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圣陆羽·上篇 坎坷人生(中)

 风舞三湘 2017-07-29

十六、对茶人江南足迹之寻踪

  陆羽,这位一生志在翰墨茶泉,浪迹天涯的竟陵子,降生于荆楚大地,终老在水乡江南。对茶人一生坎坷而漫长的生活经历,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楚地与江南;或前半生与后半生。第一种划分是以陆羽降生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渡过长江分段;第二种划分是以陆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公布他的《陆文学自传》起始划线。看来还是以第一种划分更为可取些。

  总之,在茶人七十二年的生命旅程中,有二十四年(733-756)是在荆楚大地,在巴山蜀水之中度过的。其中三年襁褓,十年童僧,一年伶人(约),五年学子(约),五年访茶品泉。而其余的四十八年(757-804)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江南度过,并且终老,长眠于他的第二故乡——湖州。在这四十八年中,茶人虽常往来于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古寺茶园,常常飘忽不定,但仍有不少相对稳定的寓居之地。依然可以沿着唐人的文笔墨迹,去追寻陆羽在江南的行踪。较系统地考察清楚陆羽后大半生的经历,对于较全面了解陆羽生平业迹,哲学思想,才华情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陆羽游江南之前的二十四年生活经历,除他对茶园名泉的考察,将在其他章节里记述之外,已在前若干章节里作了较详细的考证。以下将对茶人来江南至长眠于杼山之麓,苕霅滨的主要经历作较为系统的论述。

十七、竟陵子游江南初结皇甫冉

  陆羽在《自传》里对他来江南的时间作了明确记载:“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于范阳(今河北省琢州市)起三镇(平卢、范阳、河东)之兵叛乱,于天宝十五载(756)正月于洛阳潜称大燕雄武皇帝,年号圣武。同年五月相继破潼关、陷长安。之前,唐玄宗奔蜀途中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之变”。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元载。这就是说,陆羽随着从陕西涌来的大批难民,渡过长江的时间,当在至德元载(756)秋冬之际。

  陆羽在渡江之后,沿着长江南岸对唐江南西、东两道(即包括今之湖北、江西、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陆羽约于至德二载(757)春,来到了太湖之滨,对无锡的山水作了考察。之后,曾作《惠山寺记》,对惠山泉进行了品鉴,被其评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从此闻名遐迩,成为天下最负盛名的名泉胜迹。

  陆羽初来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一位多才多艺,怜才重友之士。当年才子,悉愿结交,推为宗伯。这是竟陵子初来江南结交的第一位挚友。两人一见如故,友谊殊深。陆羽在皇甫冉寓所逗留期间,还经常到异地茶山进行考察,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等诗章,记述了陆羽的采茶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如有一次皇甫冉在病中,陆羽从某地前来探望,皇甫感到十分喜悦,为纪重逢作有《送陆鸿渐赴越并序》:

  君自数百里访予羁病,牵力迎门,握手心喜。宜涉旬日始至焉。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墅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余兴未尽,告去遐征,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进可以自荐求试,退可以闲居保和。吾子所行,盖不在此。尚书郎鲍侯,知子爱子者。将推食解衣,以拯其极。讲德游艺,以凌其深。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吾是以无间,劝其晨装。同赋《送远客》一绝:

    行随新树深,梦隔重江远。    迢递风日间,苍茫洲渚晚。

  皇甫冉这首送行诗,尤其是《序》,写得文词清丽,意切情深,娓婉动人。鸿渐的来访,给皇甫带来了欢乐,当时他病弱的身体连开门都觉得吃力,可是好友重逢,精神顿觉振奋,感到无限喜悦。在十数日的相聚期间,宴谈永日,交流学问。陆羽不仅精通歌赋的韵律之学,还深明儒学之要旨,佛学之真谛。他的渊博学识,颇令皇甫感佩。正当雅兴未尽,却分手在即,两人颇有相依不舍之情。

  从《序》文的词意来看,当时陆羽对赴越投依鲍侯有些心存疑虑。他似向皇甫表露了心迹:往依鲍侯者颇多,我今赴越若遭冷遇又奈何?那岂不是只有去镜水湖畔钓鱼,在耶溪之滨望月兴叹吗?所以,皇甫在《序》中才说了那些情辞恳切的劝勉之言。劝慰陆羽应束装前往——那里是别具一重山水风情、历史文化的古越繁华胜地。并风趣地相约说:我虽在远离你的孤岛之上,但太湖行舟方便,若想念时,可随时前往;那时真的去镜湖或耶溪之滨,当当渔翁,垂竿相钓,亦不失为一种风雅吧?

  皇甫一绝《送远客》,二十言,集中体现了一个“情”字——古代君子之谊的真情、纯情。此诗颇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意境。皇甫在诗中抒发了难以抑制的离情别绪——当陆羽所乘的小舟从北往南,渐渐消逝在那烟波浩渺的湖水和迷茫的天际之时,皇甫仍贮立于暮色之中,遥望南方,久久不忍离去。皇甫冉是陆羽游历江南遇到的第一位虽非兄长却胜似兄长的挚友,一位真正的知己。

  此诗约于唐肃宗宝应二年(763)至唐代宗大历初(766-769)某年春作于太湖之滨的某岛屿别墅。

  •   ①越:指越州(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
      ②孔释:孔子与释迦牟尼。为儒学与佛教的创始人。
      ③丽则:语出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斌丽以淫”句。
      ④远墅孤岛:指皇甫冉当时养病之寓所。相传,皇甫冉在太湖之滨西北顾渚山里有别墅一所。
      ⑤鱼梁:礨石于水,状如堤坝的捕鱼装置。钓矶:为临水可供垂钓的岩石,俗称钓鱼台。
      ⑥辕门:指统兵将帅的军营之门,或都抚官府的外门。节钺:符节和斧钺,由皇帝授予,作为象征权力的标志。有重大仪式时,由军土执列,以壮军营之威严。
      ⑦鲍侯:即鲍防(723-790),字子慎。惠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善司章,笃志于学。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官至河东节度使、江西、福建观察使、礼部侍郎、京兆尹、工部尚书等职。763-769年在越,时任浙东节度使薛兼训从事。鲍防是一位赏识贤才之士,江南文士往依者甚多。陆羽赴越,即前往拜谒鲍防。
      ⑧推食解衣:喻惠爱于人。本《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称颂汉高祖刘邦之语。
      ⑨镜水:即指镜湖,今称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南,湖区风光秀丽,水亭曲桥,渔舟时现,远山四周,水清如镜,是江南水乡胜境之一。
      ⑩耶溪:若耶溪。源出耶溪山,在绍兴市南,北流入运河。
      ⑾树深:春深之谓。是说为陆羽送行时值初春,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色由淡变深了。
      ⑿江远:谓江天难渡,只有梦魂才能不时飞越远隔的江湖,同友人相见。
      ⒀迢递:远貌。《文选》左思《吴都赋》:“旷瞻迢递,迥眺冥蒙。”
      ⒁洲渚:《文选》左思《吴都赋》注:“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苍茫:旷远迷茫之状。孟浩然诗:“迢递秦京道,苍茫岁幕天。”

十八、与皎然、灵彻同居妙喜寺

  元代西域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传》记载:“初入道,肄业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陆羽在《自传》里亦说:“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陆羽约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来到了吴兴,同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皎然上人相识结谊。陆羽之所以能够重新进住僧院,除他十年童僧生活,同释教结下了佛缘之外,是因他抱道潜修,志在翰墨、茶泉的平生夙志,正直的人品和渊博的学识都受到了皎然的赏识与钦佩,与之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但陆羽与人相处时,往往表现急躁,“多自用意……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朋友规谏,豁然不惑。”(陆羽《自传》语)这说明了,既使是真正相知,若长期同陆羽共处,亦会有“难相处”之虞,而富有恻隐之心的皎然上人,不忍看着曾有不幸童年的挚友陆羽再过着那种孤寂而凄苦的生活,于是就请陆羽住进了妙喜寺,同皎然、灵彻等朝夕相处,尝试了一种新的客居寺院的处士生活。

  皎然在唐代诗僧中,“诗名尤大。他出身在没落世族中,幼年出家(按:有曰幼年信仰佛教),专心学诗,作诗式五卷。特别推崇他十世祖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以写山水诗著称于世)。中年参谒诸禅师,得心地法门。他具备门第、诗篇、禅学三个条件,与朝中卿相及地方长官交游。”(引自《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诗僧》)

  陆羽与皎然上人的相识与结谊,是颇不寻常的。也可以说是陆羽在人生旅途中新的知遇者,使其越过艰难坎坷,走向生命和事业全盛时期始终如一的支持者。陆羽同皎然大师从至德初结谊以来,直到他们相继辞世,凡四十余年,友谊一往笃深,情义始终不渝。真可谓是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佛缘高情,生死超然的境界。此情此谊,堪称千古珍闻。

  在《全唐诗》皎然卷中,除有若干首是同陆羽等人联句之外,还有若干首诗是吟咏同陆羽品茶、相聚、寻访的诗章。其中《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即是作于陆羽隐居妙喜寺期间某年重阳节: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   ①辛文房:元代西域人,字良史。其生平不见史传。好治唐诗。慕刘长卿(字文房)之为诗,因以其字为名;慕于良史之为人,遂以其名为字。辛能以汉语为诗,他自己的诗集名《披沙诗集》,惜已失传。其所著《唐才子传》是一部生动的传记文学,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唐代文坛盛况,诗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以及唐代从全盛走向衰败的历史背景,它补阙了不见于正史的唐代诗人事迹。
      ②皎然(720-约800):字清昼(一作昼),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肃宗至德初居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皎然精通佛典,又博涉经史诸子;文章清丽,尤擅于诗。与颜真卿、刘长卿、韦应物、李阳冰、顾况、皇甫曾、陆羽、灵彻等交往。《全唐诗》存诗七卷。
      ③杼山:在唐湖州(吴兴郡)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境。据颜真卿在《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所载:“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盖昔夏杼(按:夏朝第七代国君)南巡之所……其山胜绝,游者忘归。”
      ④灵彻(746或749-816):一名灵澈。唐代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长于律学,尤善诗文。灵彻以善诗而擅名江南达数十年之久。在吴兴曾同皎然、陆羽同居妙喜寺。
      ⑤妙喜寺:在乌程杼山之阳。为南朝梁武帝(502-557)时所建,于梁大同七年(541)五月武帝于寿光阁会所司奏请置寺额。萧衍帝以东方有妙喜佛国,因以命之。旧置于湖州西金牛山。于唐高宗时将妙喜寺移建于杼山。
      ⑥缁素:缁,黑衣,僧众之服;素,白衣,常人之服。此喻指僧俗。
      ⑦忘年之交:是谓对于其人之才品,钦重器赏,忘其行辈年龄而与之为友也。
      ⑧东篱句:寓指晋末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嗜酒作诗的典故。陶渊明在九江庐山脚下隐居时,因郁郁不得志,常以酒浇愁。一天诗人正在东篱下赏菊,时逢友人送酒至。他便就地痛饮,大醉而归。传云,每酒醉,常得佳句。
      ⑨助茶:助字,在古汉语里作虚词或代词解。故“助茶”二字并非指某一种茶品,而是泛指茶茗。是“泛酒”的对应词。

十九、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

  陆羽对这段经历,在《自传》里说:“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宴谈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这里陆羽对其隐居苕溪的时间说得非常明确:上元,为唐肃宗年号,此年号只用二年即改元宝应。“上元初”即上元元年(760)。

  陆羽的《自传》同时说明了,他在寺院里同皎然、灵彻一起住了约三年时间,即在临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滨建了一所草庐,开始了他有生以来一种全新的隐居生活。

  古文献上所载几份陆羽小传(包括陆羽《自传》)和古今一些茶书上都提到了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但对这一令人神往的所在,往往只是点到为止。给读者布下了一层神秘的疑云,难以一见蓬莱真境。苕溪之源头究竞在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陆羽的结庐之所,又在何处?这些或许都是令人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吧?     几许崇情托远迹
    无边清况惬幽襟

  此联为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前牌坊楹联。其译意是:多少崇高的情感寄托于古人踪迹;无限天然的美景满足我清幽心境。现在,不妨让我们去探索一下这副联语所蕴含的深邃意境——我们对一代茶人陆羽怀着景仰之情,沿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他曾结庐而居的苕溪仙苑,也许会使我们获得一种游历世外桃源,陶情怡性,舒展胸襟的乐趣吧?

  苕溪,一名苕水。因秋时两岸苕花漂浮水面,其白如雪,苕溪之名得于此。苕溪的源头,出自浙江省(唐时为江南东道)西北部临安县北境的天目山(一名浮玉山,又名西峰)。这苕溪的源头,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所在。那里山峰灵秀,花树幽奇,溪水流泉,怪石嵯峨。这天目山,又分东西两脉,同耸云表,双峰雄峙。相传,古时峰巅之上,各有一池,左右相望,犹如天目,故名。这大自然界亦真是无独有偶,奇妙异常,不仅山有双峰,峰有双目,这苕溪也有双源:一源出自山南(东天目),东流经临安,馀杭等地折而北,流经德清县为馀石溪,至吴兴,是为东苕溪;另一源出山之北(西天目),曲折东北流经孝丰、安吉、长兴诸县境,至吴兴,是为西苕溪。二溪汇合之后称为苕溪,经小梅、大浅(一作钱)两湖口,总汇入烟波浩渺的万顷太湖之中。

  这苕霅二溪是浙江的著名山水,霅溪又是吴兴的别名,素有“苕霅溪山吴苑画”(吴苑:为春秋时吴兴著名古园林,风景如画)——桃源妙境之名。也是古代高人隐士隐居之所。

  那么,陆羽在苕溪隐居之所,究竟在何处呢?这当然也要从陆羽一生中同佛教素有不解之缘去追寻他的踪迹了。陆羽在童年时,虽然由于不愿终生落发为僧,毅然离开了竟陵龙盖寺,但他始终同寺院和僧侣们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他与皎然、灵彻在妙喜寺同住三年,自然又使他回到了当童僧时曾经历过的那种佛法气息浓重的宗教氛围之中;可是,陆羽作为一个已浪迹天涯多年的异乡游子,又具有我行我素,狂放不羁,“今之接舆”的气质,恐怕同佛门中那些清规戒律,在缁素之间总会有诸多不便之处吧?所以这是陆羽必然要离开妙喜寺,另寻住所的情由所在。但要在苕溪之滨建造草庐,当然会得到寺院的帮助。于是,他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就在临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滨选了一处幽静的所在,为陆羽建造了一所草庐,以便于他们保持密切往来。

  皎然在《周谏别业》诗小注云:“予寺与周生所居,俱临苕水。”这说明妙喜寺是一处背依夏杼之山,面临苕溪之水的庄严胜境所在。据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于唐大历九年(774)所撰《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记载:陆羽当年在苕溪隐居的“草堂”的具体地址是:“(妙喜)寺东偏有招隐院。其前堂西厦谓之温阁。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真卿的“史公”妙笔,在这里点明了陆隐士的“草堂”是在妙喜寺偏东的招隐院与东南的晋代吴兴太守何楷钓台古迹之间,在悬岩峭壁之下,苕水之滨。皎然在《周谏别业》有诗云:“若访禅斋遥可见,竹窗书幌共烟波。”看来亦未尝不可把这句诗用来“题陆羽草堂”呢?

  现在,让我们再继续探寻一番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年之前的隐士生涯和他那旷达而又有些郁结的心境吧。鸿渐当年,在苕溪之滨所结草堂,不难令人想象,一方面仅可以避风遮雨,简陋异常;另一方面,环境却十分清幽,亦不啻是一处世外仙苑——仰观东张(杼山之别名)风景“胜绝”(真卿《妙喜寺碑铭》有“其山胜绝,游者忘归”之句),妙喜佛国庄严;俯临苕溪浮花如雪,碧波白帆点点;青山作屏风,翠竹为侣伴;蕈席生凉意,逸士心常暖;细写《茶经》煮香雪,为留清香驻人间。

  当隐逸欲静时,便闭门著书,不杂非类;诗人若有雅兴时,便邀请名僧高士,品茗吟诗,纵论清淡;当游子欲动时,惟纱巾随身,短衣藤鞋,乘一叶扁舟往来于山寺之间,去饱览一番那别具南国水乡幽韵的苕霅溪山,吴苑风情;当更深云静时,可凭栏望月吟咏,听流水清音;当晨曦微明时,亦可下临深清(步百步去何楷钓台),垂竿相钓;当这一切仍难排遣“今之接舆”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郁闷之情时,也只能是(如一副联语下联所云)“长歌自胜酌,请君置酒扶醉怪石看飞泉”了。

二十、《陆文学自传》与书目清单

  陆羽在苕溪结庐之初,即开始了他的“闭门对书,不杂非类”的创作生涯。他一方面继续游历名山大川,访问名泉、茶园,广泛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亦同名僧高士往来,寻求知音,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到吴兴之初就和诗僧皎然等一批高人名士结识与交往,并以此为开端,开创了他茶学事业的光辉鼎盛之期。

  在苕溪结庐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秋,陆羽撰写了《陆文学自传》。在这份《自传》里较概括地写了他的“前半生”经历,公布了他自“安史之乱”起五年间撰写的书稿目录清单: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

  陆羽《自传》里的这份书目清单,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陆羽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才华,他撰写书稿速度之快,也是令人惊奇的。他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实际上“闭门著书”的时间只有一年,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躲避战乱,对茶事进行实地考察中度过的),就撰写了六十三卷(篇)书稿。尽管有的作品篇幅可能不甚长,但是其中也不乏大部头的系列之作。特别令人注目的是这份书目清单中还包括了他的茶叶科学巨著——传世千载的三卷《茶经》。这说明陆羽在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已完成了《茶经》初稿。对于研究陆羽《茶经》是在什么时间问世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陆羽为什么在这时公布他的《自传》呢?他在列举上述书目清单之前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少好(一作九岁)属文。多所讽喻。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这是陆羽对其自身的品德和他的才能作出的自我鉴定。是否可以这样说:陆羽的《自传》不仅是他对自己前半生坎坷奇异经历的小结,也是一份令人景慕、颇具魅力的自荐书。古代的文人作品,包括传略体裁的文学作品,最初时首先是在友人及景慕者中间传阅。陆羽的《自传》及其书稿也同样是首先在同他往来的名僧高士中间传阅。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非凡的才能,高雅的志趣,和对茶学事业的抱负以求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从陆羽后来在湖州推行他的茶学事业,开展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看,都证明了陆羽在结庐苕溪之初,为进取而自荐的尝试,已经取得了成功。

  •   ①禄山:即安禄山(?-757),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一带)奚族人。本姓康,字轧荦山,又作阿荦山。母改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为人忮忍多智,通晓诸族语言。唐玄宗时授其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在范阳起兵叛乱,先后攻陷洛阳、长安,僭称大燕雄武皇帝,年号圣武。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为其子庆绪所杀。
      ②刘展(?-761):乡里未详。曾任唐陈留参军,宋州刺史兼淮西节度副使等职。刘展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十一月举宋州兵七千人起事,曾一度先后攻陷了扬州、润州、苏州、湖州等数十州县。反唐作乱仅数月,遂于上元二年(761)初,为平庐兵马使田神功等部所讨灭。

二十一、对《陆文学自传》命题之释疑

  这一传记体文献。为陆羽本人所撰是没有疑问的,并可证实是撰于湖州。《湖州府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爱山书院刊本)记载陆羽生平事迹有“《陆文学自传》羽撰”七字。

  陆羽《自传》命题冠以“陆文学”三字,似有释疑之必要。陆羽“诏拜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不就”的时间,约在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这是《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1990年11月版)对陆羽“诏拜太子文学未就”的时间作出的推断。而这恰是发生在陆羽撰写《自传》之后二十年左右时间里。如果陆羽被人们称为“陆文学”,也只能在此之后。据此分析,这份《自传》在脱稿时其文题当为《陆羽自传》或《陆鸿渐自传》。那么,“陆文学”三字是从何时、为何人所加呢?最大的可能性是,在陆羽逝世之后,其生前好友在整理、刊印其遗存文稿时加上的。故后来的文献上刊载时都沿用《陆文学自传》,传世至今。

二十二、“青塘别业”与君山品茗垂钓

  陆羽约在唐代宗永泰元年至大历二年(765-767)间,曾离开湖州前往常州义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君山乡一带,进行访茶品泉活动。之后,约在大历十二三年(777-778)间,陆羽曾在君山建有临时隐居之所。

  据明代周高起《洞山岕茶系》载:“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去湖汊一里,所供岁万两。许有谷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是也。其山名茶山,亦曰贡山。东临罨画溪。修贡时,山中涌出金沙泉。杜牧诗所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是也。山在君山乡,县东南三十五里。”

  上述引文说明,唐时义兴君山产之阳羡茶,所以成为贡茶,是因陆羽向当时常州刺史李栖筠建议所致。由于唐代的贡茶数质量要求越来越多越好,给广大茶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许有谷的两句诗,含有对陆羽以阳羡茶入贡建议的批评与惋惜之意。陆羽既品阳羡茶为“芬芳冠世产”,他还可能在君山乡罨画溪建立茶舍期间对阳羡茶的采制技术上给予指导帮助,这当然亦是陆羽从事茶学实践活动的必备课题。

  陆羽后期在君山乡隐居期间,他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曾追寻处士的行踪,前往君山访问他,并作《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诗:

    应难久辞秩,暂寄君阳隐。
    已见县名花,会逢闱氏粉。
    本自寻人至,宁因看竹引。
    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
    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

  据《湖州府志》载:“陆羽别业在青塘门外。”并援引皎然《喜义兴权明府……青塘别业》诗作注脚。可是,湖州府城青塘门外的陆羽别业同皎然在这首诗中所说的“青塘别业”相去甚远。经笔者仔细推敲,这是《湖州府志》误把青塘门外的“陆羽别业”与皎然诗中的“青塘别业”误为同一地址,致使后世学者多有信不疑者,这或许有澄清之必要。

  一是,首先应明确皎然诗中的“青塘别业”是说的哪里?可以说皎然在这首诗中的语意都是比较明确的:他为了寻访陆羽,先去拜访了常州义兴县权县令府第,才打听到陆羽在君山乡的具体地址,然后他们一行数人来到君山寻访陆羽,他们却被沿途的幽美风光的青翠奇异的竹林所吸引,真是赏心乐事,美不胜收。但终于被修竹引到了陆羽的“青塘别业”。皎然等人,风尘仆仆,前来看望,故友重逢,这今陆羽非常欣喜,以君山新茶来招待皎然等挚友。

  而皎然的诗,亦正是他当时同陆羽谈话的内容。如,开篇即说:“应难久辞秩,暂居君阳隐。”这两句诗既表达了皎然上人对其挚友的规劝——不宜长时间离群索居;又明确点出了当时陆羽所在的“青塘别业”是在(义兴)君山之阳,罨画溪之畔。

  皎然在诗中,还对陆羽饶有风趣地说:你的所在环境固然幽美,屋绕白云,门对青山,临近钓溪,占尽春光,真是赏心乐事之所,但亦不宜久留,只可暂居一时吧?

  二是,在青塘门(按:《湖州府志》载,湖州府城西门古时亦曰“青源门”)外的“陆羽别业”究竟是在哪里?经学者考证,其具体地址是在湖州城西北隅一个名叫“青塘村”的地方(今湖州市东风纺织厂附近)。出城门是一座大石拱桥,名曰青唐桥,横跨苕溪(该桥今已拆除)。桥西堍(桥畔)有一凉亭,亭南是一条溪港,小港北岸就是青塘村。唐时这里是人烟稀少之地。陆羽所以选择这里建立自己来江南的第一所住宅,是因其既近城市,又较清静,青溪桑麻,一派田园风光。较为适宜“桑苎翁”(陆羽在苕溪隐居时自号)的隐居生活。

  三是,陆羽别业是在湖州城郊,亦同样得到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一诗所印证。其诗云: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向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皎然的这首五言律诗,首二句恰好点出了“陆羽别业”是既近城市(“带郭”),又临介农村(“桑麻”)的这一特定环境。若将皎然《同李侍御崿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等诗联系起来,那就更不难看出,皎然是陆羽在青塘村居室之常客。换言之即是说,这所“陆羽别业”同湖州府城与杼山妙喜寺都相距颇近,无论那里有什么样的天然美景,也已司空见惯,诗人就绝然不会有如在《喜义兴权明府……青塘别业》一诗中那种处处新奇之感了。

  综上所述,可以推定:皎然诗中的所谓“青塘别业”,是陆羽在常州义兴县君山乡罨画溪一带访茶、品泉、垂钓,抑或协助义兴茶舍试制贡茶活动期间建造的临时简易草庐,从而亦可以推测,皎然这首诗是作于唐大历十年(775)以后,因这时陆羽已在湖州青塘村建立宅院,故而才别出心裁将常州义兴的临时草庐名以“青塘别业”。

  •   ①君山:又名唐贡山,是唐代贡茶——阳羡茶的产地。在唐常州义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东南三十五里君(一作均)山乡,东临罨画溪。
      ②李栖筠(719-776):字贞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进士。在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约在代宗永泰元年(765)至大历二年(767)出守常州,大历三年(768)迁苏州刺史。
      ③阳羡茶:唐时贡茶名。产于唐常州义兴县君山乡的唐贡山。阳羡,本古县名(即今宜兴市之古名)。汉置,属会稽郡,晋为义兴郡,隋改为县,宋太平兴国初改为宜兴。其地自古以产茶名世,故以阳羡名茶。
      ④罨画溪:据《湖州府志》所载,罨画溪在湖州长城县西八里,在常州义兴县东南三十五里的唐贡山(茶山)之东,两县交界之处。春季花时,游人竞集。溪有罨画亭。唐郑谷诗云:“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
      ⑤金沙泉:据《湖州府志》载:“金沙泉在长城县北四十五里顾渚山下,唐时以此水造紫笋茶。《吴兴统记》:“顾渚山贡茶院侧有碧泉涌出,灿如金星。”故名。
      ⑥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文宗大和进士。曾官宏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诗:是指杜牧于宣宗大中四年(850)任湖州刺史期间,奉命修贡茶时所作《茶山》诗,其中有引文中的四句。
      ⑦权明府:古时称县令府邸为明府。权明府即指义兴县权县令官邸。

二十三、参预修撰《韵海镜源》

  陆羽于唐代宗大历八年至九年(773-774)进入湖州刺史颜真卿幕府,参预由颜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主持“编委会”的日常工作。

  据颜真卿在《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以下简称《碑铭》)中所述:“真卿自典校时,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雅》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两字已(以)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

  据《碑铭》等文献记述,《韵海镜源》前后约历二十年时间,才于湖州最后编修校订成书。真颜最初于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时起,即开始考证由其五世祖颜之推和隋代韵学家陆法言所定之切韵,参照汉代许慎所撰《说文解字》及《苍雅》等文字训古之书,准备究其训解,编一部新的大型韵书。

  在湖州之前,真卿在任平原太守及抚州刺史期间即先后与族弟颜浑及封绍、高筼、左辅元、姜如壁等人编纂成五百卷《韵海镜源》书稿。及至真卿于大历七年任湖州刺史后,在政务之暇,又组织了一个规模空前,人才荟萃的编修班子参预校典、修订这部大型韵书。先后进人这个编委会的分六批,多达五十余人。集中了唐代一批才子、隐逸高僧参预韵书的总校勘工程。

  真卿在《碑铭》中记述修撰班子活动场所时写道:“从夏季于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至冬徙兹山东偏。”据《湖州府志》卷十八《舆地略》记载,所谓州学即是孔子庙。“贞观四年(630)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在子城(按,即是秦时的项王故城,在湖州府城的东南部)南,一百一十步。亦曰州学”。唐放生池在湖州府城东南阊门之下(至清代其遗迹尚存)。及至冬天,编修人员又迁到杼山(即兹山)妙喜寺东南临苕溪之滨的招隐院或温阁,继续校勘书稿。

  另据《湖州府志》卷二十五《舆地略·州治》所载,颜真卿曾为编修《韵海镜源》建造一座新楼,后人因景慕其事,而名其曰“韵海楼”。“韵海楼”在州府治内,唐大历七年(772)建。至清代康熙年间,其遗址犹存。清代湖州知府吴绮(字丰南,号听翁,别号红豆词人。江苏江都人。贡生。)曾赋诗词数首,颂扬颜真卿当年修撰《韵海镜源》的千秋业迹。如《玉楼春并序》:

  韵海楼在郡治内。颜真卿守是土,延诸名士作《韵海镜源》一书于上。朱甍画栋,宏敞壮丽,为一郡大观。今其书不知犹有存否?名人所至,自有可传,岂千载下遂无有闻,而兴感者乎?作《玉楼春》:

    名流当日知无数,
    此地曾为欣赏处。
    珠帘一片挂春云,
    画栋几番经幕雨。
    人间传舍无长主,
    一卷能留千万古。
    焚香扫地更何人?
    怅望神仙归紫府。

  又《坐韵海楼·醉蓬莱词》:

    ……韵海新繙,镜源初就。慷慨尚书笔,大节千秋。危楼几代,依栏长息。

  而当年作为《韵海镜源》高级顾问的皎然上人在《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州中重宴》一诗曰:

    世学高南郡,身封盛鲁邦。
    九源综韵海,七子辑文江。
    惜赏云归堞,留欢月在窗。
    不知名教乐,千载与谁双。

  陆羽在韵海编委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在编委名单中(不含主编)排在第二名,而排在第一名的是李崿,前任殿中侍御史,时任湖州防御副使,有公务在身,而实际上是陆羽在主持编修班子的日常工作。这足见陆羽在古汉字韵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和渊博知识,深得精通汉学的颜真卿的赏识及编委们的拥戴。这正如皎然在一首诗中赞扬陆羽的诗句所云:“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

  陆羽在修撰《韵海镜源》期间,经常参预由真卿主持的宴游、联唱活动。据《全唐诗》真卿、皎然卷存诗所载:有《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等多首;皎然诗有《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州中重宴》、《春日陪颜使君真卿皇甫曾西亭重会韵海诸生》、《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等诗篇。这些诗章,都真实地记录了陆羽及诸文士在修撰韵海期间所经历的躬逢盛事。如其中有的宴游活动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几与晋永和九年春王羲之于会稽山,曲水流觞,兰亭修褉相媲美。如约于大历八年秋真卿、陆羽、皎然等二十九人,登临州府城南二里的砚山玩赏饮宴,联句赋诗,以纪群贤文士响集湖州之盛事。

  陆羽在真卿幕府期间最为荣耀风光之举,莫过于他于大历八年秋十月在乌程县杼山妙喜寺侧所创建之“三癸”亭,由真卿书匾额、皎然赋诗,又称之为“三绝”,成为湖州的胜境之一。在创建杼山亭时,陆羽曾寄献桂花与真卿;真卿有《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赠陆羽。其诗曰: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

  从诗意看,此诗当作于大历八年“三癸”亭落成之前。当时陆羽正在杼山建亭,修撰韵海的“群子”游杼山返回州府之时,陆羽折青桂相寄,并附有赠诗。真卿见到那嫩绿闪光的叶片,衔托着粉白色的花萼,散发着阵阵幽香的青色桂花与陆羽的附诗之时,心中感到十分欣喜,遂有赠诗之作,以谢“逋客”(逸士)相寄之情。并赞赏陆羽所投赠之“岩中诗”,辞章清丽,意韵高雅,蕴含芳香,可润金石。颜公并谦逊地说:至于东堂决策,于杼山建亭之举,岂用相谢?你所建树的功勋,将可全然地超过“南越”(此似为杼山之代词)山上葱郁的茂林秀竹呢!并与之相约说,我们相见之期很决就会到来了。当杼山亭落成庆典时,一定会登临游历,那时将跟随足下,尽情饱览名山之绝胜风光呢。

  由颜真卿主编的古代大型类书《韵海镜源》,先后历经三十余年,五十余名文人才子相继努力,终于大历九年(774)春于湖州最后完成了编辑校勘工程。共成书五百卷(或言三百六十卷),《宋史·艺文志》作十六卷。宋人因避讳作《韵海鉴源》。此书于切韵之外,增出一万四千七百六十一字。起先《说文》为篆字,次今文隶字,并列别体为证。然后引诸家字书,依句末编入本韵。自唐以来,该书即成为韵学的范本。如明代《永乐大典》篆书于字下所注皆源出此书。可惜这部大型韵书今已佚散。

  在时越一千二百载之后的今天,我们所以能较详知《韵海镜源》的编制过程,幸有颜真卿作《妙喜寺碑铭》。顾名思义,读者以为此文一定是写僧院佛事的,其实恰恰相反,《碑铭》文中除了所述杼山及妙喜寺历史及其风光形胜之外,对僧院佛事并未着翰墨,而主要是记载了于杼山创建“三癸”亭和修撰《韵海镜源》两件千古韵事。

  在真卿所撰《碑铭》中,陆羽又独获殊荣。在尚不及一千一百字的《铭》文中,唯一有三处书上其名的则是茶圣陆羽:一是,竟陵子陆羽作《杼山记》,真卿在《铭》文中所记述杼山历史与风光是援引《杼山记》所载;二是,陆处士于杼山妙喜寺侧创建“三癸”亭;三是,陆羽参预修撰《韵海镜源》。

  真卿在记事之后,书铭文曰:

    夏杼南巡。山名是因。
    梁王东揆。寺榜攸询
    形胜天绝。规模鼎新
    避它城古。垂钓台堙
    棚以桂结。浦由黄申
    二庚迢递。三癸嶙峋
    径列御史。传纡逸人
    纷吾著书。群彦惠臻。
    《韵海镜源》。自秋徂春。
    编同贯鱼。学比成鳞。
    幸记胜引(21)。亟倍僧珍。
    庶斯见傅。金石不氓。

  •   ①五代祖:指颜之推(531-590),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为颜真卿五世祖。其生活经历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至约隋文帝开皇十年期间。曾历官南朝梁左常侍、散骑侍郎;南朝齐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隋开皇时诏为太子学士。之推博览群书,词情典丽,世善《周官》即《周礼》、《左氏》学。
      ②法言:即隋代韵学家陆法言。曾作《切韵》一书,以四声分一百九十三韵。每韵之字,又以反切分其清浊,而以类相从。是为韵书之祖。
      ③《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共十四篇,合叙目为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又重字一千一百六十三。慎自序称,依类形象为之文,形声相益为之字,按文字的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五百四十部。以小篆为主,列古文、籀文等异体为重文。字义解释,皆出六书。历来为治小学者所宗。
      ④《苍雅》:是指《仓颉》、《尔雅》等文字训诂之书。汉初有人将当时流传字书以《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合为一书,统称《仓颉篇》,又称为《三苍》。
      ⑤《经史子集》:古代图书分类的专名。古代著录家序录群书,多分为七类。在唐以前的有:如,汉刘向《七略》;晋荀勖《中经》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南朝齐王俭有《元徽四部书目》;至《隋书·经纪志》始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自唐以后至清代修《四库全书》,皆以《经史子集》分类。
      ⑥岘山:据《湖州府志》记载,在府城南二里。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于山下建“显亭”,因唐中宗名显,避讳改名岘山。注:岘者见也。山之首曰见,一出定安门即见此山,故名。为湖州胜景之一,文人雅士游宴之地。山顶有浮玉泉、洼尊石,水际有奇树石等古迹。山多亭榭,且近城,游者无虚日。
      ⑦夏杼:古代夏朝国君。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七世纪期间在世,大禹所建之奴隶制国家夏朝第七代国君。
      ⑧梁王东揆:揆,在此作国家管理之意解。此句是指南朝梁武帝萧衍于大同七年(541)五月之前于湖州西金牛山建妙喜寺,该寺于唐贞观六年(623)迁建杼山之阳。东揆:是说南朝梁对佛教管理已东至湖州之境。
      ⑨寺榜攸询:榜,牌额、题榜。《宋书·文帝纪》:府州佐吏并称臣,请题榜诸门。”攸字在此作久、长远解;询,咨询、询问。此句意是指湖州西金牛山寺院建成后,梁武帝于大同七年(541)五月御寿光阁会所司奏请置寺额,武帝因东方有妙喜佛国,因以名之。当时颜公是说妙喜寺之题额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⑩形胜天绝:是谓杼山风光幽美,峰峦迭翠,溪涧环绕,寺院亭阁,错落其间,乃天然绝妙胜境,令游者忘返。
      ⑾规模鼎新:是指“三癸”建成之后,又为杼山增添了最新最美的景观。
      ⑿避它城古:是指杼山山麓与苕溪之间的一处古城遗址——避蛇城。据《碑铭》所记:“钓台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说文》云,它,蛇也。上古患蛇。而相问曰,得无它乎?盖往古之人,筑城以避它也。”
      ⒀垂钓台堙:是说晋代吴兴太守何楷的钓鱼台,由于年深日久,如今已埋于荒沙之中了。
      ⒁棚以桂结:是说于“三癸”亭西北丛挂之间创桂棚。左右数百步,有芳林茂树,悉产丹、青、紫三桂,而华叶各异。
      ⒂浦由黄申:在杼山妙喜寺前二十步跨涧有黄浦桥,桥南五十步又有黄浦亭,其源出自杼山西南五里黄蘖山。
      ⒃二庚迢递:是说流经杼山妙喜寺前的苕霅二溪源远流长。它的两个源头均是出自临安县北境的天目山(详见《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一节)。
      ⒄三癸嶙峋:是说陆羽所创建的“三癸”亭上接云霄,下临溪水,伫立于杼山的峭壁之间。
      ⒅径列御史:是说在“三癸”亭落成庆典之日,正值殿中侍御史兼浙江西观察判官袁高视察湖州,他在颜刺史、陆羽、皎然、李崿等一批文武官员、高僧隐逸、文人才子的陪同下,游历“三癸”时,曾漫步于丹、青、紫三色桂棚支径之间。因之被呼为“御史径”。
      ⒆传纡逸人:纡,屈曲回旋之谓。此句是说,这可令人漫步桂棚花间的曲径,是为隐逸(指陆羽)所设置留传下来的。
      ⒇ 纷吾著书以下六句:是谓群士响集湖州,最后修撰、校勘、完成《韵海镜源》之经过。
      (21)幸记胜引以下四句:是如颜公在《碑铭》纪事中所云,他之所以要撰写《妙喜寺碑铭》,是由于大德僧皎然之建议:“兹(杼)山深邃,群士响集,若无记述,何以示将来。”真卿是应求而作,得以将创建“三癸”亭,修撰《韵海镜源》之逸事,凭藉此名山胜境,刻石立碑,以流传后世,千载不泯也。

二十四、创建“三癸”茶亭

  陆羽从唐肃宗上元元年于苕溪结庐至唐代宗大历中期,由于他的诚信人品,对佛学、诗词韵律学的潜心探索,特别是他的渊博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湖州仕宦僧俗各界赢得了声望。这时,陆羽不仅同诗僧皎然上人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而且深得曾在玄、肃、代、德宗四朝历任朝中要职、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的赏识与信任。陆羽被邀请进入了颜刺史幕府,参预由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还参加了真卿、皎然等数十人的诗词联唱,结成《吴兴集》十卷,成为唐代中期文坛上一时之盛事。而陆羽在湖州最令人景慕的杰作是,由他亲自设计、施工,由真卿出资,校然鼎力相助,在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旁创建的茶亭。因该亭是在“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落成,被命名为“三癸”亭。“三癸”亭建成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夏历冬十月二十一日。又因有真卿墨宝题匾额(兼赋诗),有皎然赋诗,为陆生所创,又称之为“三绝”,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在“三癸”亭竣工之日,举行了隆重落成庆典。时殿中侍御史兼浙江西观察判官袁高正在巡视湖州,袁高在湖州刺史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一批文人雅士、高僧隐逸、官吏乡绅的陪同之下,登临杼山,游览茶亭,品饮香茗,赋诗抒怀,真乃是千古名贤、茶人之盛会,在海宇之内传为佳话。颜真卿在庆典之后,又为“三癸”亭赋诗:

   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亭,鸿渐所创

    杼山多幽绝。胜事仍跬步
    前者虽登攀。滞留恨晨暮。
    及兹纡胜引。曾是美元度。
    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遏。
    巍峨依修岫。旷望临古渡
    左右台石攒。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
    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
    迟回未能下。夕照村明树。

  颜刺史在诗中赞赏了陆羽对创建“三癸”的精巧设计,对四周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茶亭占地虽不越方丈之间,由于陆羽构思巧妙,善借四周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浓淡相宜的美妙图景:新亭古刹,岫岩奇峰;桂花修竹,花间幽径;下临溪水,上接云霄。真是意境和谐,有巧夺天工之妙。如此“三癸”亭,自然使文人雅士相聚品茗,清谈赏景,赋诗抒怀的茶文化达到了空前的升华,大有超凡入圣之意境,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这首诗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连经常来杼山游历的颜真卿等人都为茶亭美景所倾倒,尽情领略,至暮色降临,仍流连忘返呢。皎然上人在“三癸”亭落成之日赋诗如下:

  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亭即陆生所创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
    缮亭历三癸。 三癸:以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立。
    疏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
    始君启高致。诛榛养翘楚
    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
    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
    物远风烟异。依石忘世情。
    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
    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
    佐游群英萃。龙池(21)护清澈。
    虎节(22)到深邃。徒想嵊顶(23)期。
    于今没遗记。

  皎然这首诗,虽在题中冠以“奉和”二字,并非奉和步韵赋诗之意。在此作敬辞,是谓陪同颜公和陆羽登三癸亭。此诗作于“三癸”落成之日,时称“三绝”之一(陆羽创亭、真卿题匾、皎然赋诗谓之“三绝”)。而颜真卿《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一诗,是他第二次登杼山游“三癸”亭时所作。如其诗有曰:“杼山多幽绝。胜事仍跬步。前者虽登攀。滞留恨晨暮。”这四句诗正说明,颜公于“三癸”亭虽题匾额,但无诗作,唯恐会成为千古憾事,所以重游“三癸”,赋诗抒怀。

  皎然在诗中称赞陆羽创建的“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把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庄严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溶为一体,清幽异常,如今,这里已成为朝廷命宫、名僧雅士,群英荟萃之胜地,诗中记录了在“三癸”落成庆典之日,以袁高、颜真卿为首的一批文武官员、名僧高士、社会名流,登临杼山游历的空前盛况。

  皎然在诗中还颇为幽默地说:今日我之所以要把“三癸”胜境纪述如此详致,是唯恐总有一天“嵊顶”之期将会到来啊!即使如此,亦不引为憾事了。“嵊顶”为佛家语。指僧侣“圆寂”。这些带有悲凉意味的诗句,却成了讖语,在若干年之后,皎然“圆寂”于湖州,终于进入了他所预言的墓塔之中。

  •   ①跬步:跬,谓一举足也。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②欻构:谓忽然决定构造。
      ③陆生:陆羽。此句是说,所以要建造三癸亭,完全是为了陆羽开展茶学活动。
      ④古渡:三癸亭建在杼山妙喜寺旁,下临苕溪古渡口。
      ⑤桂枝蠹:蠹,《吕氏春秋·达郁》:“树郁则为蠹。”诗句意谓沿路所植高低错落的桂花开得非常繁茂。
      ⑥山僧:泛指出家僧人。因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故称。此句含有戏喻妙喜寺僧人之意。猿狖:狖,黑猿或长尾猿。狎:亲近之意。
      ⑦巢鸟:泛指栖于林木之上的飞禽。《文选》左思《蜀都赋》:“巢宿异禽。”
      ⑧何楷台:即何楷钓台,在杼山悬崖之下,苕溪之滨,从“三癸”亭上俯视可见。何楷晋代人,曾任吴兴太守。
      ⑨戴颙(378-441):字仲若,东晋末、南朝宋初人。善琴、工书。尝游吴下,当地人为其筑室、聚石、植林、开洞以居;颙乃述《庄周》大旨。著《逍遥论》。宋文帝屡征不就。 戴颙路:以戴颙命名的道路,在乌程妙喜寺旁。
      ⑩列岑:岑,山小而高。萦左次:是指亭建在山之右,而亭左相依一座座高耸秀丽的山峰。
      ⑾疏趾:踪迹。《高士传》:“仰颂逸民,世追芳趾。”此指僧俗人众经过寺院登游三癸亭时留下的足迹。
      ⑿元化:寓指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界的归宿。唐陈子昂《陈伯玉集》——《感遇诗》之六:“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皎然诗中的“元化”二字颇寓佛家语意,从字面意解是,今日来游三癸亭的高人雅士,也总有一天会“元化”得无影元踪的。
      ⒀使君:对地方长官之尊称。旧时尊称奉命出使的人为“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以后用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⒁高致:高尚的品格或情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幹(蒋幹)还,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则千里相驾。”
      ⒂诛榛:剪除荆棘。《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利)耕乎。”
      ⒃翘楚:喻指秀美的林木。《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后引申为在同辈中才华出众者曰“翘楚”。诗中翘楚意谓,当亭苑四周剪除了荆棘,这里新育植的花木会生长得逾加秀美。
      ⒄鞭草:是说当清除了杂草,花朵就会越显得艳丽多姿。
      ⒅俯砌至援云六句:是为“三癸”亭环境写意之笔:亭下波光闪动,秋水宜人;亭则高耸入云,欲与山峰比肩;天际白云悠悠,似与亭瓦衔接;清幽典雅的茶亭与杼山远处的风烟溶为一体,深得造物之真意。游览如斯胜境,可以令人忘却尘世间的一切情缘恩怨。
      ⒆禅侣:泛指佛门僧侣,此指妙喜寺僧人。
      ⒇卫法、佐游二句:是纪述以袁高殿中侍御史、颜真卿刺史为首的文武官员,在湖州各界名流、文人雅士的陪同下登临杼山妙喜寺“三癸”亭时之盛况。
      (21)龙池:唐时池名。亦曰龙庆池。原在唐京兆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明皇(李隆基)为诸王时故宅。井溢为池,后曰龙池。
      (22)虎节: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时,所持符节之一种。《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出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虎节与龙池为对仗句,形容来杼山参观“三癸”亭的官员仪仗队伍很长,时隐时现在峰峦烟云之中。
      (23)嵊顶:嵊,本为山名、县名,均在今浙江省。其字意可为演申“四山之合”之意。皎然用“嵊顶期”是说竟陡然想到自己总有一天“圆寂”之时,恐怕也要坐在四面相合、顶上再覆一山的墓塔之中。

 编著:舒玉杰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