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习》改变了我,谢谢

 lccdclzw 2017-07-30

太太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我一直这样认为。虽然,我读的书比她多,但是为何一本书明明一起读,我是一字字地读,然而她是一页页地翻,我经常说,我是读书,你是翻书,然而,结果却是:我对知识的掌握却没有她坚固呢,她能够复述书中的内容而且让听众听明白,而我却是磕磕绊绊,用听众的话来说:她是吃透了书,而我还是没吃透。

哦,我的天啊,是真得这样吗?

我不由得眼前浮现出80年代读中学时的光景,我每天学习超过12个小时,读、写成为了我这12个小时的所有,连晚上也是说梦话,这在我看来,我是努力的!连老师也是如此说,但我内心有着一种目的:吃计划。这可能是学习的动机有问题,但问问其他同学不也是一样的吗?有一位同班同学,人家平时很少做题,每天快乐得很呢,在晨读课时,她往往是玩,但是,每逢考试时,全班是第一,而且在全校三个班级里也是第一,我只能望其项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根据常规去思考,我往往感到很无助,难道“勤真能补拙”吗?在学海里我用“苦”作舟,然而,却是苦上加苦,我当时,包括现在都是没有解开,时间已过去了30多年,好在时间是最好的老师。

若说我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这你可能不信。我每次到深圳书城去逛时,我都被架上的书籍所迷惑,从而变得迷茫起来,我内心对知识有一种占有的欲望,每天都保持着,这令我非常恐惧,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对世界的理解一片空白,对于社会的洞察不值一提,对于知识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片狼藉……

《如何学习》改变了我,谢谢

在各种场所进行学习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要接触大量的人、事,报告通常是摆满了一桌,邮箱里也是每天上千封邮件等我阅读,信息在以几何指数的等级增长,如何听懂周围人的话,不管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我感觉光投入时间是不行的,大脑需要休息,但如何科学休息呢?如何知道休息背后的东西呢……

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职场上,我都是希望自己成为长着两只脚的书,这些知识如何能“用”呢,是我面对的困惑,有人建议你要安排好时间,但如何安排呢,就没有了下文,我重新进入了彷徨中……

我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永远学习的人,从矿大、人大、北外、UB等高校毕业后,我发现,知识不是海洋,而是宇宙,不!这也不对,应是大脑。每当想到此处,我才知道,世界最大的是人的大脑,这是要感谢美国著名记者、作家Benedict Carey(本尼迪克特·凯里),他是《纽约时报》顶级科学记者,硕士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在投身新闻事业的30多年里,持续追踪报道脑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与许多著名专家建立了友谊,在写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写作,在感悟中生活,在生活中感悟,他将自己的思考神奇地变成了一本书,而且总结出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并致力于要传播于世间,普惠大众。

2017年9月16-17,我将再次走进教室参加考试,即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面对三大本《(2107)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我有些发怵,不是时间问题,关键是如何学习?在家人的质疑面前,我无所适从,因为“科学的结果”不是仅仅建立在“信誓旦旦”上的,这一点,我深深知道。

当我“认识”Benedict Carey时,是在一个月前,说实在的,一开始对于这样一本书,我认为它不过是心灵鸡汤罢了,差一点失之交臂,否则的话,我会遗憾终生的,有的读者可能会说,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希望知道答案,劝您耐心地读完以下我的真实想法。

在如实地向您报告我的想法之前,我还想啰嗦几句,是关于如何读书的内容,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我的读书习惯一般是:

1、首先,读书的封面:一本优质书的封面是该书的核心所在,编辑首先要认真阅读,而且给出建议,作者进行修改,满足市场需要。

2、其次,读书的后记:有的作者会写一个后记,如翻译者的话等,或作者写完一本书后,再写上一段文字进行感慨一番,这可能重要的,如黄金般的文字,为何不读呢。

3、再次,读目录:这是我太太教我的,她说,你读书总是要有目的的,要知道去哪里,然后打开书,证明你正在去那里。

4、最后,读内容:读喜欢的内容,然后认真思考,或咀嚼、或长叹、或大喊几句、或哭声震天。

好啦,说到这里,我对以下内容的介绍就有些迫不及待了啊,我大脑里的神经元、海马、学习与遗忘、艾宾浩斯、用进废退、记忆失用理论、巴拉德、学习定律、失用定律、奥本实验、全新学习、最佳复习间隔等,争先恐后地想冒出来与您相会,不过,我的大脑说:它要过滤一下这些知识点。呵呵,严格来说,应是“渗虑”一下。

我将于9月中旬参加司法考试,这是一个非常用脑的事情,有时候我的大脑会提出抗议,甚至要罢工,当我与Benedict Carey沟通后,我发现,我的学习不是科学学习,是傻学,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学习,我本来也可以科学地学习,只不过没有了解什么是大脑、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大脑的左右半脑是如何一起工作的?记忆有什么功能?这两种功能又是有何不同?遗忘曲线为何有局限性?而图片式的记忆为何与艾宾浩斯的理论却有着相反的结果呢……

如果一定要让我去一个人找出以上知识点,而且串联起来,恐怕要花去我50年的时间,若如此说,有的读者朋友会说:切,乱说呢。

《如何学习》改变了我,谢谢

在学习中分享思想

Benedict Carey在其书《How we learn》(如何学习)一书中,从四个部分回应了学习,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第二部分:增强记忆第三部分:解答难题第四部分:潜入意识的深海。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以调侃的手法写了自己在中学、大学学习的感受,极其有意思的回忆,他毫不夸张地对自己的学生时代进行了回忆,而且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大脑”的研究领域,看起来轻描淡些,但我觉得Benedict Carey把理论讲得如此之透,如果他没吃透我又如何理解呢?比如:他在解释大脑是如何编故事的时,“裂脑术”与神经元便跃然纸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加州理工学院的三位科学家做了实验,是延续彭菲尔德(Wilder Penfield)、布伦达·米尔纳、苏珊·科金(Suzanne Corkin)对莫莱森的几十年的跟踪研究,让我明白了:人的左脑是智者,是语言专家,与右脑割裂开来后,人的智商完全不受影响;右脑是艺术大师,是处理空间与视觉的行家,左右脑必须合作。紧接着,作者对“忘记了,就是坏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当然,他是从大脑系统的真实运行进行驳斥的,引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话“我们以为遗忘是件很糟糕的事,是大脑系统的败笔,但实际上,遗忘往往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对于“记忆失用理论”和“失用定律”进行了区别,让我从中恍然大悟,作者幽默地写到“若要给这一新理论起一个更恰当的名字,那么我会叫它‘遗忘式学习’,这个名字既能彰显其字面意义,又能突出其精神宗旨,还能给人以正面激励。”对于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介绍,更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艾宾浩斯是一个哲学博士,在19世纪70年代游荡欧洲,在巴黎的一家书店与古斯塔夫·费希纳(Gustay Fechner)“相识”,因为费希纳的著作《Elements of Psychophysics》中有这些一句话“每一种人类体验,包括转瞬即逝的记忆在内,都应该可以被化解为一个可套入某种公式中的,可度量的单位数值。”这引起了艾宾斯的高度注意,在19世纪80年代,写出了世纪之作《记记》(Memory),并将这本书献给了费希纳。对于艾宾斯的描写,更是有意思,1880年他在柏林大学谋得讲师一职,整天关在屋子里背诵2300个没有意义的“元素”,他的“学习定律”(也称为“失用定律”)抓住了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的心。著名的巴拉德实验似乎对“学习定律”进行了颠覆,而罗伯特·比约克和他妻子伊丽莎白·比约克共同提出了“记忆失用理论”,这就是遗忘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作者诙谐地写到:本书中提到了遗忘式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位专家的“孩子”。

《如何学习》改变了我,谢谢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遗忘”带来的诸多不便,同时,在工作中,更是常有。所以,我们会恐慌。

但记忆失用理论告诉我们,不用紧张,该理论的第一条法则就是: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作者对这两种能力进行了按比约克的观点进行了“理解式的讲解”,谢谢Benedict Carey,让我很快学习了“理论基础”,而且是那么浅显易懂,当然,这也有赖于本书的译者玉冰女士的高深翻译水平和湛庐文化的出版,在此,一并感谢。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作者对如何增强记忆、如何解答难题、学霸如何形成的等问题给出了答案,而且是娓娓道来。

比如在第二部分,对临时抱佛脚与分散式学习进行了区别,对学习背诵的最佳时间比、考试的最佳时间、考试为何是记忆的好帮手等进行了论述,读后,无疑对于我的学习之路具有导航的作用。

我们经常讲“顿悟”,但什么是顿悟呢?是真的顿悟吗?作者借用沃拉斯的研究成果这样写到“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他放手之后,在他并非专心思考的时候,忽然意外地出现”。并在书中对沃拉斯的“抓取步骤”进行了理解式讲解,易懂之余,而且让人顿悟;随即又提出,什么样的休息最有效、学习要中断、什么是渗虑等,这些精彩内容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有涉及。

在本书的第四部分,对于困扰我三十多年的“好眼力”进行了讲解,这也解开了我的高中同学为何“用眼”就能解题,而我却不能的困惑!通过吉布森夫妇的实验,1969年,埃莉诺·吉布森发表了她的著作《知觉学习与发展原理》一书,汇集了她所有的研究成果,开辟了一个新的心理学分支:知觉学习。作者也不无遗憾地写到:“不过,直到最近十几年,科学家们才终于开始开拓吉布森的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知觉学习是“好眼力”速成的最佳方法。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的大脑里还有着对此书的记忆,一气呵成写成此文,谨以此文献给《How we learn》(如何学习)作者Benedict Carey、译者玉冰女士、出版者湛庐文化。

我为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定位:从“一个永远学习的人”转向“一个永远科学学习的人”。

正如埃莉诺·吉布森所说,知觉学习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但能自动进行,而且能自主修正:你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学会啦!

2017.7.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