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你在沟通,其实你只是在自我表达

 HNYZL 2017-07-31

你以为你在沟通,其实你只是在自我表达

图片来源:插画师monki猴哥

群里有人问:遇到那种特别不识趣的人,怎么跟他沟通?

比如他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瞥了一眼我的手机,看到里面我一个要好的朋友发的朋友圈,马上说:你这个朋友看上去不像好人。

你听了很生气,告诉他,你这么说我很不高兴,请你以后不要这么说,仅仅通过一条朋友圈就给一个人下评判,你这个人是不是思想有问题?

第二次,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又说了一次。你更加生气了,你又告诉他:我都跟你说了,你这么说我的朋友,我很不高兴,为什么你还要这么说?

然后他就会解释说,我是因为什么什么,所以才这么讲的。但是这些你都听不进去,因为你觉得他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在为自己辩解,所以你心里给他打了个问号,开始怀疑这个人是不是人品有问题?

如果这个人是普通朋友,你可以远离,但恰恰他又是那个你投入很多感情,希望能够结婚的对象,怎么办?

你以为你在沟通,其实你只是在自我表达

01

我们常说两个人要做有效沟通,但上面这个沟通,明显是无效沟通。

为什么,这样的沟通会失效?

首先,当这位姑娘听到他评价自己朋友的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很生气”,但当时她表达出来的“我很不高兴”。

生气和不高兴在程度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一个人产生生气的情绪的时候,是在帮这个人维持自己的边界,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被侵犯。甚至在警告对方,如果你继续做这样的事情,我会给你点颜色看看,带有惩罚的意味。

而不高兴听上去,这种保护和捍卫的意味就弱了很多。听上去就更像,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像个小孩子一样,发发脾气,不高兴了,是想让你来哄哄我,哄过了就好了。

所以,当她偷偷把内心“生气”的感受换成“不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猜测几点:

第一、在这个关系中,她有点小心翼翼,觉得这段关系并不牢靠,自己并不敢放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当她需要捍卫自己的权益的时候,会自动打个折扣。

第二、在生活中,她常常会给人一种弱弱的,比较好讲话,不容易发怒的感觉,但是类似这种她感觉到被人侵犯,但却不知道怎么打回去的场景会非常多。

第三、在她的内心有一个比较弱的自己,渴望保护自己的边界,却又常常给人的感觉是绵软无力的,现实中的她跟内心真实的自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

其次,在沟通的过程中,当听到朋友通过一条朋友圈就质疑自己的朋友的时候,她的应对方式是:提出要求和+评判。

1、提要求:你不可以这样说我的朋友。

2、评判:你仅通过一条朋友圈就说我的朋友,说明你的思想有问题。

当对方嗅到这股自己被否定、被质疑的味道的时候,顺其自然会做的一件事就是自我保护,拿出更多的证据给你看,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找了这么多证据,他的其实只是想证明:我并不是像你说的那么糟糕。

或许这个时候,当他挺多你这么说的时候,自己已经后悔了,甚至也觉得自己有些武断,但是他不能低头,因为低头就等于自己承认了,我就是一个思想有问题的人。

但是当他找到越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时候,对方就会越觉得他在找理由,他不愿意尊重我的感受,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

这个时候两个人的争论就已经变成了:我是不是够好和我是不是被尊重的冲突了,跟原来的事情已经关系不大了。

你以为你在沟通,其实你只是在自我表达

02

很多时候,我们看上是在谈表面的事情,背后其实是在证明自己,是在让别人知道“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沟通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关系大于内容。

即两个人在沟通过程中感受到的关系的放松程度,自己被接纳的程度,越高越能够做真实的自己,越低则越会容易背离自己当初的真实想法。

当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从内容中去找证据,并且把这些证据挑挑拣拣,分成两类:一类是我愿意看到的,一类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比如我们以前面的例子来看:女孩在整个沟通中希望看到的是:我被认可,被尊重的证据,结果她没有看到,她不愿意看到的是,对方否定自己的朋友,就像在否定自己,但是她不断地在听到对方在传输这方面的内容。

而另外一方愿意看到的是什么呢?

他可能想看到的是,自己知识渊博,能够通过一件小事判断一个人的本质,也就是自己可以被欣赏,被赞扬,被崇拜,但是在那一刻,他发现自己没有得到这些,反而还被扣了个帽子:思想有问题。

这种对自己否定是他最不想看到的,所以他竭力要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是他只能越抹越黑。

03

沟通中,最大的敌人是评判。

我们在谈话的过程中,互相给到对方的一些信息,就像是我们的素材,当我们接收到对方给我们的这些素材的时候,对方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常常比较容易做的是:从这些素材里,给对方下评判。我们需要通过这些素材,给自己一个结论,好让自己知道,我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做。

当我们给别人下评判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这一件事:从对方的逻辑体系中逃开,回到自己的逻辑体系下,因为我们只有在做自己的时候,才会觉得生活是可控的,我是安全的。

当我们在被人的逻辑体系下的时候,我们是觉得很不踏实的,因为会感觉失去控制,只能听对方。

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表达自己,却很难倾听别人。

在所有的沟通中,倾听是最难的。因为你要先放下自己,进入到一段你没有任何掌控的世界里,去感受对方的黑暗,去体会对方的情绪,但却做不了任何反抗。

就像当他说:你这个朋友一看就不是好人。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你马上评价:你是不是思想有问题?

这么做会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让你放下自己的评价体系,去带着好奇和惊讶去问他:你这么说我挺生气的,我觉得你没有尊重我的朋友,但我还是觉得肯定是让你想到了什么,你的重点可能并不是评价她,而是告诉我跟这个有关的其他想法。

当你带着开放和好奇去进入到对方的逻辑框架下的时候,沟通才能继续深入下去。

沟通时,当你在评价对方的时候,你就已经在切断跟对方沟通的深度,回到了自己的体系内,然后两个人就会进入到防卫状态,沟通就会变成两个人的自我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