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政”概念辨析

 人品第一学问二 2017-07-30
于建成 烟台于建成中医诊所
  于子惠 吉林大学卫生学院2011届
  知晓五运六气的人都知道,南北政于五运六气,犹如哥德巴赫猜想于数学;五运六气于中医,亦如哥德巴赫猜想于数学。不同的是哥德巴赫猜想仅仅是个猜想,而南北政、五运六气古人滚瓜烂熟,后人却百思不得其解。南北政,这一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如下两个自然段中: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何为北政,何为南政,南北政之年司天在泉之气不应什么,怎么不应的?自王冰把运气七篇补录《黄帝内经》以来,无数大家洋洋洒洒各立学说,试图解开这个千古之谜都未成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言,熟玩经文,总令人难解,姑存经义,似待后之贤者参详可也。
  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前提是知晓五运六气的本质。作者有另文解释了五运六气的天文学本质,在此不再详述其细节,仅简单粗略地介绍一下太阳、地球、木星和土星的运动及六十甲子。
  围绕太阳运行一周,土星为30年(六十甲子年,下同),木星为12年。六十年木星运行5周,土星运行2周,周而复始。木星和土星每20年会合一次,称为木星凌日(土星观测),以土星运行一周为360°,这一过程中相当于运行240°。240°的步长,以年为单位就是第一步为甲子,第二步为甲申,第三步为甲辰,第四步又为甲子,周而复始。参见表1和图1。
  表1 六十甲子顺序表
  木星运行2.5周30年以后,又到了甲子那个位置,年序为甲午;甲申的位置,为甲寅;甲辰的位置,为甲戌(下一六十甲子周期)。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规律,甲己年都是转折点。表1中的天干为甲的年份,或是木星与土星会合的年份,事先定义为“合”;或是土星与木星以180°相对的年份,事先定义为“分”。天干为己的年份,都是与甲相对180°需要运行15年的年份,与“合”相对的这个位置没有木星,因为与土星会合了,事先定义为“空”;与“分”相对的这个位置有木星,事先定义为“在”。
  甲子合
  甲戌分
  甲申合
  甲午分
  甲辰合
  甲寅分
  己卯空
  己丑在
  己亥空
  己酉在
  己未空
  己巳在
  土木会合定为南政之年,因为在以地球为中心天球上的视运动两者都朝向太阳。第一年甲子为南政之年,第二十一年甲申为南政之年,第四十一年甲辰为南政之年,第六十一年甲子为南政之年(归原位);
  木星以太阳为中心180°相对土星定为北政之年,因为在以地球为中心天球上的视运动木星与太阳和土星相背。第三十一年甲午为北政之年,第五十一年甲寅为北政之年,第七十一年甲戌为北政之年(减六十年作为第二周期的北政之年,即第十一年)。
  结合表1与表2,制成表3。再结合图2逐个分析一下内经的原文。在分析之前,先复习一下司天在泉的基本规律,司天就是在主气三之气少阳的客气,在泉就是在主气终之气太阳的客气,在地球年为一圆周里,司天在泉以180°相对。
  表2 年支司天在泉规律表
  表3 南北政司天在泉规律表
  为什么在图2中把寸、尺、左、右画在那个位置,稍后再说。先分析经文:
  “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北政之岁,少阴在泉,为己卯年位置 “空”,与之180°相对的司天是甲子年位置“合”,土木会合,木星当然不在这个位置,“则寸口不应”;
  “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北政之岁,厥阴在泉,为甲寅年,与之相对的司天是己巳年位置“在”,不在的是右侧的南政的己亥,“则右不应”。其实这是个省略句,应该说成“厥阴在泉,则左为应,右为不应”,一是,为了骈文的格律;二是,节省文字,惜墨如金,应该是胜金,都是竹简闹的,嘿嘿。
  “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北政之岁,太阴在泉,为甲戌年,与之相对是己丑年的位置“在”,不在的是左侧的南政的己未,则右为应,而左不应。
  “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为甲子年;与之180°相对的在泉是己丑年位置“空”,“则寸口不应”;
  “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南政之岁,厥阴司天,为己巳年,己巳年的位置“在”,不在的是右侧的北政年己亥,则左为应,而右不应;
  “太阴司天,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太阴司天,为己丑年,己丑年的位置“在”,不在的是左侧的北政年己未,则右为应,而左不应。
  “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北政年里的三阴在泉,只有寸口的己卯“空”,“则寸不应”;三阴司天的有尺部的己未和己亥“空”,“则尺不应”;
  “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南政年里的三阴司天,只有相对在泉的寸口己卯“空”,“则寸不应”;三阴在泉的有尺部的己未和己亥“空”,“则尺不应”。前三十年为寸,后三十年为尺,所以黄帝才问:尺候何如?
  现在讨论为什么在图2中把寸、尺、左、右画在那个位置?在讨论之前先解决寸与尺的概念。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拇指本身就是寸的基本尺度,中医沿用至今,谓曰拇指同身寸。凡是寸字旁的字儿,都与手持相关,如,得,行走中捡起所见之物;射,手持弓箭;尊,手持酒罇。寸,因为是手形加一横,《说文》就说专指中医号脉,是否武断呢?中医当时号脉又不单号腕横纹之上。通过中医号脉,人类才知道丈量,似乎天方夜谭。寸,手形加一横,为什么不是指手臂加四指之外的拇指呢?而拇指确实做过寸的度量单位。一横拇指约为2㎝,一掌约为20㎝。商代,一尺合今16.95cm,周代,一尺合今19.9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寸关尺之寸是指经渠穴据腕横纹为一寸,经渠穴据尺泽穴为一尺,靠什么度量的?还不是一横指和一顺掌。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不言而喻。中医寸口脉,在内经中同时又称之为气口。《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决什么?决的是前面所说的“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寸口就是指寸口脉位置,起码是可以争议的。
  卯酉放水平,子午为垂直,对于时间来讲就是,早晨六点晚上18点中午12点夜间24点;对于季节来讲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对于方位来讲就是东西南北。以《黄帝内经》骈文风格不可能用大量语言描述,又不能引用上下东西等概念,以免与其它概念想混。古人不能像今人随便用电脑就可查黄历,又不能总是带着几大捆竹简翻查,只有用手掌喽。《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意思是寸口与两人迎构成等边三角形,若是说为了号脉,只要寸口脉与人迎脉水平即可,大可不必构成等边三角形;若是说把这个三角形放到手掌十二地支组成的圆周上,大小就非常合适。况且卯位距大拇指尖为一寸,小手指端的手掌长约为一尺。为了明显看出这个圆周来,制成图3。
  这个等边三角形,把这个圆周分成三等分,每个相当于120°,10年。甲子、甲申、甲辰构成的等边三角形为南政之年,甲戌、甲午、甲寅构成的等边三角形为北政之年,这样就更加直观地看出原文所说的意思。南北政之年,少阴在泉有己卯和己酉,只有寸口的己卯不应;厥阴在泉有甲申合甲寅,相对的司天有己巳和己亥,只有右侧的己亥不应;太阴在泉有甲戌和甲辰,相对的在泉有己丑和己未,只有左侧的己未不应。少阴司天有甲子和甲午,相对的在泉有己卯和己酉,只有寸口的己卯不应;厥阴司天有己巳和己亥,只有右侧的己亥不应;太阴司天有己丑和己未,只有左侧的己未不应。
  何为北政,何为南政,南北政之年司天在泉之气不应什么,怎么不应的?推理得非常自洽,巧合的成分能有多少呢?
  这里没有涉及寸口脉和人迎脉应与不应的问题,《灵枢·禁服》和《灵枢·动输》的脉法涉及的是经络经过的卫气,再未提应与不应,而《素问·至真要大论》未提卫气。当然经络理论也是由五运六气转化而来,肯定与此相关,这是另一话题。《灵枢·禁服》和《灵枢·动输》之“若引绳”,语义与如果引绳三边相等不同,指的是如同拉绳,两端力道相当,需要加以甄别。那么,内经阐述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呢?依照上下文的语义,意义应在于“谨察阴阳所在”,并指导应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这段话后面的经文,有关六气之“胜” 和“ 复”的问题。知道南北政司天在泉应与不应,还可以准确知道客气是不是在这两个月中对气候和疾病有所影响,不应就不用考虑六气的因素。
  所谓的五运的岁运(也叫中运),就是金星与地球会合这个“矢量轴”,在某一年中对应的二十四节气五分之一的某一运上,而把它按在初运上统管一年;所谓的六气的司天(在泉),就是木星与土星会合这个“矢量轴”(土木会合周期形成的夹角),在某一年中对应二十四节气六分之一的三(终)之气上统管上(下)半年。
  若中运与地支的运气属性(风火湿燥寒)相同称之为“岁会”,若中运与司天的运气属性(风火湿燥寒)相同称之为“天符”,若不及之年的中运与在泉的运气属性(风火湿燥寒)相同称之为“同岁会”,若太过之年的中运与在泉的运气属性(风火湿燥寒)相同称之为“同天符”,既是岁会又是天符的称之为“太乙天符”。除了这些关系之外,运与运、气与气、运与气、运气与运与气都存在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体现在物候上是“子报母仇”,如,木胜则克土,土弱水旺,水旺火弱,火弱金旺,金旺则克木,木胜得到报复,司天胜则在泉必复,系统趋于平衡;体现在治疗上是“治未病”,如,见肝之虚,当先实脾,脾旺肾伤,肾伤心旺,心旺肺伤,肺伤肝旺,肝虚自愈。
  这就是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它既不是什么五元素说,也不是一种哲学(对事物的一种看法和态度),而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典型的控制论。至于说五行是辩证法,为什么不是哲学?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处理事物的一种方法,又非哲学独占。
  至于说,研究南北政、五运六气有什么用?这样问的人,不管是界外还是界内,没有认识到,离开了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就会分崩离析,土崩瓦解。辨证论治是怎么来的,有人说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呵呵,中医就是跟哥德巴赫较上劲了),证明不出来,真正读懂五运六气就知道怎么来的了。还可以知道阴阳、五行、经络种种是怎么回事儿。通过教材了解的中医,不过是对古中医经验的条理化,有如仓库管理一般。也许方便按功能使用产品,但却不是产品功能本身,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阻碍了中医分享现代科技文明。当然,以上种种都属于另外话题,此短文之中不可能详述,给人以星星火花,启迪思想,也是善莫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