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正有邪——大千老师讲道德经节选(21)

 为什么73 2017-07-31

道德经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

仁义嘛,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人要有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的是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大道行。第二种境界在大道不行的情况下,出了仁义。仁义再没有了,那就变成禽兽了嘛。


老子是站在更高角度上来说,来讨论伦理、世俗、道德,应该怎么做。


孔子推行仁义的时候,已经是春秋时候了。孔子那时候比较喜欢周朝,希望回到周朝,经常梦见周公。后来礼崩乐坏,孔子出来感叹整个世道衰落,纲纪失常,所以才大力推仁义,让君王百姓去效从。


也就是说你喊什么的时候,这个东西已经丧失了。就像我们喊要扶危救困,或者是所谓的讲正气啊,或者说子女要孝敬父母啊,喊的时候这方面已经出问题了。大家都孝敬父母,就不用提孝敬父母这事。所以说喊仁义的时候,必然是仁义的反面已经很猖獗了,这个是第二个境界。


大道行的时候不分仁义,因为大家都很仁义,都很自觉的遵守大道的规律,没有人提出仁义的概念。因为大家都不错,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没有出这些调皮捣蛋的,欺仁欺义的这种人。整个气氛非常浑和,不需要国家,或者说不需要圣人出来谈仁义。当圣人出来谈仁义的时候,已经很不仁义了。所以说大道废,有仁义嘛。就是当这个事不行了,才出来谈,告诉人们要怎么做。这就像反腐倡廉一样,反腐倡廉喊得越狠的时候,说明腐败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智慧出,有大伪

他这个智慧啊,主智巧,不是主能够行大道的这个大的智慧。智巧就是,这个事你应该怎么办,你应该怎么维这个关系啊,应该怎么做这个事啊,应该怎么取得更大的利益啊,发挥它的价值啊。当智巧不断在谈的时候,有智巧出来的时候,人们的机心就起来了,就有目的性了。这个时候如果说道德跟不上,或者说是人们对利益看得过重的时候,就会有大伪的事情出现。


什么叫大伪啊,就是欺骗。举个简单的例子,打假,贴那个防伪商标,这个叫智慧出。有的人说你贴一个防伪商标就能杜绝假货出现,实际呢,很多假货就跟着效仿,也贴这个防伪商标,这个叫大伪。当你想出一种办法,去跟伪劣作斗争的时候,伪劣的这些人同样会效仿这种做法把自己包装成正品,这就叫智慧出,有大伪。


所以说庄子说了一句话,原话我忘了怎么说了,他的意思就是说两军打仗,君臣互信就给虎符,虎符一半在军队里面,一半在想调动军队的人手里,两人拿着合在一起才能调动军队。这个是不是智慧呀?智慧出来了,大伪随之产生了,就会有人窃虎符去调动军队。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当出台一项措施,想针对这个不正的东西的时候,这个不正的东西就会采取这个方式去应付你。就像佛说了,多少多少年以后,魔会扮佛的样子去欺骗信众。现在就是这个时代嘛,很多就是这样,在寺庙里面穿着袈裟的,念着经的,实际上他们很多是走了外道了。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伪劣产品包装也精美啊,以假乱真啊,跟真的是一样。技巧一旦出来,正气可以应用,邪气同样可以应用。


六亲不和,有孝慈

是一样的道理。六亲不和了,才会出来孝慈,才说这人孝。如果大家都孝了,无所谓孝不孝,根本没有这个观念。养老啊,照顾子女啊,都是天经地义的,不会每个人天天挂在嘴边。六亲不和,有逆子了,家里打得一团糟啊,不侍奉老人了,才会标榜有孝子。


国家昏乱,有忠臣

也是这意思。如果国家济济一堂啊,一团和气,无所谓忠臣不忠臣,大家都是忠臣,大家都是君臣一心。只有当国家出现动乱,外敌入侵,朝廷政变哪,有逆乱的事情出现,才会体现出谁忠谁奸,忠臣才会出来。


这章在说什么呢?大道废,有仁义,当一团和气被打破的时候,有正就有邪。仁义是正,那么同时就有邪。智慧如果出来了,大伪是邪,那么不是伪那一方面就是正。一团和气,六亲和,被破坏之后,孝是正,忤逆、不孝顺父母那一方就是邪。国家昏乱之后,忠奸是一对正邪。这章老子主要是在说这个,好坏,有好人就有坏人。有正方就有反方,都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


回复“目录”阅读所有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