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经典 | 《孟子》第二讲:学习需要方法

 傅佩荣 2020-10-20

本辑内容《孟子第二讲:学习需要方法


典范与规矩

孟子本人是学习成功的代表,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首先,要选择学习的典范,并接受基本的规矩。


孟子从小在父母的督导之下,就是个用功的学生。他的年代(372-289B.C.)比孔子晚了一百七十年左右。

最初他所学的是古代经典,如“六经”:《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与《春秋经》。

他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由此知悉孔子思想,并且心悦诚服。他分析古代圣人的表现,认为孔子最为杰出,于是以孔子为典范,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他确实认真学习,在《孟子》一书中,引述孔子的言论有二十九句,其中取自《论语》的只有八句。可见他全面阅读与孔子有关的资料并牢记在心。


他的典范还包括古代圣贤。他指出:人首先要与同乡的优秀人才交往,再与同国的优秀人才交往,然后与天下的优秀人才交往。这是符合曾子所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如果这样还不足,就要上溯历史,评论古代人物,并与古人交往。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意即: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这就是与古人交朋友。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个成语“尚友古人”,即是源出于此。

学习有了典范,眼界与心胸随之提升及扩大。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意即: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很难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孟子后来一心一意发挥孔子思想,又能有效批判其他学派的说法,皆与这句话有关。


除了典范,还需要规矩。

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射箭要先学会拉满弓,工匠要先学会使用圆规与曲尺。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孟子·尽心下》)学习技术,有一定的规矩;学习儒家或任何学问,也都须按规矩,脚踏实地训练自己。


儒家谈学习,不忘言与行,目的是要人追求完美。孟子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

他接着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这句话发挥了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的道理。孟子确实是儒家思想的后起之秀。

专注与有恒

孟子本人是学习高手,他建议我们要做到专注而有恒。所谓专注,必须避免干扰并且全神贯注。


孟子举例说明“人很难摆脱环境的干扰”。譬如一位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于是找齐国人来教,但是“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于庄嶽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来逼他说齐国话,也不可能做到。如果带他到齐国都城的街坊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来逼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做到。今天许多孩子学习外语,似乎不能不考虑孟子这番建议。


排除环境干扰之后,还须做什么?孟子以下棋做为比喻。

他说: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孟子·告子上》)这里说的第二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而想拿起弓箭去射它。那么,这个人的学习成绩会好吗?当然不会了。

这种人正是孟子所说的“一暴十寒”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那么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也不可能生长。


做到专注,还须有恒。有恒是打定主意、选对目标,然后长期坚持下去。长期为之就成为习惯了。

孟子深知“习惯”的重要,他经常并列正面与反面的例子。他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尽心上》)“孳孳”是努力不倦的样子,一天到晚都念兹在兹。换言之,要成为舜或成为跖,全看你是有恒于行善还是谋利。


孟子告诉一位不太聪明的学生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你穿上尧所穿的衣服,说尧所说的话,做尧所做的事,这样就成为尧了。反之,你穿上桀所穿的衣服,再学桀说话及做事,不就成为桀了吗?


由此可知学习的重要。要成为舜还是跖(大盗)?要成为尧还是桀(夏桀,亡国之君)?这两种结果一善一恶,天差地别,全由人的长期学习所造成。

换言之,人生的发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如何掌握呢?我们需要确立典范及遵守规矩,如此就不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接着还须专注而有恒,以求领悟合理的心得。

要融会贯通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他是用一个核心思想贯穿他的学识与理想,成就一家之言。他认为“多学而识之”是不够的。但若不先多学与博学,又如何能一以贯之?孟子在这方面的立场是与孔子一致的。


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意即:广博地学习并详细地阐述,是要由此回到扼要说明的地步。“博”的相对词是“约”,亦即扼要说明。

譬如,如果扼要说明儒家思想,或许可用“真诚”二字,由真诚而可感通别人的处境,再实践“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亦即努力行善,如此快乐亦将由内而发。


孟子强调“自己领悟道理”。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者也。”(《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君子依循正确的方法深入研究,就是希望可以自己领悟道理。自己领悟的道理,就会安稳地守住它;安稳地守住它,所受的启发就会深刻;所受的启发深刻,那么应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回溯本源。所以君子希望可以自己领悟道理。

当孟子回答国君与大臣问题时,不论引述经典或使用比喻,都显得胸有成竹并且立场清楚。

当孟子批评不同学派的观点时,如针对墨家、农家、兵法家、纵横家等,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这些都是左右逢源的具体表现。没有核心思想是不可能做到的。

孔子曾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又曾称赞“知者乐水”。他为何如此欣赏流水呢?

孟子提出自己的解释如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孟子·离娄下》)

意即:有源头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坑洞之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就像这样,孔子肯定它这一点罢了。这儿所谓“源泉”,即指一个人不断好学、深思、力行,并有自己的心得而言。


孟子接着说“茍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意即: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涨满了,但是它们的干涸,你可以站在旁边等着看到。因此,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为了避免声望超过实际情况,只有更为努力学习并用心思考,然后在实践方面长期坚持下去,使自己能有融会贯通的心得,如此才不愧“读书人”之名,同时也将更能品味学习之乐趣。

要活学活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善自己的生命品质。孟子是儒家学者,他所提供的示范是什么?


首先,书本上的文字是载体,重要的是智慧。对文字不可毫无保留地接受,还须配合自己的判断。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所记的,还不如没有《尚书》这本书。我对于《武成》一篇,只取其中两、三编竹简罢了。行仁者在天下没有敌手,以最有仁德的周武王去讨伐最无仁德的商纣,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棍都漂浮起来了呢?


今天还在使用“血流漂杵”这句成语。经过专家研究,当时有些诸侯仍然支持商纣王,所以誓死抵抗;也有可能是商纣王的军队倒戈而自相残杀。

当然,孟子要提醒我们的是:不能光看文字记载,还须考虑具体而合理的状况。


对于《尚书》是如此,对于《诗经》亦然。

孟子认为,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只看字面而误解词句,也不能只看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原意,这样才对。这是“以意逆志”的方法。


譬如,《诗经‧小雅‧邶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诗表示在舜担任天子之后,其父瞽瞍也是臣吗?

孟子认为不能如此夸大解释,因为此诗作者是在借此感叹:虽然天下人都是臣,但自己忙得无暇奉养父母。我们不必盲目由此推到舜的父亲身上。

又如,《诗经‧大雅‧云汉》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这句话难道在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存留”吗?

它是周王在大旱时祈祷求雨之诗,意即如果再不下雨,恐怕百姓全都活不下去了。这样的诗句怎能由字面去理解呢?


孟子的思考力显然超越凡人。他批评农家以为耕田是人生首务时,指出各行各业应该合作,才能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滕文公上》)可谓一针见血。

他批评墨家“爱无差等”的兼爱理论时,指出人的生命来自父母,又怎么可能真的把别人的父母等同于自己的父母呢?(《孟子·滕文公上》)这种想法的结果是无视于自己父母的存在,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差别呢?(《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本人的主要心得是“性善”,他为此多次与告子辩论。他的立场是要人真诚,然后自然会有力量由内而发,使人主动行善。这种观点代表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学习的戒律

学习本来是好事,但不可操之过急。有些人比较冲动,不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孟子说:“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下》)

意即:前进太猛的,后退也很快。因此,要避免三分钟热度。人在饥渴的状态下,不易分辨饮食的好坏;人心若是空虚,也会抓到什么就学习,就以为那是真理,结果反而误入歧途(《孟子·尽心上》)。


其次,要戒惕自己不要只是考虑生活需求。孟子希望得君行道,也如此期许学生。

他对一个学生原本期望很高,但后来看他与权臣交往,就说:“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孟子·离娄上》)意即:我没想到你学习古人的理想,竟然是为了饮食。


然后,有了一点学问,要记得孟子的警惕:“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意即:人应该担心自己的毛病,就是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我们连修养自己都来不及,又怎能“好为人师”,在各方面为人出谋献策呢?


最后,孟子总结了一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学习及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找回失去的心而已啊!

孟子的“心”概念,留待将来再介绍,现在要明白的是:学习必须回到自己身上,努力改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