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曹王小学:新田园课程 “新田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充分利用校内的课程基地、家长与社区资源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我们从“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科技”以及“人与人”等内容维度,设计与开发了“乡土体验”、“文化感悟”、“视野开阔”、“应用实践”与“素质拓展”等五大课程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整体性、主体性与生活性的多元能力的发展。 (一)“乡土体验”课程模块 1、小神农课程 2010年,我们从农村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在闲置的半亩土地上建设了农村小学生实践智慧培养的基地——丫丫农场,开设了特色校本课程《丫丫学种植》与校本活动类课程“采摘节”、“丰收节”等。2011年,“丫丫农场”更新换代成“小神农创新实验室”,建成了“一室一馆一长廊”,设计并开发了特色校本课程——“小神农课程”,将新农村本土资源视为可供知识“知识迁移”的学习实践生态圈。通过感知和体验自然环境与农业劳动,旨在增加学生对自然乡土和社会生活的经验,拓展个体经验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不怕辛苦、不怕挫折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小神农课程”的设置根据我们的课程基地分为时间轴和空间轴两个部分,并以“嵌入式教学”、“小神农拓展与探究课”等方式进行课程。时间轴上,首先从“农耕文明”模块开始,基于“农耕文化陈列室”,介绍 “小神农”的神话渊源、勤劳的农民伯伯和奇妙的田野农具。然后由古今进入“现代农业”模块,基于“现代农业展示馆”展开了解试管里的神奇植物、离开土壤的农业以及探讨现代科技的利弊;空间轴上,首先是“丫丫农场”模块,让孩子们首先了解丫丫农场的来源、认识常见的植物名称,并且能够种植和采摘植物、果蔬。然后由小至大进入“校外基地”模块,使孩子们走进真正的田园,感受农业的真实场景,并且能够用艺术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展示出来。 2、河流课程 以我校依傍的“母亲河——蒲滨河”为载体,我们开发了“河流课程”。“河流课程”按活动角度分为自然探索、人文历史、环境保护、亲水活动四个主题教学板块。每个内容板块统整了自然科技、语文、艺术等相关的学习领域,并根据低、中、高各年级组织不同的课程内容。以“自然探索”板块为例,低年级为“蒲华塘哪里来”,使学生了解蒲华塘的源头与河流特征;中年级为“蒲华塘的小鱼”,让学生了解河流中的生物;高年级为“溪谷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河流的感性认知。 (二)“文化感悟”课程模块 1、民族文化类课程 “文化感悟”课程模块的设计旨在弘扬地区民族文化、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我校以风筝文化的“区民族文化基地”为载体,开发了“天空课程”,包括风筝故事苑、风筝设计苑、风筝创意设计苑、风筝文学社、风筝制作苑等一系列生活课程。通过风筝文化,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此外,“采薇课程”中设置了“走近乡土名人”和“走近世界名人”的课程内容,通过学习家乡名人故事,考究家乡历史以及爱家乡诗文画比赛,增加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培养儿童的乡土情怀。 2、多元文化类课程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元文化问题更为突显,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由于我校的大部分学生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让我们对于多元文化有了更多思考。为了顺应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努力建立尊重多元、崇尚差异、强调理解、追求平等对话的校园文化。 据此,我校“新田园文化节”会开展相对固定的“新田园文化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全校参与情况,每月安排不同文化的主题活动,体会不同文化,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魅力。每次新田园节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一定数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体验与感知。 (三)“视野开阔”课程模块 我校设置了生活课程与发展课程,对各学习领域的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与拓展,是基础课程的有效补充。“视野开阔”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嵌入式教学”的实施模式,统整基础课程中各学科领域的内容,探索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小神农课程”为例,将本课程呈现的课程资源,有机的整合进各个年级的各门学科教学与农场活动过程中,进行嵌入式教学。例如,“小神农课程”与语文学科进行统整,从一至五年级,共设计了“认识土宝宝名片”、“我与土宝宝对话”、“话话神农架”、“阅读植物里的奥秘”与“我眼中的丫丫农场”等五个主题内容,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四)“应用实践”课程模块 “应用实践”的课程模块,通过组织一系列行动、实践类的发展课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环节,并能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能力。 在“小神农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校内外基地,让学生了解农具、农俗、认知植物的特性与属性;指导学生开展实地种植,掌握种植技术,增长农业科技知识;进行奇异瓜果、无土栽培(水培)的研究,撰写研究小报告,形成研究成果。通过系列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素养,增强学生与生活结合的体验学习,形成家、校、社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五)“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体魄强健”与“心灵丰富”两大部分。 1、“采薇”训练营 (1)“采薇绿苗苗训练营”。为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按照上海市教委的要求,我校在学生一年级入学之初设置了2-4周的“学习准备期”,着重围绕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来安排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适当缓解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的身心压力,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呵护儿童对小学学校生活的美好憧憬,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采薇自护训练营”。通过《我是“自护小卫士”》活动,帮助队员建立“自我保护意识”。除物质方面以外,尤其要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与隐私,努力保护自己,爱惜自己;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合作,以求自身充分的发展。 2、“精武少年”武术课程 我校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出发点,培植和发掘学校所在地徐行——“武举之乡”的教育资源,开发了“精武少年”校本课程。旨在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气神”,学习习武,学习做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着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精武少年”武术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1-2年级)、提高性课程(3-5年级)以及“精武少年”活动。基础型课程主要介绍武术的基本常识,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和对武术的兴趣培训为重点;提高性课程开设有武术特色的课程,从特色兴趣班向课堂教学班渗透,如实用价值、演练方式、门派、拳法、腿法、功法以及对徐行“武举之乡”的探究活动等;“精武少年”活动包括“精武门”大闯关、“精武少年”文化节、“精武少年”武林大会以及“武术周”活动等等。 3、“新田园”兴趣活动 依托“快乐活动日”,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地选择参加科学、技术、智力开发、体育、文艺等方面的活动,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课外阅读和参加多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获得更多课外知识,为他们掌握课内基础知识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4、“新田园”专题与实践 我校结合农村小学的区域特征,融入浓郁的乡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建成了“一室一馆一长廊”、“四个实践基地”,开辟一块“新田园教育”的“试验田”,现已成为一个微型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成为一块“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一体化运行的“新田园教育”课堂转型基地。以此为载体,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新田园”专题与实践活动。 (1)“新田园”专题教育 以“小神农创新实验室”、“小神农丰收节”、“小神农采摘节”等为载体,设置相关的“新田园”专题教育活动,例如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专题教育内容,使专题教育内容通俗易懂。通过专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2)“新田园”实践活动 以“小神农创新实验室”为载体,通过“小神农社团”、“小神农丰收节”、“小神农采摘节”等形式,组织相关的“新田园”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实践,从而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养成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此带动转变传统“纸中学”的教育学模式,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螺旋过程中,生成“新田园课程”实施模式。例如,以“小神农创新实验室”为课程基地,通过丫丫学知识、丫丫学种植、丫丫探究园、丫丫百宝箱和丫丫收获园等主题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农业作物的基础知识、种植方法、生活用途及经济用途等,带领他们走进乡土神奇的农作物乐园。通过观察、收获、多样表达、创作、颁章等形式获得亲身探索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新田园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学校坚持“关注农村,关注儿童,关注生活,关注科学”,强调培养儿童的主体性、整体性与生活性的学习能力,要求课程与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经验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
来自: 昵称13526324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