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赏析

 donghailongwag 2017-07-31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管它风雨或晴天。
      [出自]   北宋 苏轼   《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一次看到苏轼的《定风波》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这不同于以往所看的《江城子》,也不同于《念奴娇·赤壁怀古》,它没有《江城子》的悲切凄凉,也没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古意沧桑,它更像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后的一抹会心微笑,历经磨难心潮终平后风清云淡的恬适,更有耐人寻味的隽永魅力。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苏轼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到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但是不得签书公事。仕途的失意磨难和生活的艰辛的确使苏轼有“平生文字为吾累”的感慨,但是苏轼就是苏轼,他不会因此就沉沦更不会万劫不复,他依然乐观豁达,豪迈飘逸。

到黄州后,苏轼的生活很是拮据,在太守徐大受和一帮友人的帮助下,准备在沙湖买田。此词就是苏轼和友人陈季常、巢谷、道潜一起去沙湖相田途中所作。在序中点明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和作此词的缘由——“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序语言简洁晓畅,寥寥数言就让人明白事情前因后果,“同行狼狈,余独不觉”短短九字九能让人略窥苏轼的豁达性情。同时也为下文作了必要铺垫。

三月七日,还是春寒料峭之时,何况是在雨具皆去的情况下听“穿林打叶声”,更是让人瑟缩不已。但是苏轼确是“莫听”,可谓是起势就见气度不凡,自然风雨不足萦怀,但是莫听还不够,“何妨吟啸且徐行”更进一步,在风雨中且吟且行,“何妨”二字可看出苏轼的豁达胸怀,在面对困难时因势利导,在挑战中找到别样乐趣。这还意犹未尽,“竹杖芒鞋轻胜马”,在竹杖芒鞋雨中行与骑马前行的对比中可看出苏轼心情的轻松。的确,风雨中,骑马当然比竹杖芒鞋轻松,但在苏轼的眼中,宁愿竹杖芒鞋雨中行,这是何等的逍遥何等的豁达!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词中,在苏轼眼中心中,自然界的风雨又何尝不是仕途风雨?比起在仕途的风云诡谲,风起云涌,此刻的在大自然中与知己好友一起所面对的风雨又算什么?在饱经沧桑的苏轼眼中,也难怪“竹杖芒鞋”要“轻胜马”了。“谁怕”二字则可见苏轼性情中执着勇敢的那一面,的确,这也是苏辙一直自愧不如苏轼的地方,也是给苏轼仕途坎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我看来,既不单是流行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也不单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归隐打算。前者太浅,后者则有失偏颇。虽然封建士大夫信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苏轼也确实会有这样的念头,但是这只是苏轼在困境中偶然有的打算,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他数次跟苏辙计划一起归隐,过亲人好友相聚归隐林下过轻松幸福生活的愿望最终都没能实现。因此,我认为这是苏轼能够以坦然旷达心境来面对一切的心理的真实写照。在上阙中,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也给全词奠定了基调。 

上阙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风雨途中所见所闻所感,下阙中则是苏轼在雨后初霁之时的所见所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本来就是春寒料峭,风吹酒醒后就自然会有冷意,但是别怕,自有山头斜照来相迎,给人暖意。一个“却”字将本无情的山头斜照赋予浓浓的人情味。此句也照应了序中的“已而遂晴”四字。雨后初晴,应该是件可喜之事,苏轼等人也有喜悦之情,但在“回首向来萧瑟处”后苏轼的反应却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在我们旁人看来是比较出乎意料,但是在苏轼来看,却不必奇怪。“料峭”之句由上阙的心中情转到眼前景,而“回首”之句又由眼前景转到心中情。在回首途中风雨萧瑟后,再看初晴斜照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了。这也是苏轼在回首仕途人生风雨历经磨难峰回路转后的心境,如果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有执着之念,似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抛弃了执念,到达了六祖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苏轼天纵奇才,悟性其高,自小就和佛道中人接触,受佛道思想影响较大,在历经沧桑的丰富人生阅历中有此感悟我毫不怀疑。例如在被贬黄州途中,于陈州与苏辙见面时,苏轼就曾发出了“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的诗句,颇有“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之意。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又晴来作,全后照应,情景交融,“风雨”等词既是实写,又深有寓意,寓含人生风雨,即景抒情,自然晓畅,在清丽的字句中,在和谐的韵律中,寓寄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发人深省,给人启示,他豁达乐观的情怀也颇能感染我。

拜读《定风波》让我看到大彻大悟的苏轼,也让我想起: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我喜欢风雨后这样的苏轼。

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