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从元阳县城南沙镇向西北,沿二级路行15公里左右,看到标志牌转入即可。 吃什么:傣家红米饭、土锅煮饭、土锅煮狗肉、笼粑。 玩什么:每年农闲时节观看、体验土陶烧制,十二月十二日过“土锅节”。 转过一道山弯,尚未看清那里村的真容,丫多河的水声先已入耳,奏出这个幽静的小山寨的背景音。踏着流水的节奏走近,芭蕉、木瓜树渲染出的绿意将57户人家掩映半遮,在这已入秋的时节分外可人。入得村来,鸡鸣喈喈,犬吠之声夹杂其间,田园人家的惬意自然地散逸开来。 也许,正是这份300年来渗透在骨子里的悠然,让元阳县南沙镇桃园村委会的这个傣族自然村,可以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泥条盘筑法原始制陶工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那里土陶不仅工艺精湛、造型古朴,且具有许多独特功效,于是村里人合计,制作土陶出售。时至今日,那里村的村民仍喜爱使用陶制品,烧制土陶出售也是当地村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我们村的土陶一枝独秀,主要是因为土性。”村小组长阮国保指着两道被水冲刷形成的沟渠说,“只有用这两道沟中间的土,才能烧出那里土陶。”“对,只有用这里的土,和泥的时候才感到细、滑。”61岁的老人李秀芬说。自25岁时从婆婆手中学到了制陶的技艺,老人每年11月到下年的3、4月间都会多次重复烂熟于心的步骤:采土、碎土、和泥、拉坯成型、印花、风干、烧制。“做陶的手艺传女不传男,母传女、婆传媳。村里的男人从来都没想过要沾手制陶。”阮国保数起关于制陶的规矩。 在李秀芬家里,去年烧制的水罐、为外面酒店订单做的茶杯就随意地放在地上。“从婆婆那里学到什么我就会什么,样式、花纹都是传下来的。有时候做出来就卖空了,有时候会放个一年半载的。价钱也都是我自己随心定。”对她来说,闲下来了做几个罐子,补贴下家用罢了。没人来学制陶手艺,她不操心,有人来问,她倾囊相授。制陶的手艺就这样,在一种不强求、不在意的态度中顽强地传承下来。阮国保的妻子最近也开始对此有了兴趣,往李秀芬家跑得多了。“以后女儿长大了,也许放弃制陶,也许会把现代的理念带回来帮着那里土陶发展,谁知道呢。”阮国保笑了笑。 然而,那里土陶在发展中终也是受到了冲击,全村人熟练掌握制陶技艺的不到10人,常年坚持做的也就5人了。每年12月12日,村里要过“土锅节”,全村人什么都不干,就让参加的人看制陶,体验制陶,吃用土陶做的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