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零度 | 诗意的介入生活与现实并存的关系

 吕瑞芮图书馆 2017-07-29


墨尔本弹琴老人

文/慕容世晴

 

他的手来回拉动 那些情节

似乎有些外溢

人们习惯性的围观又散去

相遇和偶然,被重叠的故事

老人 只有沉默了

 

好比远处的落日

仿佛一切都是时间的恩赐

一切都变得奢侈起来

就连路人的目光

不会计较谁会多爱谁一分

仅有的光亮就快要落下

 

墨尔本 弹琴的老人

在柔弱的光里

好比一线正收缩的水纹

而渴望温暖的人 从来没有从此间断过



作者简介


慕容世晴:河南平顶山人,从小爱好文学,有幸师从上海诗人谷风。我知道,有些路,很远,很累;可是不走,会后悔。我的诗观,自然,客观,唯美。



诗意的介入生活与现实并存的关系

    ----评慕容世晴的诗《墨尔本弹琴老人》 

  

生活即是诗,作为一位诗作者或者诗人,其创作是在不自觉的意识或过程中的发现,发现才更好的影响到读者的感情,甚至是触动。那么,如果诗歌在“此在”缘由和背景中得到了发挥,就已经与现实和读者进行了沟通;心灵上的互动以及精神上的与之发生了关联。关键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这些存在的东西,提升到一种诗意中去,这需要经过内心的发展,又如何抵达某种诗意的氛围,甚至是关系立场,更需要作者本人去通过某个事件或现场的某个情节,有效的提取真正有意义的元素来生成诗的理由。

 

其实,诗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发现生活和现实,只要你在发现过程中有意识的把那些能够启发众人的和读者的东西拿出来,就已经做到了。但,作为诗本身的存在,语言的表现是另一回事情。这必须是作者本人如何使用文字的密码,传达丰富的信息。让读者感受到,感知到,甚至能够摸到,你所呈现和体现的是有“质”的存在,并能引发诸多的思考和可能性的问题。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说过:“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作者慕容世情的诗《墨尔本弹琴老人》,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领略和发现,得到了发挥和体现。不管是她真的去过墨尔本还是看到的影像,不管是她看到的某个画面还是对故事性的重置,就诗歌本身来说真的是很不错了。她的诗更关注了细节上的延展,和对应写作对象的动作,几乎是无意识的融合,很好的发挥了关联效果。能够让读者通过实际的存在通过语言去发生联想和关注。

 

首先,慕容世情是这么开始的。她说:他的手来回拉动 那些情节/似乎有些外溢/人们习惯性的围观又散去/相遇和偶然,被重叠的故事/老人 只有沉默了。作者没有去介绍背景,诗歌写作几乎没有必要去介绍背景和缘由。直接去介入就可以了。她就这么做到了,并且生动感人。那么,老人的手在来回拉动,情节的外溢,被围观的人遇见,而遇见的是重叠的故事,见惯不惊的人群不以为然的离开,而老人只剩下沉默了。这是很有意思的表述。因为首先这是一个故事的开始,自然中已经介入了现场关系,而,作者巧妙的用来回拉动琴弦的动作给予分解了现场气氛,微妙的简单的动作已经形成诗歌的行为方式。外溢一个迷,甚至是最平常的故事,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见惯不惊的事件。这段寥寥几笔,在简单的文字中承担了某些复杂的东西,那是对读者内心的一种触发。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你感到的是一面镜子,你看到镜子里面却隐藏了说不出来的内涵,甚至在隐隐的打动你。这是微妙的处理效果,诗意的展示现场与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必须让我想起”海德格尔的话,他认为写诗的重要方法是沉思中的想象和暗示。推崇“想象”和“暗示”。我引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因为作者在简单的动作和现场中已经暗示了某些缘由的存在,这在下文可以窥见,从中发起会想象。

 

那么,作者又接着说:好比远处的落日/仿佛一切都是时间的恩赐/一切都变得奢侈起来/就连路人的目光/不会计较谁会多爱谁一分/仅有的光亮就快要落下。作者从这里开始艺术的提升,去意象的参与。意象作为个体生成的过程,首先要有意识的参与才能称之为意象。单个的个体几乎不存在意象的本质性。意象只有在加入情感和意识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出本意甚至是外意的东西。那么,作者很自然的把老人和老人所在景场比作“落日”,这很有影像效果,有蒙太奇的手法,很传神的一次介入。这样能够烘托出主体性的存在,能够张扬气氛。使得诗歌的存在不仅仅是本身了。“落日”在这里关乎的是悲情意识,似乎是在营造某种结局的壮观景象,这已经造成了感官上的触动。而,仿佛一切都是“恩赐”,恩赐这个词在这里尤为重要。因为承接了情感的递进关系,能够主动衔接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其实,有时候某些句子的存在本身就是媒介和传达的“它类”。但,这个“它类”却关联了很多促成的元素,让读者感受到暗示的效果。那么,作者说一切变得奢侈起来,是的,落日在恩赐中显得是那么的奢侈,因为老人在这样的情境下是某些未预见性的结局。作者从关切到关注,甚至“连路人都不会计较谁会多爱谁一份”。这是很疼痛的表现,互动了上文的情节景场。而,“仅有的光亮就快要落下”这里的话语出现更营造了现场的悲悯气氛。首先这是景场的互动和回转的意识。就像影响效果,将个体参与到某种大的意识气氛中,去扩大感官效果。其实,作者这里是传用了影响效果。画面感是很强烈的,并有冲击力。能够强烈的带动读者内心的反应。所以说,如何走近读者,那是语言表现的问题。不能写了就写了,要让语言在文本中有意义有效果。有“此在”的东西。奥地利诗人巴赫曼这么说:强调诗人应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诗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 出自痛苦经验的激动”。我觉得慕容世情是在试图用新的语言介入现实,让生活的现实成为诗意的局部;她做的不错。

 

那么,她接着说:墨尔本 弹琴的老人/在柔弱的光里 /好比 一线正收缩的水纹/而 渴望温暖的人 从来没有从此间断过。诗歌到这里还是造境的效果,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为了提升和达到某些阅读感受和理解,去从中提升和发挥文本的效果。老人在柔弱的光里,“好比一线正收缩的水纹”。这是非常美的句子,不仅仅是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形象化的处理的细节,很鲜明真实的艺术化了。其实已经生成纯文本的角色,几乎是“纯诗”的存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意象派的表现手法,真实的去嫁接了意象的功能。从中传达出很生动鲜活的效果。似乎能够摸到,那么真实的东西。从这一点上,慕容世情在这里的写意是很传神的。其实这里有存在主义的关系。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所在,作者的诗歌你怎么解释都可以,关乎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立场的存在关系,很巧妙的在简单的文字和词语效果中展现出来。诗歌中的“沉默”、“恩赐”、“奢侈”都在牵引或下意识的给予读者心理上造成悲情意识。但,这只是为了烘托被“悲悯的老人”,被人们所忽略了的这么一个现场甚至是记忆。诗歌中老人是一个现象,他不具体的再现个体关系。是在文本中代言了某些我们忽略的真实性。作者给予的是关怀,关注。从中拉动善良的人去关心。那么,诗歌中的景场其实不再是那么单一的存在。作者最后说:“而渴望温暖的人 从来没有从此间断过”。显然,老人是用琴弦拉动一个动人温暖的故事,或者是某个悲剧的。但是,过路的人从来也没有间断过。这里其实是很复杂的参与,因为那是渴望温暖的现象。面对老人在落日的大背景下,在围观的人群中聚散的现象中,能够主动融合心境,投以关爱。诗歌其实已经外延了众人对温暖的渴望理由,老人所在的景场其实是一个真实的现象,不过作者根据这个现象去发展了。并有效的关联了内心,使之诗歌艺术的感染力得到提升和发挥。好的诗歌其实是一种影响和启发。艾略特说:诗人的心灵既是一条白金丝。它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在诗人本身的经验上起作用,但艺术家愈企完美,这个感受的人与创造的心灵在他的身上分离得愈是彻底,心灵愈能完善地消化和点化那些它作为材科的激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