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研丨王土荣: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四点体验与思考

 凌之梅 2017-07-30

近日,本报刊发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牢牢把握语文教育正确方向,将课标精神落到实处》一文,文章在语文同人中引发热议。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撰写《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需抓三个“度”》,从学术角度分析不同时期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并对如何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提出建议。继倪文锦教授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王土荣也撰文阐述自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体验与思考。

王土荣多年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做过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老师和学科组长、教导主任、校长、市教研员,是广东省教改实验的设计者与组织实施者,还参与了教材编写及真语文研讨活动,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四点体验与思考》中,他将自己38年来对“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这一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与理解一一呈现。

王土荣说,自己16年教学的成绩,都得益于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并体现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中;22年做教研,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始终是其“指南”。23年的教材编写工作,他认识到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多体现在教材中,但也要创新发展;30年参与各种评价,他感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须体现为教学检测与升学考试的基本标准,也应成为语文学会的优课标准。本期刊发王土荣的文章,希望能够对老师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四点体验与思考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是我38年来常想常新的课题。我有幸分别做过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老师和学科组长、教导主任、校长、市教研员,也是1993年以来广东省一到十二年级语文新课程实验的具体设计者与组织实施者,还参与了教材编写及真语文研讨活动,这些宝贵经历,使我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有过许多体验与思考,现呈现四点。

16年教学的成绩,都得益于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并体现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我教小学语文时,开始一味让学生认字写字,效果不好。后来读了不少汉字源流、趣谈类的书,如“学”是牙牙学语、识字、钻研的合意,“习”是雏鸟每天早上反复飞,“人”即站立,等等。再教汉字时,通过字形、字音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展示出汉字的智慧及哲理,效果比较好。

初中任教时,我以故事讲语文,学生“上瘾”后,主动在课外大量读书。统考时,学生成绩名列全县前茅。做主任、校长后,我越来越觉得初中语文课的语言最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人文情怀最好与感性的事物相融合,有故事情节的哲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与信服。

后来任教重点高中,我发现“教材系统的知识”不能直接像数理化一样内化为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各种写作技法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判断、逻辑与理论表达更容易启发和说服学生。凡是将语文上成政治课的,学生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凡是将语文上成考点训练课的,学生都反感,成绩也不会好。

读了康德的“哲学三论”后,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做的是: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并体现为自己与学生的听说读写。于是,我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技能系统,含语音、字词、常识、标点、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文体、读写技能、文言基础等内容;在听说读写中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具体实施如下——

听:能够尊重他人发言,善于倾听,可分清事实与观点,把握他人所说内容的要点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说: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说话自信、文明,仪态大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得体、清晰地使用口头语言;演讲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读:能整体把握、厘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并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领悟文本丰富内涵,学会按事理有逻辑地评判、推理及论证观点。

写:具备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可对事物进行类比、因果和逻辑推理;能把自己所听、所见、所读、所思、所感、所想写下来,并让一切自然简单的东西变得有内涵、有灵魂。

其实,国外母语教育也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体现为具体的听说读写。如西方中世纪的智者就明确地把文法、逻辑和修辞作为学生必修的“三艺”,特别强调以有力雄辩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思考与建议;以色列至今还特别注意训练学生通过“关联词”和复句的“逻辑表达式”,学会对各种事物发出理性的声音。

22年教学研究,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始终是我教研的“指南”。

成为教研员后,我研读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道争鸣的文章,也为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不同时期的“工具说”“人文论”思辨再三,还替王尚文和洪宗礼找依据。最后,乌申斯基的《祖国的语言》启发我:工具性与人文性绝对不能对立起来。

在著述《教研学》的10年中,我对管子时代以来的官学、私学及“三百千”等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觉得那时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母语教育,就是“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我还发现:1904年设立语文学科以来,所有高质量的语文教学都突出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技能及教材具有的丰富思想文化内涵。

在系统分析新中国八次课程改革后,我认为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最根本的是没有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大量研读西方阅读、写作的教学专著及教材后,我发现欧美各国母语教学都将基本点定位在培养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上,尤其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都重视单词语法知识;都在语言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如芬兰明确语言为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文学为时代的镜子。俄罗斯特别强调语法、口语(听说)和书面语(读写)。德国强调研究和掌握语法知识,以提高阅读理解及讲述写作的水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阅读与写作学术标准》规定学生能从多种资源中找出具体细节维护或驳斥一种观点;能判断信息来源的有效性;能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角度阅读并比较文学作品;在听说活动中,能陈述个人作品,参与正式辩论,做出复杂的说明和解释。

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也有过“发展思维与扩大知识”的激烈争论,最后也只能将二者统一起来。新中国60多年的“工具与人文”之争,最新的体现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可能不是最后的定论,但实践告诉我:这是迄今为止对语文课程性质非常理性的认识与表达。

我在这一成果的启发下,更新了教研理念,细化了教研的要求及具体操作;对教材进行了第二次开发,构建了“自助餐”式的教法与学法,设计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堂范式;研制了具有广东特色的“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做出细化与修正,并得到了教育部课标组的肯定。我设计与主编的优秀教学案例,也引领了广东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还尽量就教师的质疑做出回答,如引导教师明白回归本真不是倒退,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只能像以往那样付出两败俱伤的代价。这些引领性的努力,收到的效果越来越显著。

23年的教材编写,我发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多体现在教材中,还需要创新发展。

英、德、日等国的优秀母语教材,强调语言知识的掌握,包括语法知识(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也非常注意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教材的“学生味”很浓。我国的教材也强调语文知识(含书写、拼音、常用字、词、句、标点、段、修辞、文体、文学等)的落实,但没有真正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编写。如对写作的指导,多从如何写的角度谈技巧,对“写什么”谈得比较少。写作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表达需要着力,使写作成为自然、自主、本能的言语行为,尽管这样的写作可能没有技巧,可能显得幼稚,却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到的、属于其特定年龄阶段的“真知灼见”,是洋溢着学生青春气息的真写作。

为此,应深入研究一至十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应学生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里的“现实”是学生自己看到的、与成人不一样的现实,能够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以帮助他们理解世界。这一阶段的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喜欢争论和挑战,因此更多的教学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

30年参与各种评价,我感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须体现为教学检测与升学考试的基本标准,也应成为语文学会的优课标准。

首先要构建评价体系。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记录将作为学生毕业和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具体做法是制定“语文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和“学生语文学业水平考核标准”,让评价真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设计多元的评价方式。一是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二是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三是阶段性考试与平时检测相结合,四是一次考试与多次考试相结合,五是综合考试与单项考试相结合。

再次,增加中考和高考的听说内容。如口语交际,可通过让学生介绍家乡、讲故事、写贺卡、写说明书、写推荐信、致欢迎词、当众演讲、设计情境与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交际,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研制新的听课、评课标准,让评价更清晰、更准确地反映师生的发展状况,并成为师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我曾两次在广东组织举办真语文活动,就是因为我认为真语文理念及课堂教学比较好地体现着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与发展方向。王旭明社长的语文情怀与语言魅力,贾志敏、周宏、张赛琴等老师的示范课,在广东引起了热烈讨论,推动了广东的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如果我国的各类语文教育学会能够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的旗帜下团结起来,让更多的专家和草根教师形成合力,并始终聚焦语文的核心问题和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举办系列研讨活动,那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将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具体行为。期待更多语文专家与教师携起手来,进行更深入的实验与思考。这样,我国的语文课程才能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作者:王土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