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勃林格殷格翰呼吸论坛丨呼吸内科专场:慢性呼吸疾病诊疗进展

 渐近故乡时 2017-07-31


导读
2017勃林格殷格翰呼吸论坛暨第三届BI肺健康高峰论坛于7月29-30日在广州南丰朗豪酒店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呼吸内科、肿瘤科、儿科、外科等多科室的千余名专家,共同探讨呼吸疾病诊治的现状与未来。



慢阻肺和哮喘是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抗胆碱能药物在这两个疾病的治疗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30日上午呼吸内科专场盛大开幕,孙永昌教授和刘春涛教授先后向大家介绍了抗胆碱能药物在慢阻肺稳定期和哮喘急性发作期中的循证证据。此外,蔡绍曦教授对最新的雾化治疗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陈家弘助理教授分享了宝岛台湾的慢阻肺急性加重诊疗流程。近年来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装置的研究均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对此,沙先谊副教授和刘锦铭教授就支气管扩张剂的最新实验室数据和吸入装置对慢阻肺临床治疗的影响做了精彩报告。


作为除慢阻肺、哮喘之外慢性呼吸疾病的另一大代表,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的间质性肺疾病,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仅2-3年,病死率甚至超过某些癌症。这三大慢性呼吸疾病管理形势如何,如何面对挑战和机遇?让我们来看看陈荣昌教授和康健教授的独到见解。



陈荣昌教授

慢阻肺和哮喘疾病管理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陈荣昌,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陈教授指出,应从慢性呼吸疾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三大特点着手,提高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的管理水平:


1
病程长进展慢: 强调早期诊断和干预 

早期预防和干预从疾病源头出发,有助于减轻疾病负担,是慢性呼吸疾病管理的突破口。陈教授介绍了一项在广东进行的研究,发现社区综合干预能够显著延缓整体研究人群、以及非慢阻肺人群肺功能的年下降速率,有助于降低慢阻肺的发生风险。


早期诊断是早期干预的前提,然而目前我国慢阻肺确诊率仅35.1%,大部分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是疾病中晚期,错过了干预的最佳窗口。针对这一局面,陈教授援引GOLD指南中的描述,强调对于有临床症状或高危风险的人群,应通过肺功能检查进行慢阻肺的早期筛查。


鉴于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的配比情况,在初级卫生机构中对于有症状和高危因素的个体,结合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查有步骤地进行病例识别可能是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法。陈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问卷》,以及国外通过筛查问卷+肺功能检查的模式,在初级卫生机构检出近20%漏诊慢阻肺病例的成功经验。


此外陈教授也指出,在无法进行肺功能检查的条件下,我国的研究者发现通过机械式检测呼气峰流速 (PEF),可将PEF<>



2
长期治疗: 突出治疗规范性和依从性 

陈教授表示,慢性呼吸疾病的治疗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临床医生需要提高诊疗规范性,而患者需要强化治疗依从性。


尽管在疾病诊治知识方面已取得一系列进展,我国临床工作者的诊治水平仍有待提高。例如,基层的问卷调查显示临床医生对慢阻肺知识的了解程度远不及高血压和糖尿病;吸入治疗是稳定期慢阻肺的常规基础治疗,但是仅35.3%的社区慢阻肺患者接受吸入治疗,慢阻肺药物治疗与指南的符合率在部分地区不足15%。陈教授强调,遵循临床指南有助于规范疾病管理。



治疗依从性不佳是慢性病管理的难点,据统计我国慢阻肺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足四成。对此陈教授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健康教育:我国研究者发现,通过对门诊哮喘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依从性的重要性、心理辅导、生活和家庭护理等,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 减少用药次数:国外研究提示相比于一天内需要多次用药的治疗方案,一天一次用药的依从性最高

  3. 医患共同决策:常规的诊疗模式通常完全由医生主导。与之对应,医患共同决策的模式指的是医生首先了解患者的治疗目标,以及对症状控制、治疗便利性、副作用和开销的关注优先级,之后提供所有可选的治疗方案,医患双方权衡利弊共同进行临床决策。研究表明医患共同决策能够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哮喘的控制情况。



3
吸入给药: 重视患者教育和吸入技术 

吸入技术指的是患者使用吸入装置的正确性。陈教授指出,近年来GOLD和GINA指南均着重强调吸入技术对吸入治疗的重要性,大量证据表明吸入装置使用错误与疾病控制不佳密切相关。


然而,我国慢性疾病患者的吸入技术令人堪忧。以慢阻肺为例,国内患者吸入装置使用错误率达到43%-70%,很多患者不知道吸入前需要完全呼气,吸入后需要屏气,使用吸入激素后需要漱口等等,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的临床医生的患者教育有缺失。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陈教授强调,临床工作者需要重视患者教育和吸入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在处方后应进行全面的吸入装置使用培训,包括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使用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和使用后如何储存和清洁吸入装置等,GOLD指南建议在教学后应该要求患者当面向医生演示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此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在随访时可以让患者带上平日使用的吸入装置,再次确认吸入技术的正确性;对于使用错误的患者,通过反复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吸入技术的正确率,最后改善疾病的控制情况。



康健教授

IPF的诊疗现状和未来发展



康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



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组织学和/或胸部高分辨CT (HRCT)特征性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UIP),病因不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


IPF的流行病学数据

康教授介绍说,目前国际范围内仍缺乏权威的IPF流行病学数据,根据调查方式和人种的不同,得到的结果往往差距很大。一项美国的研究显示,IPF的患病率在14.0/10万~42.7/10万之间。对于我国来说,中国目前没有IPF的流行病学数据。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的结果,中国专家倾向于认为中国的患病率和日本接近,整体人群IPF患病率在10/10万的水准。


同时康教授认为,相比慢阻肺,IPF的患病率要低一些,导致临床对IPF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足,IPF的实际患病率有可能被低估。 





IPF的诊断现状

IPF的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从临床实践来看,由于对IPF的认识度和警惕性不足,IPF患者从首个症状出现到被明确诊断,通常被延误1-2年,甚至更多。针对这一问题,康教授强调要重视对IPF的宣教工作。一方面要提高医生对IPF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面向民众的宣传工作,让更多普通民众了解IPF。 


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UIP) 是IPF患者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表现,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HRCT诊断UIP的准确率达到90%-100%,故目前认为根据UIP的HRCT特征性表现可以作为诊断IPF的独立手段,具有UIP典型HRCT表现的患者可以不必进行病理活检。但是康教授指出,目前临床通过胸部HRCT诊断IPF的使用率不高,存在的障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临床医生使用胸部HRCT的意识不足,当地条件有限,以及对HRCT结果解读技能的掌握问题。




IPF的治疗现状

目前IPF的药物干预主要以抗纤维化治疗为主,康教授高度肯定了抗纤维化治疗在IPF管理中的作用。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大的间质性肺疾病治疗中心抗纤维化药物的使用比例约25%,在一些大的三甲医院则不足10%。有限的治疗选择,患者对药物疗效的认知和预期,不良反应,药物的价格都是目前阻碍抗纤维化药物常规使用的障碍。


最后,陈荣昌教授、康健教授衷心希望通过本次勃林格殷格翰呼吸论坛以及诸位同道的齐心努力,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的管理水平。


日起,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观看本次会议的录播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