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智慧:人这一世 最重要的就是对得起自己

 愚然楼 2017-08-01

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爱音乐,也喜欢唱歌,听人家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大概是要学唱吧!他如果哪天吊丧伤心哭了,就不唱歌了。

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古人对此书评价之高。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君子有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大意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敬畏圣人的语言;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加敬畏,对有德之人态度轻慢,对圣人的言语多有轻侮。”

这里所谓畏就是敬。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有时候它是一种风格,有时候它是一条底线。

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违反了圣人的话。

文人读孔孟之书,培养兼济天下的抱负,他们“敬”先贤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形象,“敬”是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这些英杰都是遵从“敬”的感召。

现在社会,畏高官的多,畏圣人之言的少,值得思考。

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大意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应警惕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应警惕争强好胜;到了老年,血气既衰,应警惕贪得无厌。

孔夫子没恐吓人,把人生分了三个阶段,并且说了每个阶段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面的“戒”,就今天来讲,不是完全断绝。孔子不绝情,“戒”完全可以理解为控制。

佛家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君子讲三戒:戒色、戒斗、戒得。虽然戒的形式和要求不同,但都是在警示人们。

多少人在“色”字头上栽了跟头,不只是年轻人,现在很多人年纪大了依然如此;多少人因为“斗”毁了身体,争强好胜不是君子行为;多少人因为“得”入了监狱,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都在讲人生是一个不断修行、破除内心障碍的过程。年龄阶段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

控制每个时期的不良欲望,少犯或不犯错误,让人生走向圆满,才是“三戒”的精髓所在。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大意是:我每天多次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努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学习了。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传而习”,那他每天都在进步;能做到“谋而忠”,周围的人都会感谢他;能做到“友而信”,朋友都会信任他。如果身边有这么一个人,难道不觉得幸运么?

只看“传而习”好了,活到老学到老。或许每天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今天学习了吗?有进步吗?实践了吗?我懂得那么多道理,需要每天去做啊。不要平时像个智者一样劝导别人,遇到事情就像个傻子一样折磨自己。

言与行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意是:很会说话的,很善于表现的,虽然能让人高兴,但这类人很少具备仁德。

特别会说话八面玲珑的人,很聪明,但很少有仁德。这类人,不会让自己吃亏的,做普通朋友还不错,但不可深交,他也不会跟你深交。

《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

贫与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大意是:子贡问:“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何如?”孔子说:“不错,但不如贫困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贫困的时候不要阿谀奉承,还要心情舒畅,不因贫困而忧伤;富贵的时候,不要骄傲傲慢,还要礼貌对待其他人,以示尊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吧?若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此人已经解脱了钱财的束缚!

贫而乐,富而好礼,应该作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君子不愠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意是:自己不被别人了解赏识,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生活中被别人误解,算不算人不知?有人冤枉你了,你会不会生气?这些都属于“人不知”。

绝大多数人在这个情况下,都会生气。要做到不生气,内心得很强大。

作为君子,无论面对什么,必须做到宠辱不惊,心平气和。

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不在乎别人是否“己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可能是因为沟通的方法不对,导致别人不了解自己。

因此,沟通和交流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方法。别人不理解的时候,要多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好疏通、解释的工作。

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应担忧的是我不了解别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让别人了解自己,高看自己,有一点点收获就开始炫耀。有人担心别人觉得自己水平差,于是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须不知这种表现,反而说明他水平差。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没有任何损失。我不了解别人,就不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就不能进步;不了解别人,就可能不清楚事实,容易出错。

所以孔子提醒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近期热文

谋自立 早成器:莫到窘境方恨立志迟丨原创

富贵之人都有这些特征 看看你身上占了几条?

冯友兰论蔡元培:君子的人格与气象 极大地震撼了他

熊猫演绎中国名画 你能认出几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