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坛 | 徐 艳:让学生在汉字文化浸染中丰盈语文素养

 凌之梅 2017-07-30



让学生在汉字文化浸染中丰盈语文素养


徐 艳


1

   

回归“一”


        “一”意味着起点和根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回归“一”,意味着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和起点,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汉字是中国语言之根,是民族文化之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书面语的学习,而书面语学习的关键在于汉字学习的突破。笔者在《汉字素养: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核心取向》一文中认为:汉字素养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学生基础性的语文素养之一,是小学语文课程基石性的目标与内容。汉字素养是中文书面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是概念获得、思维发展的标识,是审美体验与表现的媒介,是文化了解与传承的基石。汉字素养的获得离不开汉字文化的浸染。

        蔡文璨老师执教《水乡歌》里的“河、渠、池塘”时,联系河、渠、池塘的图片,让学生知晓三者的联系与不同,知道它们都是与水有关系的字,所以“河、渠、池”里都有三点水。再结合图片和讲解,让学生知道“渠”是人工挖出来的水沟、水道。实际上,《水乡歌》里的很多生字都与“水”有关:“荡、清、湖、渠”这 4 个生字里都有三点水,体现着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船、驳”都是水上的交通工具,所以含有“舟、马”这些在古代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意象。汉字独有的“以形表意”的构字特点正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生认汉字的同时,引导学生识别汉字字形与意思的关联,使得识字与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结合起来,教识字就是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概念。与此同时,学生掌握了这些字词,也就理解了整篇文本,水乡“水多”“船多”的特点随着这些字词的学习,便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赵清老师执教《石头书》时,将一册册竹简书的图片、形象的古文字及生字“册”对应起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册”字的形状就像中间用丝绳编连的一根根竖着的竹简。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得学生在书写“册”时,像在画这些竹简般有趣,在这种有趣味的汉字书写中感受汉字以“字形像物之形”的独有特点。在教“炭”“岩”时,赵老师也紧密联系汉字以形表意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山下烧木成灰”就是“炭”,“山上的石头”就是“岩”。

        潭桥小学的徐佩佩老师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时,紧扣生字“忆”“念”中的竖心旁和心字底,引导学生注意:当“心”字在不同位置时,它的写法不一样。“念”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用心思念到如今。简洁的提示将“念”是长久想念的意思与字形紧密结合起来。其实,“忆”也可以联系右边弯曲的“乙”的样子,感受“忆”指回想过去,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般曲折。将抽象的含义形象化,正是汉字“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独特构字方式和机制,通过“形象的直觉”,中国人将曲折、抽象的情感“移情”于具体可感的线条(笔画)。教师将汉字线条中蕴藏的丰富的情感与意象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还原出来,汉字的笔画线条、部件组合就变成了生动可感的图画及具象的组合,书写“忆”的过程就成了审美体验与表达的过程。

        总之,在汉字文化的浸染中丰盈语文素养,需要教师回归对汉字本体特点的认识与把握,需要结合文本和儿童认知特点进行再创造。使得识字的过程就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建构,就是在形成概念、发展思维,就是在进行审美体验和感悟,就是在了解、传承中国文化。

     

2

   

关注“人”


        小学语文课堂面对的是身心独具特点、正在发展完善中的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小语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特点。在汉字文化的浸染中丰盈语文素养,需要全面把握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尤其需关注小学生在识字、写字、朗读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识字、写字、朗读可以说是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而从目前教学实际来说,依旧存在大量问题。为什么看似简单的识字、写字、朗读,却完成得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是需要全身心与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写字,需要两脚放平,与肩同宽,身体坐正,眼离本子一尺,左手按本,右手握住细细的铅笔杆,还要注意“一寸距、二指圆、三指齐”,再要按照字的笔顺将字写到田字格中。细细分析,要小学生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真是如同练武之人最初练习“站桩功夫”一样,如果没有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中的悉心引导、持久演习,加上小学生全身心与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能力发展不完善,就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识字时将音、形、义割裂,写字姿势不过关,写字不耐烦,朗读时或者一字一顿、语调平平,或者拖音拖腔、拿腔拿调……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此次研讨活动中老师通过教学提供了不少有效策略,值得借鉴。

        (一)加强示范

        蔡文璨老师在激趣导入后,就范读《水乡歌》全文,并在范读课文前提示学生:书捧稳,稍外斜;耳朵听,声声入耳;眼睛看,字字入目。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前又提出具体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这样的教学既是在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语言文字、内容及朗读,又是在训练小学生全身心与多种感官的协同能力,特别是“眼随字动”的功夫,这是影响学生未来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功夫,如果不从小学的一节节语文课上训练起,就可能会像“练武不练功”一样“到老一场空”。加强文本整体的范读,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读,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耳、口、身、大脑与文字进行亲密的接触,在这种直接的体己的读当中,学生受到汉字文化最直接的浸染。“读”永远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将文本、汉字文化与小学生的生活世界、语言经验等“编织”起来的最原始、最根本的方式。

        (二)创设情境

        生动形象的情境是小语课堂不可或缺的。除了上述的范读创设情境,各种配合文字学习的画面几乎是每位老师经常使用的,书画同源,形象的画面是帮助学生浸染汉字文化最方便、直接的资源。文靖东路小学的王春花老师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抓住课文题眼中的关键字“宿”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图猜字,借助形象的画面和古文字,帮助学生感受“宿”的字形是由房屋、人和席子三种形象叠加、组合而成(屋下有人,人的下边或旁边有一张草席)。在这些形象的叠加、组合中,抽象、生发出“宿”的本义:住下来,在某地过夜。由“宿”到“夜宿”再到“晓行夜宿”及相应的句子,王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字与字的叠加、组合构成词,词与词的叠加、组合构成句,这种通过形象和形象的叠加、组合来表达意思的构字、成词、组句的机理,就是中文书面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本特点。以此类推,王老师让学生学习了“饥餐渴饮、长年累月、断垣残壁”。这样紧扣关键字词,不仅掌握了字词本身的意思,还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中文书面语结字、成词、构句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蔡文璨老师通过“你读,我们猜”的游戏引导学生感受声音对于理解、表达意思的作用。的确,汉字最初音与义的联系是最紧密的,汉字是以“字音像物之声”的,朗读就是通过声音进行理解和表达相应的字、词、句、篇的意思,在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中感受汉字特有的音韵美。冯越老师让学生借助表演体会“饱”和“饱饱的”意思的区别,感受汉语为了强调而将同字反复叠加的叠词现象。赵清老师联系学生现场聚精会神听讲的状态,帮助学生学习文本词语“聚精会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语境

        任何汉字,只有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音、形、义才能具体化和确定化。所以著名语文教育家斯霞老师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主张,直到今天这个思想依旧散发着经典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选择,精选字义与文本语境紧密联系的关键汉字随文学习。

        南京市上元小学的朱卉老师执教《石榴》时,找出了描写石榴的两组词语,让学生在读中比较,发现同样是描写石榴,两组词语有不同的特色。朱老师注意勾连词与词、句与句、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先请学生朗读课文语段“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 ,有的笑得咧开了嘴 , 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 ,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 , 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然后启发学生注意,作者把熟透的石榴想象成了——石榴娃娃。再比较石榴娃娃笑得“咧开嘴”和“笑破肚皮”的不同,从而理解比较抽象的词语“甚至”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文本,让学生读出这种程度的增加。赵清老师让学生想象并填写“磊磊”和“叔叔”对话时的提示语,既活化了学生对课文关键字词的理解,又加强了运用。

        这样加强示范、创设情境、结合语境的阅读教学方法,将识字、写字、朗读有机融合,充分关注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使每个小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眼、耳、口、脑去识、写、读,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旁观者、旁听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这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成其“大”


        “一”加“人”成“大”。当我们的小语课堂回归中国语言之根、民族文化之根的汉字学习,当我们的小语课堂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就能为培养身心强健有力、精神丰富优美的“大”写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语文教学的教育性的视角看,育“大”写的人,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具体讲,一方面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另一方面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几位老师展现的精彩课堂看,育“大”写的人,就是让学生在汉字文化浸染中丰盈语文素养。几乎每一个汉字中都蕴含着汉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因,蕴含着中国人独有的思维特点,在“形象的抽象”中显现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创造性,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因此,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音、形、义的辨认,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形、义的联系,不仅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还要感悟汉字表达文化内涵的独特形式。

        当然,我们聚焦“汉字文化”,并非是让教学脱离汉字的工具属性去天马行空。事实上,真正有效的关于汉字的深度学习,必须是建立在对汉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把握基础之上的,也必须是建立在汉字自身规律与儿童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之上的。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本文《语文教学通讯·C》2017年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