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 | 王爱华:构筑“两全其美”的小学语文教育图景

 凌之梅 2017-07-30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母语教育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培养感性、智性、善性,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必须树立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的勇气,为学生厚植丰富的学习资源,从优化师生关系入手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生动、主动、创造性地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 两全其美 课程标准 语文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改变”这五种基本模型加以安排学习,强调这五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并将这五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作为一个整体,注重它们之间连接、交叉和交流。

由此可见,理想的教育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教育的作用是实现个人全面的发展,不能将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
回首向来萧瑟处——语文教育需要“两全其美”


当今课程改革正实现“知识本位”课程向“以人为本”课程的转变。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其核心内涵是“两全”理念,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就是“一个都不少”,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实行精英教育,不是实行明星教育,也不是实行贵族教育,更不是实行淘汰教育。我们真的面向全体了吗?真的为了一切孩子了吗?我们是如何面向全体的呢?我们又怎样面向全体的呢?以上研究课、公开课为例,是不是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机会,是不是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还是某个班级就是明星班,只要有机会,总是首当其冲;还是某个学生总是穆桂英阵阵不离她?事实上,教育公平在不经意间已经人为地被忘却了。

“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每一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得到发展。学生真的全面发展了吗?真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了吗?学生又是如何全面发展的呢?我们又怎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功能作出了全面育人的界定。

“两全”理念,概括起来还是: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样的理念是多么美好的教育理想,然而又是多么难以实现,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2
众里寻她千百度——“两全其美”的语文教学归因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偏差与误解。从备课到备学生,从展示到教学,存在着一个理念认识问题。我们现在的教研活动会标有“展示”的字眼。若是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来看,应该抱着研究的姿态,对他人是一种相融“我研究,你探讨”;对自己是一种低调,“我研究,我发展”。展示就是尽量尽善尽美的,把自己当表演角色,把观摩者当看客。究竟为何上课,为谁上课?毋庸置疑——为学生上课才是最高境界。不断打磨公开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精准确定教学的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科学预设教学流程,构想完善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以此改进教学预设。很难有一种教学设计包打天下,若是那样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伪设计,一定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教学预设,是不值得推广,不具教学研讨意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引用了汤普金斯《沮丧者教育学》的话:“作为教师没能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和需要了解的东西,而是:向学生显示我有多聪明;向他们显示我知识多渊博;向他们显示我备课多认真。我就是在进行一场演出,其真实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学习,而是以此使他们对我有一个好的评价……除了学会怎样掩饰、炫耀,我的学生学会某种东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我掩盖了我的内心,无法按照教与学的要求形成有机的联系。”那些被冷落的、被遗忘的学生是多么渴望改变这样的局面,多么渴望被教师关注、被教师指导、被教师亲爱,多么渴望得到来自教师内心的真诚的专业情操的关怀。

3
吹尽狂沙始到金——“两全其美”的语文教学构建


1.重回心灵,重拾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的勇气。

教师须要有教学的勇气,必须回到心灵世界。“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在那些物质极为匮乏的时代,一大批优秀教师秉承教师的天职,含辛茹苦,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成为国家的栋梁和合格的公民。他们的付出没有任何的经济补偿。李吉林老师怀着对学生的无比赤诚之心,创立了“情境教学”。若非她为搬掉学生头上的两座大山,何以能够发自内心的为学生着想,能够三十八年如一日,执著探索儿童高效、生动、全面发展的情境教育呢!一个“情”字,是情境教育之魂。在用真情营造的教育中,才会有人性、人品与智慧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李吉林老师完全是从真诚的内心世界出发,维护、呵护、养护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进取心!

2.厚植基础,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占有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并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必备条件。作为教师能够做的就是营造班级浓厚的阅读环境,包括阅读的物质环境、阅读的心理环境,以及阅读的制度环境,都将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培育学生阅读的习惯与方法。

坚持“儿童阅读”研讨活动,推广儿童阅读,开展新书推介、名著导读、班级读书会、专题阅读等研究,有效地打通阅读渠道,注重阅读过程,激发阅读兴趣,渗透阅读方法,将阅读的高速公路铺向儿童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引向儿童的心灵世界。努力实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做到“三个不能少”,即小学六年阅读量145万字不能少,背诵160篇(段)优秀诗文不能少,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等各类题材体裁作品阅读不能少;应特别强调每一个学生“三读的书”,读科普类的书,读经典的书,读整本的书,确保儿童阅读的底线。坚持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学生”活动,建立各种机制促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3.激发活力,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一个特殊的创造价值的过程。知识作为人类实践的精神产品,要使之进入未知者的精神世界,未知者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入认识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教学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观能动者,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只有在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才能确认学生是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实践,就没有学生的认识活动,也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实践上来,并积极创造实践环境,寻求实践策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识的飞跃,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成功的快乐,从而不仅在意识上和精神上,而且在能力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着力提高提问、应对、引导、评价、示范、组织的能力,特别要提高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教学预案;也不能故弄玄虚,向学生卖弄高深的学问。教师要“目中有人”。课堂要更加开放,不仅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要开放课堂的教学结构,建构大气的非线性课堂教学。进一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收获。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亦步亦趋、展示甚至表演作秀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努力追求常态、和谐、高效、大气的课堂。

4.学生立场,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能力。

成尚荣先生把“研究儿童”作为教师的“第一专业”,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从而让学生学会去编织他们自己的世界。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究竟为什么上课,为谁上课,研课要研究教材,教研教法,也要研究学生,也可以说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同时进行。就现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教学来讲,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差不多有80%,其实只有20%的内容是难读懂的,是需要教师“讲”“问”“教”的,所以找准起点、明确重点、突破难点,特别要对“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做到胸有成竹,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学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起点,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让教学始终真正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5.基于标准,从理解积累本位走向运用创生本位。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

1)放眼课程视野实施语文教学。

大多数教师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教一个字、一个关键句子、一个重点段落、一个表达方式,如何导入新课、创设情境,采用什么方式,诸如此类教学方式方法的细节处理,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众所周知,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学)什么”,而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学)”;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放眼课程视野就是要见树木,更见森林。发现每篇课文的单元作用、年段地位,而不是孤立对待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2)围绕课程标准确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教材内容,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尽量选择语文科本体性内容教学的重点,如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等。

3)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案。

 教师思考最多的就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至于“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教师不仅关注得微乎其微,而且也没有学理的和权威的依据。有了课程标准之后,就要求教师应该“像专家一样”整体地、一致地思考上述四个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由上表可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预设和传统教案存在四点显著差异:一是关于标准的陈述;二是教学目标指明预期的学生表现或成果;三是检测这些表现或成果的评价活动方案;四是引导这些表现或成果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时应当不断追问:关于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在学年(学期)课程纲要的目标中的地位或作用怎样,“我”是否理解或清楚地表达了课程标准对学生所提的应知和能做的期望,“我”设计的评价方案能否最好地证明预期的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期望,学生是否能提供达到或超过标准的作业,“我”该设计怎样的教学让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当然,我们不必按照上面的模式按部就班,但它至少表明了一点,我们需要增强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4)遵行课程理念走向语用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像有些教师认为的“课程标准涉及到的内容我就教,课程标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我就不教”。确切地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