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抢鲜看丨程方平:尊重、倾听、诊断、对症,激活学习兴趣——关于转变学生厌学问题的思考

 凌之梅 2017-07-30


1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们有时出现厌学现象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并会引发学生个体或群体对某门功课的厌倦或产生学习障碍。


从另一角度看,学习并无天生的厌恶或兴趣,这二者都是后天因教育和引导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探讨学习问题时,经常会将此二者作为对立的两面同时提起,可见不能笼统地仅谈问题的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对立面和参照系的作用。


多年来,由于教学方法、进度安排、难度设定、考试评价、学法引导等方面的缺陷,在中小学形成了学生容易厌学的典型学科,如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其共同特点是抽象、逻辑推理相对复杂、不直接对应实体和实践;而对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而言,厌学的原因则多来自繁琐无味的教学、教材与社会解读的差异等。


可见,学生厌学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改善的方法也应有针对性。

2

简而言之,厌学和对学习感兴趣都是具体的学习状态,或是心理表征。更准确地讲,后者是前者的心理、情绪或情感基础,循着这个基础,可以发现厌学或感兴趣的真正原由。因此,在面对学生出现厌学情况时,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厌学”成因、类型和相应的心理问题。


比如,厌学是个别现象还是群体现象?是因为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师生情感衍生的问题?是长期自信不足的问题还是因某一事件引发的临时问题?是智能类型的不适应问题还是意志品质或学习习惯的问题?需要探明的原因很多,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很重要。


如果不明辨学生厌学的类型和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情绪、情感或心理障碍等,就不可能找到适合、对症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扭转被动的学习状态。


比如,我们承认人的优势智能是有倾向性的,中外古贤早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当代美国学者加德纳也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承认智能多元差异的前提下,希望教育者能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方法并进行有效指导。


对于有“数学和逻辑智能”倾向的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5-20%),在现行的学科课程学习上不会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历来的教育,尤其是所谓的“精英教育”,主要是以这部分学习者的特长为参照设计的。


相对而言,仅在“数学和逻辑智能”方面缺少优势,但却在其他类型的智能(加德纳列举了其他七个类型的智能,认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方面具有潜质的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75-80%),在常态教学中经常会有挫折感或得不到经常性的鼓励。


所以可以说,现行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模式,对多数学生产生厌学是应负主要责任的防止学生群体产生厌学的最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改变教育教学仅关注“数学与逻辑智能”较强的一类学生,而使多数学生长期处于“陪学”的被动或消极状态。


如果我们的校长、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能意识到这个重要问题,有意识地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将自己的优势智能展示和发挥出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利用迁移的方法,促使其全面发展,就很容易解决学生自尊心不足和厌学的问题,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状况。


又比如,一般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或存在厌学情绪,多不是智力水平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厌学倾向性也很不稳定,是很容易引导和激励的。


例如,笔者在初中时对语文并没有什么感觉,只喜欢数理化,因为当时大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在一些语文老师的影响下,笔者对阅读、朗诵、书法等语文类活动有所接触,增加了相关修养,及初中毕业分配到师范学校专学语文,从不喜欢、不了解文史学科,不具备文科优势,到逐渐入门和深入,大约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时间,逐渐培养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与学科能力。


现在回忆起来,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教学的吸引力,也说明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切不可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强化学生的畏难和厌倦情绪。


在多数情况下,所谓的学习“兴趣”不应是在放纵的前提下形成的,教师或家长应与学生经常严肃地谈论这一话题,并给予学习方法方面的耐心指导,扶持学生进入各个学科内部,而不是放任、不管,更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在松软不稳的根基上,并很容易倒向或出现厌学状态。


因为,学习兴趣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或因为社会舆论的导向、或因为同窗好友的倾向、或因为教课老师的吸引力、或因为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自我期待能吻合,而最持久的兴趣应建立在理智和认知的基础,即对所学内容在总体和价值上有较充分的认可。反之,在关注厌学问题时,家长和教师也可从上述角度观察和分析,进而诊断出真正的症结所在。


也许有人会说,厌学在当下是因为教师要求过严、学习负担(压力)过重。笔者认为,严而有度、严而有针对性是非常必要的,即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或技能的功用和价值,又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和真诚,确立“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识和志向。


严格的教师有时会招致学生短时的反感或不适应,不当或过分的严格甚至会引发厌学,但学生迟早还是会感谢这些教师的,因为他们的严格说明了教师的尽责和用心,一旦方法正确就会产生良好的指导或培养效果。


至于“负担过重”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负担“需求”是不一样的,而没有或缺少负担也是不可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认为已经负担过重了,但学生还没有得到满足;已经厌学的学生,即便作业很少也会觉得负担过重。所以,简单地讲学习负担过重是不负责的,也是容易产生消极效果的。


多年来,在严格教学和作业负担方面,中外教育工作者都有过许多积极、有效的尝试,包括分层教学和评价、加强个性化指导、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等。总之,严格和负担的“适度”与“个性化”非常重要,“因材施教”还应是教育教学须遵守的最重要原则。


当然,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或厌学有时也会有“爱屋及乌”的情况,既有学生因为对某科教师的颜值、行为、做派、打扮、品格等不认可进而产生厌学的,也有学生因为高度认可某位教师而拼命学习,进而产生浓厚兴趣的。如果遇到这些情况,班主任要加以正确引导,将这些缺乏自主认知和判断的浮躁情绪引导到理智的水平上来。

3

一般而言,害怕、恐惧、厌倦、长期受挫是产生厌学的主要心理和情感原因。所以,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状态,要先从调研、分析这类问题入手,并从这些角度探究改变的路径和方法。


记得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担任中国科协科技人才交流中心教育与科普研究所所长时,曾支持过一些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刚毕业的学生开办儿童美术实验班。


当时他们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用大纸和粗笔促使儿童确立学画的自信心,消除儿童的心理恐惧。在对该实验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就是“不害怕”和“心理放松”。在此基础上其接受、效法和体验的潜力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进而转入较佳的学习状态,并能保持较为长久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专注程度。


可见,在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进程中,放胆、亲近、喜欢应是产生学习兴趣、防止厌学的重要心理支撑。


根据不少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防止厌学的重要做法之一就是进行“前教学”的有效指导即在开始某科教学之前,将学科的特点、用途、价值、方法(包括记忆、解题、考试、运用等)、技巧、谜题、趣闻、重要的事件或公案等,通俗简要地介绍给学生,使之做好学习的充分准备,较为理智地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状态。正如中国古人一直强调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功夫不下到位,在班级中至少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难以较好地进入新学科的学习状态,要跟上教师规定的学习进度就很费劲。


另外,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仅仅是去关照少数学习尖子所谓的“大众教育”“全民教育”,一定是“低起点”和“小步子”的,要使所有学生都能跟得上、不掉队,进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功用。


可见,对于今天中小学的广大教师而言,以往“精英教育”的传统,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充分的教育与指导在约20年前,北京有一位著名的数学教师孙维刚,经他教育和引导,许多原先学习一般甚至很差的学生,都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到了学习数学的窍门和方法。


一次,笔者在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几位老编辑谈及数学教育问题和孙维刚的数学教学时,他们还列举了孙老师和很多知名数学教师的具体案例,认为在中小学教学中,有许多办法和技巧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教学大面积地提高质量、消除厌学是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的。


作为班主任,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厌学更深层的家庭和社会原因,也很重要。包括学生家长具体的职业、好恶、习惯与文化背景等,也包括学生的居处环境、社群构成等,这些相关因素是会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厌学产生影响的。


比如,有的学生因家庭原因会厌恶或轻视父母从事的职业,进而也会厌恶相关的学科或出现严重的偏科。也有的学生会因为父母的原因,具有对某门学科的学习优势,而学校的常态教学并不能满足其需要,时间一长也会出现厌学情绪,将学习优势变成了劣势。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找到学生学习问题的各类影响因素和改变现状的支持因素。尽管一般学校的家访多由班主任进行,但相关信息是可以和学科教师交流分享的。


“面批”这些年在教学实践中谈得少了,但这一方法对改善学生厌学状况很有效。就像医生看病不能仅遵循既定的模式和程序,而是先要了解具体病人的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最适合的方法。面批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具体深入和当场直接的交流倾听,可帮助师生明确学生学习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和判断,进而在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下,制定适合自己的赶超方案;也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的问题与需求,给予最贴切的关心和指导。


班主任除了自己所教学科外,也应注意学生所学所有学科的厌学问题。可以通过聊天、发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厌学原因,搞清楚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难度问题还是教法问题,是一时的情绪问题还是师生间的感情问题等。


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的教材难度是中等的,也就是说,习惯好、基础好的学生会因“吃不饱”而厌学;习惯和基础均较弱的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而厌学;中间部分的多数学生基本上随大流,缺少学习热情,也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厌学。


整个班级学生出现厌学状况一般不可能,多数情况下厌学应是部分学生的暂时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亦或是视而不见,则这种暂时的情绪就会凝结成牢固的定式,使厌学问题难以改善。


近20年来,由于长期按生源的考分划分学校等级,出现了一批所谓的“薄弱校”,使得“听不懂”的学生在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中成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的方法就要与常态的学校不同了,必须大幅度地降低学习梯度,以多数学生的自信和兴趣回归为基准,然后再考虑可持续发展和激发潜力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以“高起点”为标榜,拆掉多数学生学习的自信、兴趣和适宜的学习阶梯。


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往我们要解决厌学问题,多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成绩提升上着眼或下功夫。而在真实的现实当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精神和生命状态,视其为活生生的人,而非仅仅是帮教师提升教学业绩的工具。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生的差异需要受到尊重,包括智能类型、性格倾向、做事能力、生活背景、社群关系等,这些都可能启发教育者找到找准促进学生学习、改变厌学的适宜路径和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