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音乐会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7-29

国家大剧院“胜友如乐”音乐会,见证了“老骥伏枥”的壮举,展望了神童之星的奇迹。

    

 

7月18日,中国音乐界德高望重的老指挥大师郑小瑛教授,偕同几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一起,为人们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重大的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非同一般,人们从音乐会的广告中可以看到“郑小瑛演绎马勒与拉罗”的字样,这说明是一场份量颇重的交响音乐会。看看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吧。上半场:马勒《流浪青年之歌》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下半场:马勒《大地之歌》(又名《尘世之歌》)。

参加这场音乐会的音乐家,除88岁高龄的郑小瑛老师外,还有歌唱家孙砾、王丰、杨光,以及年仅13岁的少年大提琴家徐暄涵。

本场音乐会,我有三点最深的印象,第一是郑小瑛老师的无比感染力第二是小神童徐涵令人难忘的技艺;第三是孙砾、王丰、杨光三位歌唱家用中文演唱的马勒作品。

郑小瑛老师是中国音乐界一位伟大的前辈,她把终生献给了音乐,献给了中国的指挥艺术。她是我崇拜的偶象,更是教育和鞭策我的导师。郑小瑛老师今年已88岁高龄,然她仍以对音乐无比热爱的激情和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毅然站在当晚音乐会的指挥台上,指挥演奏拉罗、马勒这样的作曲家的宏大作品,这样的精神和壮举是何等的感人!何等的令人钦佩!

我与郑小瑛老师很熟,从小看着她指挥的歌剧和交响乐长大,因而从感情上说,除了敬重外,还有着太多的亲切眷顾。我是从郑老师年轻靓丽一直看到她白发苍苍的,几十年间,她的年龄和容貌发生了变化,可她那颗热爱音乐的火热之心却从未改变。如今的郑老师88高龄,可站在指挥台上却仍如青年人一般充满活力。在当晚的音乐会上,人们看到郑老师的眼光还是那样刚毅,思维还是那样敏捷,挥棒的动作还是那样果断,一点都不像年近90岁的老人。而她在音乐会上依照惯例所进行的作品讲解,也同样还是那样清晰、简洁和明了。

郑老师当晚指挥的曲目很有难度,无论从声乐方面讲还是器乐方面讲,这些作品都是不太好指挥的。尤其是马勒的两部作品,它们既属于交响乐体裁,但又不是真正的交响乐,指挥家指挥起来很难把握到位

郑小瑛老师当晚的指挥,可以说给目前的很多年轻指挥家上了一课。她指挥的《流浪青年之歌》和《大地之歌》,在与声乐家的配合上做到了“互进互让”、“互融互和”,没有任何生硬的“抵触感”。她将多年来指挥歌剧的经验运用其中,努力将声乐与器乐加以融合,很好地驾驭了这两部作品的特点,收到了既和谐又均衡的效果。

听郑老师指挥的马勒声乐套曲我明白了一个问题,即指挥家应如何处理声乐与器乐的关系的问题。例如《大地之歌》,我听过很多指挥家指挥演出的实况,感觉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缺点,即将作品过分交响化,从而忽略了声乐在其中所应占有的位置,如此一来,很多歌唱家在演唱时就感觉很“累”、很“撑”,很不自然(受乐队所压)。而郑小瑛老师当晚的指挥则不然,她以富有经验的听觉和有效的手势,准确把握了作品中声乐与器乐的协调关系,从而使歌唱家在演唱时,能够处在一种轻松发挥、轻松表现的境地中。我认为,这就是大师非同反响的地方,是值得每一位年轻指挥家学习的。

7月18日的音乐会上,还有一位少年之星给人们带来了惊奇,她就是年仅13岁的大提琴演奏者涵。徐涵生于2004年,是一个十足的00后。这个小姑娘8岁开始学习大提琴,9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11岁前往新加坡,跟随著名大提琴家秦立巍学习。

   

如今,神童一词已被人们叫俗,但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地表述徐涵才能的词,所以我仍然将她称为神童。

当晚,13岁的小姑娘与“郑奶奶”合作,为现场观众演奏了法国作曲家拉罗的《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是一次高水平的世界级演奏,徐涵的表现,令人难以相信她是一个13岁的孩子。她手中的大提琴就像是一个亲密伙伴,与她“相处”得非常亲切、非常自然、非常和谐。

涵是我至今见到的最难得的少年天才,她似乎就是为大提琴而生的,对这件乐器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感。她还是一位在音乐上“早熟”的苗子,演奏中音乐表现的老练程度令人惊讶。我听她的演奏有一种体会,感觉音乐在她的身上完全是自然存在的,一切的展示与流露都是由心而发,没有任何后天再造的痕迹。

拉罗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世界经典曲目,它对于任何一位成熟的大提琴家来说,都是一部“难啃”的作品。这首协奏曲音乐个性强烈,既有浓烈的西班牙民族乐风,又有法国式的琳琅气息,可谓创意性和想象力突出的杰作。

当晚,徐涵的演奏将这种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以先天般的驾驭才能,将协奏曲的技巧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了富有完整感的演奏。第一乐章,她将引子与第一主题奏得刚烈、热情而富有弹性,活脱脱体现出了西班牙民族乐风的“灵魂”。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是一个迷人的抒情主题,徐暄涵在演奏这一主题时,她的琴声始终充满着歌唱性,其中情感的翻涌与流动,时时浸透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不得不闭目深思,随之陶醉。

接下来的大段快速技巧段落,徐暄涵完成得相当精准,她以坚实的基本功,赋予了双手极强的控制力。人们在现场看到,她运弓的流畅、运指的清晰、音准的精致,音色的通透,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她自身良好的机能感和自信心。

徐喧涵演奏的第二乐章更为精彩。演奏时,她将乐章开始时的抒情旋律与中段自由的小快板做了鲜明的对比,而那个中段小快板,她则演奏得轻松别致,灵活俏皮,带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与趣味。这个乐章对我来说是百听不厌的,尽管过去我曾听过无数演奏家的演奏,但当晚徐暄涵的演奏却是真正打动我心的。

第三乐章,徐涵的演奏表现出了一种气质,一种高亢、奔放、自信,恰似西班牙斗牛士般的气质。整个乐章在她的手中,如同大河奔流般一泻千里,毫无任何障碍的阻挡……此时的徐喧涵人虽显得弱小,但却像是一个十足的英雄。她用她手中的大提琴,顷刻间感染了每一位现场的观众。

我观徐涵的演奏,发现她有几个尤为显著的特点。一,才能特殊。徐涵只学了5年大提琴,然却能够在演奏中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实在是令人惊讶。不夸张地讲,像她这样的苗子,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罕见的。二,音乐上早熟。徐涵演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成熟。人们假若闭眼倾听,她的演奏绝不像是一个13岁女孩子的演奏,而完全是一个成年大提琴家的感觉。三,心理素质好。徐涵在演奏时全部身心都能够投入(令人想起杜普雷),她不怯场,不走神,琴声一响音乐便立即到位。而对于技术难题她则毫无惧色,始终信心满满。如此的演奏状态,若不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万万做不到的。

涵唯一的不足是音量不够,这是因为她年龄太小,还未发育成熟,缺乏足够的肌肉支撑力所致。再有,她现在还没有一把高质量的好琴,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她的音量发挥。我想,假以时日,小姑娘长大成人,那时再换上一把优质的大提琴,以上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

当晚音乐会上,马勒的两部作品都是带有声乐部分的,因而歌唱家的选择很重要。《流浪青年之歌》的演唱者是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孙砾。孙砾的声音非常浑厚,他音量大,穿透力强,音乐表现力突出。演唱《流浪青年之歌》时,他的中文吐字十分清晰,其演唱受到了人们热烈欢迎。

 

《大地之歌》的两位演唱者王丰和杨光同样是著名歌唱家。他们二人都是演唱《大地之歌》的“老手”,然而用中文演唱却还是首次。我个人感觉,两位歌唱家为此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的演唱毫不做作,声音漂亮,吐字清晰。与郑小瑛老师手下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基本达到了珠联璧合的程度。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是一个好乐团,亦是现今进步最快的乐团。这个乐团的技术实力不在国内一些老牌乐团之下,然而在朝气、素质和面貌等方面则略胜一筹。当晚他们在郑小瑛老师的指挥下,表现出颇为老练的演奏风格。我在现场听到乐团的弦乐和管乐在声音上很有控制,较少出现“抢”、“盖”、“炸”的毛躁感。马勒的两部作品演奏得很有诗韵,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乐团首席杨晓宇当晚亦是明星之一,演出中他的大段独奏完成得令人满意,令人信服。

本场音乐会中的一大特点是“洋曲中唱”,即将马勒的两部经典作品采用中文演唱。当晚,“洋曲中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现场观众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听清了作品中唱词的含义,从而加深了对这两部作品的理解。

据我所知,“洋曲中唱”是郑小瑛老师(还有一批老音乐家和词作家)所终生追求的,当年中央歌剧院上演中文版歌剧《卡门》,就是由郑小瑛老师极力主张的,后来,她又以中文演唱的方式,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等一系列世界经典歌剧。郑小瑛老师追求的“洋曲中唱”,对于普及世界音乐经典作品,加强中国听众的欣赏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有效果、有作用的。

我个人认为,“洋曲中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但有几各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和加强,一是译词和配歌的水平要高,否则很容易造成“四不像”的效果。二是歌唱家(特别是美声)的中文吐字技术一定要过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特别要强调的是,那种“嘴里含着热豆腐”式的演唱方法,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另外,对于“洋曲中唱”,我还有着另一种看法,不妨在此一并说出。我认为,凡事都要一分为二,采用中文演唱词义固然是好懂了,但它必然要影响到音乐的原汁味道,使之变得不适和生硬。歌剧来说,意大利、法国等西方歌剧,它们的语言本身就是音乐,其字和词的发音都有着很强的音乐性,而这种音乐性有时竟能占到全剧音乐性的百分之四十。因此,保护原文的音乐韵味,对准确演释作曲家的作品是大有意义的。我本人曾经参加过中文版和原文版《茶花女》及《卡门》的演出,深感这些歌剧采用中文演唱后,其原作的音乐性均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爱好者数量大增,其整体欣赏水平亦有了很大提升。如今他们中间,具有较高欣赏程度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掌握外语的能力亦很强),而对于这些人来说,中文演唱的版本明显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些人期待欣赏原汁原味的西方音乐,期待从作品的原文中“捕捉”到特有的纯正韵味。对于这种业已形成现象和趋势,我们是一定要观察和注意到的。

我认为我们应该两条腿走路,对于西方经典作品,尤其是歌剧、清唱剧、声乐套曲、艺术歌曲等形式,中文版和原文版都应该提倡和发展。二者中,中文版可以对初学者产生直接的帮助,而原文版亦可满足具有较高程度欣赏者的要求。如此两顾,缺一不可,任何偏袒一方的强制要求都是不可取的。

以上所谈仅是我的个人之见,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一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一场经典荟萃的音乐会,一场双星闪烁的音乐会。国家大剧院“胜友如乐”音乐会,见证了“老骥伏枥”的壮举,展望了神童之星的奇迹。让我们共同祝愿郑小瑛老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继续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指挥台上,也让我们祝贺天才神童徐涵崭露头角,演出成功。祝愿她在今后的学业中更上一层楼。最后也祝愿歌唱家孙砾、王丰、杨光及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愿你们永做国之精英,国之栋梁。并且永远成为全国音乐爱好者的忠实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