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 | 胡 红:阅读教学,精选内容“有意识”

 凌之梅 2017-07-30




阅读教学,精选内容“有意识”


胡 红

       

     

        摘 要:“精选内容,有效教学”,这是很多学校在很多年前提出的口号,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内容的精选?从学情出发,关注语文课程的特质,依据文体,学段渐进,单元整体勾连,揣摩编者意图等,这些都是精选内容的重要依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有这些意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 精选内容 意识




        阅读教学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常有老师感慨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慎重选择。笔者以为,阅读教学应“有意识”地精选内容。


一、生本意识

        生本意识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文本,根据学生需要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做到基本的“三教”(学生似懂非懂的要教、学生自学有障碍的要教、对学生而言崭新的内容要教)“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

        生本意识要求根据学生实际灵活选用与之匹配的方法。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为例,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图文并茂,语言精练,为读者呈现出香港的繁荣、美丽和人们对香港的赞美之情。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他们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有较强的语感,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旅游经历等,说说沙滩、公园、街市的特点。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乡下孩子,他们对香港这样繁华的都市很少有体验,教师就要借助课件、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在阅读中感受“东方之珠”的繁华与美丽。

        生本意识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或整合。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课堂从质疑入手,问了一连串问题:“这是一本什么书?”“为什么是男孩子必读的书?”“这本书是哪里来的?”“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质疑后,教师又问:“这篇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当学生捧起书“找答案”时,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五分钟了。课后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询问,其实,该班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预习习惯,课前都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至于那本男孩子必读的《鲁滨逊漂流记》,已经在五年级时全班共读过。如此看来,那些零起点的提问纯属浪费时间。试想: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教学是否可以摈弃那些没有思维含量的提问?是否可以大胆围绕书后练习,并结合本单元的“我读书我快乐”(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板块展开讨论或辩论——“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

    

二、母语意识

        一篇文章从字、词、句、段中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思想、情感等,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得意”就是引导学生批文入情,体验悟道,在阅读中汲取文字的力量。《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就强调了“得言”之重要。

        随着新课标对“语用”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大多走出了在“得意”层面打转转的尴尬,而加强了对“得言”层面的关注。在阅读教学中,精选内容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魅力,体味语言的精妙,积累言语素材,学会语言表达。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很早就说:“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可见,语文教育说到底是“立言”教育。

        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文本,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只有在关注“意”的基础上,“言”的精妙才有体悟的平台和品鉴的依托。精选教学内容要关注母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意蕴,以内容情韵为基础,巧妙地将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融入其中,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营养均衡。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为例,文章用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自己父母之间的一组组生活小镜头 : 生病住院的母亲叮嘱自己为出差归来的父亲煮一碗水饺 , 父亲顾不得吃一口水饺而“直奔”医院 , 病房里父亲紧握着母亲的手而母亲则露出了恬静的微笑……这样的文章不能停留在读懂内容即可 , 文中许多细节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品读涵泳,体味其妙处。特级教师杨树亚执教该篇时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你从哪些细节中能感受到主人公之间的真爱?”一个紧扣文本又不失开放的对话问题的设计 , 引领学生透过

“直奔”“紧握”“怔住”“探了进来”等语言文字的咀嚼玩味 , 引导学生发现,精彩的描写应从细节入手。这样的教学就做到了让学生在阅读涵泳中“得意”更“得言”。

       

三、文体意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吴立岗教授也说:“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各种文体的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作者的思路,乃至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特点。文体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多样,对不同的文体,应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学《西湖》《庐山的云雾》《九寨沟》《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写景类文章,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教学《蜗牛的奖杯》《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童话故事,要关注故事情节,展开丰富想象,学会复述故事;教学《莫高窟》《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海洋——21 世纪的希望》等说明性文章,要抓住事物特点,学习作者巧妙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说理性文章,要对说理文的结构有所了解,并理清选取事例的依据;教学《三顾茅庐》《祁黄羊》《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海伦·凯勒》《二泉映月》《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半截蜡烛》《三打白骨精》等小说类文章,要抓住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教师要有文体意识,但也不能把文体看得太僵化。即便是相同文体,每篇文章又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涵泳体察,于细微处见功夫。

        

四、学段意识

        不同学段的学生需求是不一样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明显不同。第一学段,强调字词句;第二学段,强调段的教学;第三学段,注重篇章结构。

        同样的板块,不同学段要求也不同。以识字为例,第一学段要“学习独立识字”,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和字典识字;第二学段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可学习借助词典和联系生活识字;第三学段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对学生更强调“主动”,除了能借助以上手段识字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识字,部分识字任务可以在预习中独立完成。一些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在不同学段也是循序渐进的。以“比喻”修辞为例,苏教版教材首次出现是在一年级上册第二篇课文《家》:“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面对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孩子反复朗读,呈现形象,体会情感,在此基础上借助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模仿。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关注了相同训练点在不同层次的差异,被精心设置在不同学段。教师应该从学段出发,整体考量训练点的前后联系,必要时对教材适当重组,促进学生能力螺旋上升。以苏教版教材中的五篇说理文为例:《说勤奋》出现在四年级上册,应让学生初步认识说理文的结构:提出观点——例证观点——总结观点;《滴水穿石的启示》在五年级上册,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选取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事例有哪些异同;《谈礼貌》在五年级下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替换牛皋、女青年或周总理的例子,可以分别选取哪些例子;《学与问》出现在六年级上册,可以启发学生思辨——哥白尼与沈括的例子可否调换;《学会合作》在六年级下册,在结构上与前几篇有所不同,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围绕“诚信”“友爱”“健康”“规矩”等话题写一篇说理文。同样是说理文,不同学段,精选的教学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

        学段意识是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精选教学内容应该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阶段性和持续性,从单一到多元,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

        

五、单元意识

        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精心编排的内容体系,单元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因此,教师还应从单元整体入手,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编排教学内容,纵向推进,步步落实。如果说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一粒珍珠,那么,有了单元意识,就能把珍珠串成项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笔者曾见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这三篇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中心句:“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别从中心句入手关照全文,你有怎样的发现?”学生在反复对比与辨析中发现,三处遗迹都名声显赫,但程度有所差异。秦兵马俑“举世无双”,足见其为中国独有,无可匹敌;金字塔“举世闻名”,其地位应低于“举世无双”,因为拥有金字塔的非埃及一国 ; 维也纳则运用了“世界著名”,其地位应比“举世闻名”再逊一筹。相同的作用,相近的词语,在这种单元意识下的对比与辨析中,学生意识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准。如此教学,对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会起很大作用。

        有了单元意识,阅读教学就能脱离局限的视域,为学生全面认知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单元意识还可以在原有单元的基础上,对全册内容加以适当重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不难发现,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笔者教学时还链接了本册练习 7 的“语文与生活”(煮书、鲁迅谈读书)、“诵读与积累”(古今贤文·读书篇)以及本册的良好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学和做:读报与剪报)等板块。在“读书有方”的单元主题下,学生多元理解“书”的内涵,学习读书本、读自然、读他人、读生活……

        单元意识彰显了阅读教学的系统性,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盲人摸象”的尴尬。

       

六、编者意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编者的意图常常在书后练习中有所体现,这为精选教学内容做出了暗示。

        2016 年改版后的苏教版教材课后练习有了很大调整,一年级课后有“描红临写”“积累运用”“朗读理解”三个板块。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低年级阅读课要十分重视字词教学,重视词句积累和课文朗读。到了中高年级,书后练习的设计也丰富起来,教师要关注这一课独有的练习,往往就是阅读训练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册《菩萨兵》的课后练习“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语句的意思”,其中带点的语句分别为“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显然,这些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指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编者意识还体现在对文章意图的揣摩上。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明天,我们毕业》,其实是想引导学生在毕业前夕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深深眷念。最后的口语交际《临别赠言》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的成长册》更应该成为小学生毕业前的必做工作,而非应付式地学习。教学这一类的内容就不必拘泥于教材,而应更加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南化第四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7年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