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任何凡人都可以不平凡——三个最值得重视的学习原理

 三驾马车1966 2019-08-15

刘向军

作为一个老师,谁都想教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学生,谁都想考出优异的成绩。

一个让许多人困惑的问题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法,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成绩差别那么大甚至越来越大呢?

笼统地说,根源在于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习惯不同。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学习习惯差异导致了不同学生学业之间越来越大的差异呢?

就学业成绩而言,最核心的习惯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记忆习惯优劣的差异,二是思维习惯优劣的差异,三是技能习惯优劣的差异。

此处所谓的“习惯”本质上表现为学习者有意或无意中所形成的惯于使用的方法。

记忆习惯或曰记忆方法优良的学生,记得快,忘得慢,他们自然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渐奠定了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自然就会步步领先,从而最终大幅度领先。

思维习惯或曰思维方法优良的学生,思考得深入,思考得透彻,他们自然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渐塑造了更为智慧的大脑,奠定了出色的“精神基础”。

技能习惯或曰技能方法优良的学生,训练得精准,训练得高效,他们自然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渐把记忆和思维的综合产物外化为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

反之,记得慢、忘得快的学习者,“物质基础”匮乏;只学不思、思考肤浅的学习者,“精神基础”匮乏;训练量少、训练盲目的学习者,“操作能力”匮乏。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失败生”就必定形成了。

要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学习者需要高度重视以下三条学习原理的运用。

一、   优化记忆:运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于130多年发现的记忆/遗忘曲线,至今依然是为全世界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普遍认可的关于脑科学的真理。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揭示了这样的记忆规律:有意义的内容容易记得快、记得牢,无意义的内容则相反;记忆一结束遗忘现象就随之出现,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重复是记忆之母,及时重复是记忆之父。

要防止遗忘现象的大量出现,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复习,如此则事半功倍;反之,等到全部遗忘了再复习时,就近似于重新记忆,如此则事倍功半。

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在记忆中就要自觉地利用这个记忆规律增强自己的记忆效果。

准确地说,就是要采取7次及时重复法,让需要准确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期记忆。以一个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为例:第一次最佳重复时间在早读7:00结束前,此时要把早读刚刚记忆过的内容再重复一次;第二次最佳重复时间大约在上午8:00,即早饭后、上午第一节正课前;第三次最佳重复时间为下午6:00,即晚饭后,第一节晚自习前;第四次最佳重复时间为次日早读时间;第五次最佳重复时间为第三天早读时间;第六次最佳重复时间为6天后的早读时间;第七次最佳重复时间为一个月后的早读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及时重复是否太麻烦了?

比起记忆之后从不复习,直到考试临近才匆忙复习一次的做法,这样多次及时复习当然是要麻烦许多。但从总体上来说,这样的及时复习恰恰节省了大量的复习时间,并且,这样做更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促成知识网络的有效构建。

二、   优化思维: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来。

“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据揭示了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时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7种学习方式产生了7种不同的效果:听讲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讨论50%、实践75%、教授给他人90%。

这7种学习方式对应了两种很不相同的教学观:在前4种学习方式中,教师是主动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后3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是主动探究者,教师是主动的指导者。

这7种学习方式还对应了7种不现层次的思维训练。

听讲:学习者通过“耳朵”感知来把握流动的、碎片的、难以再现的声音符号以此来训练思维。

阅读:学习者通过“眼睛”感知来把握固化的、整体的、可再现的文字、图片符号以此来训练思维。

视听:学习者通过“眼睛+耳朵”来感知声音符号、文字符号、图片符号以此来训练思维。

演示:学习者通过“眼睛+耳朵+鼻子”来感知声音符号、文字符号、图片符号、实物、气味以此来训练思维。

讨论:学习者主要通过“嘴巴+耳朵”的“听+说”的互动方式来训练思维。

实践:学习者通过“眼+耳+鼻+口+手”的全方位感知来完成自我内化的训练思维。

教授给别人:学习者通过对他人讲授的学习方式,以有序、深刻、熟练地完成知识自我内化的方式来训练思维。

上述7种学习方式依次是上一种学习方式的深化和提升,它们本质上是学习者的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的多少、程度以及“心”——大脑、思维——参与学习过程的时间、方式、程度的不同。

在此,我想提醒每一个学习者牢牢记住这句话: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能把别人教会才算自己真会!——这句话正是对第5、6、7这三种“主动学习”的概括。

在此,我还想提醒教学者与学习者注意的是:“听讲”式教与学是所有教学行为最被倚重而又最低效的方式,“教授给别人”式教与学是所有教学行为最少用而又最高效的方式,它是前者效率的18倍!至于因此两种教学方式而造成的学习者“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差异,远非18倍可量化。这种差异必定会长久地甚至是终生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

三、   优化操作:运用“刻意练习”理论

“刻意学习”理论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提出来的。此书是对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一书和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异类》一书所共同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的深化。

所谓“一万小时定律”是说任何人只要连续不断地训练一万个小时,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世界级大师。这个说法虽然很鼓舞人心,却显然并不科学,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在某个领域内的训练都不止一万个小时,而能成为世界级大师的实在寥寥,甚至能成为乡镇级名师的也少得可怜。这可以随便从身边举出无数的事实来反驳这个定律:街头下了一辈子象棋的无数个老头子,家里做了一辈子饭的无数个老奶奶,讲坛上写了一辈子字的无数个语文老师,工厂里开了一辈子车床的无数个工人……

“刻意练习”理论重在“刻意”二字,意在保证训练时间、训练量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保证训练的质。

“刻意练习”本质上是练习设计,即“操作能力”的阶梯化设计,一般分为四个要素:

一是把终极目标分解为由若干个经过努力即可达到的小目标,以保证学习者时常处在努力即可成功的兴奋状态。

二是立足“舒适区”——“熟练区”,针对“学习区”——“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训练内容,不断将“学习区”变为“舒适区”,从而不断挑战“恐慌区”,再将“恐慌区”变为“学习区”,以此坚决果断、循序渐进地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三是尽可能迅速地最好是同步地针地当下的训练得到结果“正确”或“错误”的客观反馈。反馈越及时越好,越客观越好,能量化更好。

四是针对当下所犯的错误立即进行多次重复训练,而每次训练要同样得到及时反馈,直到熟练地掌握为止。

上述“刻意练习”的最佳范例就是各类电脑、手机电子过关游戏:真正的自主训练、目标极度明确的训练、在每一个“学习区”里有高度针对性的训练、瞬间及时反馈的训练、完全欲罢不能的训练、不厌其烦的反复训练。可以说,如果某个学习者把玩电子游戏的方法和劲头移植到学科学习中的话,就一定能成为某个范围内的学习“天才”,至少也会成为让自己也吃惊的超越了“天分”的佼佼者。

正如伊德里斯·阿贝尔坎在《解放你的大脑》中所说的:“奇才们的一个明显倾向,正如心理学家K·安德斯·艾利克斯指出的,是刻意练习。奇才进行练习不是因为有人要求他这么做,而是因为他喜欢。”——请注意“喜欢”一词,它的别名就是“专注”,就是“热爱”,就是“兴趣”,就是“激情”。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刻意练习”强大的内在推动剂。

上述三个最重要的学习理论,值得每一个学习者了解、运用以至成为习惯。虽然我们不可能因此都成为世界级的大师,但是,我们确信,优化自己的记忆,优化自己的思维,优化自己的训练,——特别需要补充的是要始终专注而充满激情地去这样做,那么,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一定能更充分地解放自己,释放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

对99.9999%的人来说,天生的智力几乎没有差异;差异的形成源于后天对待时间的态度和运用时间的方法。

人生而平凡,人生的乐趣恰在于让它变得不那么平凡。

2019.8.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