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婆婆视线】面对小孩子的捣蛋行为,您还在“黄河咆哮”吗?

 长沙7喜 2017-08-01

引子


 某日,某群某群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孙瑞雪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得,要让孩子有自由。在孙瑞雪幼儿园里面,任何一个门孩子都能够自由出入的,园长的椅子也可以被推来推去的。我的疑惑在于:这样长期以往的话,孩子会不会有“我爱怎样就怎样,园长的椅子也可以推,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意识?那如何去分辨这种行为是纵容孩子还是给孩子自由呢?”


我们先不急着回答,大家有没有觉得,问题中的小孩子是不是很熟悉啊?


每一个妈妈或者老师的脑海里都会闪过一些熊孩子的“精彩”刹那——

 

在雨水中肆意踩踏,弄湿了全身,还不肯回家;

寒冷的冬天 ,满屁股坐在地上玩耍着,怎么叫都不起来;

居然穿着鞋子爬上了吃饭的桌上,蹦跳着........

 

面对此情景,抓狂!抓狂!抓狂!

所以,熟悉吧?熟悉!非常熟悉!

纵容VS自由?您选哪个?

 

而其实,许多时候,那一声声“不准” 早已喷溥而出,黄河早已咆哮!黄河在咆哮!

“不准坐地上!”

“不能开水龙头!”

“不准动拖线板!”

“不准爬到桌上玩!”

“不准!”“不准!”“不准!”“不准!”“不准!”

......

 

有些熊孩子,几乎每天、甚至每时,身边都有一位这样的妈妈,在他的耳边咆哮着!而妈妈口里的即时制定的规则,更是一个接着一个!

 

难道,我们一定需要用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吗?



 1.捣蛋行为动机的追寻

静下心来,反问自己——孩子为何喜欢动园长的椅子?也许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吧。

 

第一种可能,园长的办公室是开放的,或者园长的办公室就如藤幼儿园里,在圆圆的走廊里,孩子是可以随意出入的,甚至奔跑过去是可能会经过的。那么,是否是园长的椅子影响了孩子的自由奔跑与玩耍,以至于孩子不经意间就碰到了呢。


第二种可能,可能孩子们很喜欢这个园长,甚至很想亲近他,于是连带喜欢上了园长的椅子,碰一碰,再用手推一推呢?

 

第三,还有一种,园长的椅子,孩子是故意去摇晃的,为什么想着要去摇一摇呢?是否因为椅子的与众不同?是否是张会转动的椅子?觉得好玩?走过来走过去转一下,感受那旋转时神秘的刹那?

 

也许还有N种可能,也许我们永远猜测不出,也许有的真相让人啼笑皆非。

 

针对以上三种动机,我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是第一种,那么成人就要重新布局椅子的摆放位置;

 

如果是第二种,当孩子摇晃椅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说明这张椅子的主人非常成功,说不定,摇晃椅子的孩子未来也会成为这样倡导自由与爱的喜欢孩子的好园长;

 

如果是第三种,那么恭喜,一个良好的适宜的教育契机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个瑞吉欧教育理念激励下的有关椅子的项目探究活动可马上行动起来。



 2.一定需要制定规则吗

再静下心思考,这个案例中,需要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吗?

 

也许,我们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规则。

 

查了一下百度:规则的定义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那么我们分析,在孩子摇动园长椅子中,我们需要制定怎样的规则呢?

 

就是不许动园长的椅子吗!为何不能动?动了妨碍了谁的自由?孩子?园长?还是成人们的视线?

 

许多时候,当看到孩子异于常态的或者觉得吵闹的举动,我们就会提醒。提醒不了,我们就会作进一步的规则,从此成为孩子头上的紧箍咒。

 

也许,我们都明白,许多时候,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我们耳根的清静、视线的整洁、内心的安全。

 

例如孩子的进餐,请问有哪个幼儿园允许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说话?理由,说话了,不要让饭粒进了食管,带来危险。还有,吵吵闹闹,万一筷子戳了旁边孩子眼睛怎么办?是,这些我们都需要防患于未然。

 

可是,在家庭中,难道吃饭不说话吗?我们甚至鼓励孩子晚餐时交流,父母好从中了解孩子思想动向,给以及时引导。全家在轻言慢语中享受家庭的温暖,

 

可是为什么到了幼儿园就不能了?一定要净声?可以小声说话吗?呵呵,有小声就会有大声,不是吗!集体与个别教育,怎会一样呢?中国的国情在此,四五十孩子济济一堂,能如何?

 

所以,有一些人会评价我们,说我们国人崇尚的是静教育。



 3.规则制定究竟为了啥

那么,规则的制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

 

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熊孩子,孩子调皮捣蛋,惹得我们不得不大喊大叫,当大喊大叫不行时,就开始制定规则,用规矩限制或者约束孩子的行为,然后迫使孩子乖乖就范。

 

例如,某网友说她在阳台房洗衣服时,孩子进来把水龙头打开,弄得身上地上都是水,惹得她怒火滔天,当时就啪啪啪打了孩子几个屁股,并迅速很权威地和孩子定了一个规则:“以后不能随便打开阳台上的水龙头。”

 

可是这位妈妈不知道的是,这个孩子只是想帮妈妈一起洗衣而已。

 

于是,孩子一个单纯的爱意惹来了一个紧箍咒。试问,以后这个孩子做什么事还敢自作主张吗?为了不再挨骂,他都会选择听成人的话。

 

长此下去,我们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听话。慢慢地,一个乖宝宝就被我们成功打造!这就是规则的魅力。

 

我们反思,制定规则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吗?!

 

可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会成为一个被动的、只会执行成人命令、失却能量的木头人,这样的孩子可是您所愿?

 

我们不培养听话的孩子,我们是要培养未来有主见、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未来人。

 

如此,我们还会随随便便就给孩子定下一个什么规则吗?会不会去了解一下孩子——那捣蛋的后面究竟有着怎样的行为动机与情感诉求,再根据情况而定呢?

 

所以,我们要警惕自己给孩子制定规则的目的。



 4.也许规则反面有创造

孩子去动园长的椅子,这个问题不由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玩的板凳游戏。

 

六、七岁时,住在上海奶奶家。那时住房紧张,爷爷奶奶住了一个二十平米的房间,厨房与卫生间都与隔壁人家公用。所以那个房间自然就就成了客厅、卧室还有我的游乐场。

 

物质与金钱都缺乏的年代,看场电影都是奢侈,于是奶奶家所有的方凳、椅子、板凳,包括还有临时搭铺用的长木板,都聚拢起来,类似于现在的户外原木玩具组合,成了我童年的游戏玩具,爬上跳下不亦乐乎。

 

最有趣的是我拿长板与凳子搭建的滑滑梯,经过多次实验,终安全建成,不倒不滑,并成功吸引了奶奶家邻居哥哥们,从此我的上海童年里有了玩伴。

 

当时,还请清楚楚记得,长长的木板搬运或者调转方向的过程中,有时会“砰”一下撞到了桌子上,有时又会差点撞到天花板上的电灯,可是爷爷和奶奶从未为此训斥过我,只是嘱咐我小心一点别碰到就是了。(事实上,在爷爷奶奶的爱与宽容下,小时的我似乎从没有出过乱子。)

 

后来还记得,又玩出了些许新花样,例如拿一张靠背椅,上面搭一块布,一个简易照相机就做好了。然后在前面放一张小椅子,照相馆游戏就玩起来了。

 

所以小时,椅子就是我的玩伴,永远在搬动操作中。它早已成为我游戏的一个道具、创作的一个资源、与小伙伴互动的一个媒介,为我童年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就如瑞吉欧主题里,孩子们在楼梯上的来回走动的节奏,以及所能想象的图像感,都能带给孩子无数的遐想与创造。

 

所以,看似捣乱的背后,或者是我们想着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孩子喜欢的游戏、孩子当下的探索、甚至是一种想象与创造呢?

 

也许,当我们看到需要制定规则时,也许它的反面往往隐含着小孩子的探索与创造!



 5.规则是否越少越好呢

所以,我们给予孩子的规则真的需要慎之又慎。

 

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大家听说过韩都衣舍这个女装品牌吧,在淘宝上还是有一定名气的,好象是影星李冰冰等几人合作创办,他们的营销方式很特别。

 

他们一般三人成一组,将产品研发人员和整个页面制作的设计导购人员,以及货品和库存的管理人员打包,编成一个小组.共同来完成一定的营销任务。

 

当营销过程中成员产生分歧时,这个小组就会像一粒细胞,产生分裂,分裂出去后找到新的合作伙伴,产生了新的营销小组,如此韩都衣舍的营销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还不用组织培训新人,因为每一个分裂出去的老成员都是新人的师傅。

 

这个案例给我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在有关友谊或者孩子合作这件事上,成人给予孩子一贯的教诲就是团结一致,好好合作。


而韩都衣舍,合则聚,不合则分,这是否一下子打破了人们头脑里总是劝和的固态思维呢?也许未来的发展,会朝着人性化的方向越走越近。

 

所以,当我们用某一规则来约束甚至规范、限制孩子的行为时,我们是否要避免给孩子形成单一的固化甚至僵化的思维呢?

 

例如在一些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也会遵照一定的程序或者步骤,其实这些可以称作活动中的规则。当我们经常以固定的规则与孩子互动,孩子难免会陷入一种固化思维中。

 

所以我们认为,活动中要多给予孩子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如此孩子的思维才会多元才有创造。

 

我们也常常体验到,把一个规则繁多且严格和一个规则很少甚至无为而治的两个单位进行比较,规则很少的单位员工则表现得更有创造力,更幸福。

 

所以,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我们给孩子建立的规则应该是越少越好呢。



 6.有些规则必须要建立

规则越少越好,可是不等于说就都不需要规则了,生活中有些规则还是必须要帮助孩子建立的。

 

例如墙壁上的插座,这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碰的,而且这种规则一定是带有强制色彩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从插座这一小点,我们可以扩散,有关孩子的安全,我们是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例如不跟陌生人走、游乐场玩耍要跟好大人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可以和孩子制定,而且孩子一定要达成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安全方面还有哪些呢?例如交通方面,凡是成人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小孩子当然也必须遵守哦,例如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请走人行横道、停车请停停车位等等。

 

还有一些道德方面,例如分清别人和自己的东西,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对人要有礼貌,进门要先敲门等等。


总之,利用规则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尽量做到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做个自控的友善的人。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因为这是孩子必须要遵守的社会规则。




 7.规则如何制定更适宜

但有些规则,对于孩子来说是需要的,但又不是我们能够强制给予孩子的,是必须要孩子或者与孩子一起商议讨论制定的。

 

例如,我们常会看见这样的现象,孩子玩着玩着就吵了起来,甚至动手起来。此时老师一看不得了,马上扮演警察,走过去喝斥孩子,好孩子不能吵架!叫他们停止当下的行为。

 

“好孩子不能吵架!”这个规则从道理上来说,是对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孩子们的吵架,正是他们学习交往的过程,当你用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后,就相当于阻碍了孩子学习交往的途径,所以,请问,这样的规则制定适宜吗?

 

那么这个规则该如何制定呢?我们说,孩子说规则执行的主人,所以规则就应该让孩子来制定。

 

当与小朋友产生摩擦该如何做,我们可以通过集体的讨论明白与他人产生分歧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知道要学会控制愤怒的情绪,学习协商解决问题。然后请容易冲动的孩子用自己看得懂的语言或者标识记录下来,并张贴在醒目的地方,在情绪愤怒不能自控时,能看到自己制定的规则,或者他人轻轻提醒,能调整不理智行为。

 

所以我们要记住,儿童才是制定规则的主角,而且规则制定要具体,要适宜。

 

有了规则,我们还可以试行一阶段后再正式执行,并坚持下去。但是当情况有变,我们也要允许规则有变,根据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结束语

好了,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整篇小文的内容:

 

今天我们分享了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但是许多时候我们要考虑,孩子有的看似捣蛋行为,是否一定需要规则来约束?我们是否要寻找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酌情考虑呢。

 

其次我们要思考制定规则的目的所在,警惕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耳根清净或者自己内心的安全,更要警惕规则制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个当下听话的孩子。

 

我们从自身经历出发,还发现,有时看似需要制定规则的反面,其实可能隐含着小孩子的探索与创造;

 

所以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给予孩子的规则要慎之又慎。而且从我们成人的体验来说,规则越少越幸福。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有些规则是必需的,孩子可从中学习自我管理。有些规则是需要儿童共同商议制定的,并需要坚持贯彻下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