔之辨,古已有之。朱子此条极允惬。《小戴礼》言,东方之人仁,西方之人义。今日中西文化正可以此说之。惟中国人重仁,又重刚,故闻朱子说而喜。西方人重义,亦重刚,则闻扬子云仁柔义刚之说而喜矣。但不了解仁的境界,便觉义即是刚。进而了解到仁的境界,则知义仍还是柔了。故持论者,不贵有先入之见,此则学者所宜注意也。”

 

仁体刚用柔,义体柔用刚,归根结底,仁刚义柔。

 

儒家以“性与天道”为第一性,性与天道,异名同指,于天言道,即天道、乾元;于人言性,即天性、仁性。乾元统元亨利贞四德,阴阳统一,而以阳刚为主,故曰天行健,至诚无息;仁性统仁义礼智四德,刚柔不二,而以刚健为主,故曰仁体刚,君子自强不息。

 

用刚而体柔,也是坤元的特征。《易经坤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即体柔而用刚。相对于乾元,坤元为辅;相对于仁体,义德为用。归根结底,于宇宙而言,是乾元主义,乾元统帅一切;于人道和生命而言,就是仁主义,仁性高于一切。天性健,仁体刚。

 

关于儒家是柔道的误会,源远流长。《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记载光武帝回乡情况:
“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光武儒生出身,以儒立国,尚且以为儒家是柔道呢。
 
道家才是柔道。以刚为主,才能刚柔相济;道家以柔为体,虽然其用也刚,终究不能顺天。以坤元为最高,就不能“承天而时行”,反而会乾坤颠倒。故在历史上,道家影响或道教势力过盛的时代,往往政治品格很低。误认儒学是柔道,问题不大,如光武帝;真以老庄去为政,流弊无穷,如南北朝。2017-7-29余东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