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穴与轻功

 昵称27668764 2017-08-01

这里面我们举几个例,比如我们首先举大家可能没看到但肯定听说过的点穴和轻功为例,大量的武侠小说、传闻故事,乃至于今天的影视媒体,都在渲染着这个东西。在今天的习武群体中,可能很少人会把这种点穴和轻功在实践中加以练习,但是,在传统武术文化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这两种功法研究具有个案意义。

 

 我们首先来谈一下点穴。传统武术功法中的点穴,从它的文化源头上看是古代中医学中的针灸而来的,应该说它源于中医学中的针灸,在这里,针被类推为人的指,因而,针灸也就被类推为电学。关于史料中记载点穴功夫较早的,目前来看是明末学者黄宗羲所写的《 王征南 墓志铭》。然而,在这篇墓志铭中关于内家拳的起源,内家拳的拳理技法,毫无疑问,是黄宗羲根据黄镇南本人生前所讲而记录的。因为黄宗羲并不练武。就是打人家的穴位,打穴位的地方完全是按照 铜人图法 ,所谓的同仁图法是由宋代著名医学家 王惟一 编著的。这条材料中极为清楚地表明了针灸和点穴的关系,就像墓志铭中所说的“ 征南搏人,皆以其穴,一切如铜人图法” ,很好地表明了点穴和针灸的关系,随着点穴发展到以后,在这个基础上更被向前推了一步,提出了暗示点穴,它的理论来源完全来自于古代中医学中的子午流注法,中医学中的子午流注法是根据人体经络穴位以及气血周期性变化而提出的一个充满着东方式智慧的理论学说,认为气血在人体体内的经络穴位中,一天十二时辰不断地流淌着,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时间中起穴治病,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子午流注的根据要义。

 尽管这一理论目前来看还有许多地方没法儿解释,比如经络到底是什么?穴位到底是什么,到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是,中医学中的子午流注法目前在临床上依然有着一定的价值。传统武术的按时点穴和中医中的按时起针相比,两者对象作用的形式不同,场景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医生对病人的起穴下针,是病人平躺在一个病床上,医生可以从容下针,而武术中的点穴,往往需要体现在两两相当,变化不定的实战过程中,一个是和你以命相搏的敌人,一个是求助于你的病人,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所以说,我们认为,点穴中的按时点穴法理论,完全形成于对中医学子午流注法的现成引入,因此这种功法早在民国时期被人所垢病,比如 《拳道中枢》作者 王芗斋 先生说过,按时点穴法是欺世骇俗的,类比式的理论推导绝非等于实践可操作。尽管点穴功夫从近代以来被不少人所质疑甚至否定,但武林中的异闻,史料上的记载,以及一些好事者们编撰的功法书,在观念上支持着点穴功的可行性。而另外我们看到,长期艰苦的指功训练,又对这种功夫的非可行性发生了代偿现象。这句话怎么理解?点穴的人除了认穴位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练指上功夫,通过长期的艰苦磨炼,手上的指力和指上的抗击打能力,就和常人不一样了。

所以说,通过这种东西,由于他和常人不一样,因此能够对一种非现实性长度代偿作用,从而慢慢误认为这就是点穴,在这种基础上慢慢认为点穴可能是存在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传统武术还形成了专门练习的功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专讲点穴的拳种。这种功法练习上的设计以及由中医中子午流注推演出来的理论,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库存。但是,就它的价值而言,不能不是一个类比推理的想象。 

什么是轻功 

    谈到了点穴,接下去再谈人们可能会感兴趣的另外一种功夫,那就是轻功。什么叫轻功,简言之,就是轻身功夫的简称,关于轻身功夫,史料上记载的时常可以看到,这也是在传统习武群体中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功法内容,从各类资料描述的轻身工夫所介绍的内容看,所谓的轻身工夫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异乎寻常的纵跳,一跳就是几丈高,一类是能够在墙上被称为踏壁的高超本领。异乎寻常的纵跳能力,一种能够在墙上行走的踏壁,这两种工夫在传统旧小说中,也就被形容成飞檐走壁。第三种是一种几乎可以脚不沾地的“踏雪无痕”,什么叫踏雪无痕,冬天地上下了一层雪,有轻功的人穿着布鞋在雪上走,雪地上竟然看不到一点痕迹。这种功夫到了不得了的地步。尽管以上三类功夫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都体现出一种克服地球引力的本质特征。好比人有了病,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寻找医治这种病的方法,有了对轻功的描写,也就非常希望达到这种非常人所能达到的种种训练方法。我们首先来看一种被前人称之为的纵跳术。 

纵跳术又称纵跃术,这是轻功中的典型表现,这里面的跳得高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生理条件好,弹跳能力高,不能仅仅是比别人高一点的弹跳能力,而是指像一本武林轻功中所说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奇特的弹跳功夫。能够飞檐上房。纵跳的高度有多少呢?《少林拳术秘诀》中,可以飞腾两丈以上,这是什么概念?一丈3.3米,两丈6.6米。而九十年代出版的一本《轻功奇兵飞檐走壁》中有一个最高限度,功夫最深者已不足三丈,过者不能越过也。说轻功练到好的时候,还有点收敛,最多不能超过三丈,再过就不行了,肯定是不可能的。三丈就是9.9米,有了这样的观念,就有人们去寻找练习这种功夫的方法,怎么练呢?常见的训练方法就是负重后的直膝跳坑,身上加很多重东西,负重,这一方法从清人的笔记乃至于民国以来的一些书中都有介绍,方法大致是这样。先挖一个浅坑,练功者立在坑中,直腰直腿起跳,随着弹跳的高度,功夫的提高,跳坑的深度也逐步加深,慢慢地要求开始负重,最后如果说左右腿绑上铅片,直接起跳可以达到一尺多高度时,解去铅片,人就可以飞腾所丈,因此民间也有这种说法,“直膝跳一尺,屈膝跳一丈”。如果膝盖不弯曲直着跳,跳一尺,屈膝就可以跳一丈,这种奇异的功法,在前几年还在书中被介绍为最稳妥的轻功练习法。事实上是否如此呢?我们的运动生理学学者经过研究早就指出,直膝起跳和屈膝起跳所参与的工作肌肉是不一样的,从解剖学原理看,直膝起跳主要是小腿肌群参与工作,而屈膝起跳除了小腿肌肉以外,还有大腿肌群和臀大肌参与工作,所以从肌肉的训练上看,直膝起跳主要是发展小腿肌群的弹跳能力,没有发展臀大肌和大腿肌群的训练过程,怎么能够提高仅仅是小腿群肌参与工作的情况,怎么能够在屈腿时提高大腿肌群和臀大肌呢?这在训练上是说不通的。因此,这种训练,从训练的目的性上看是有误的。从参与工作的肌肉上看无法解决屈腿跳的训练,所以绝对无法练成这种功夫。 

另外,它是不是最稳妥无害的呢?大家知道,直接起跳在落地时没有缓冲过程,这种训练方法显然有损膝关节,但是,从表象上看,屈膝跳要比直膝起跳高得多,而直膝跳又比屈膝跳费劲得多,从而就导致了前人由屈膝跳向直膝跳这一并无多大因果关系的类比推理。另外一种推比还有踏壁,墙很高很高,人从墙上咚咚咚跑上去,怎么练出来呢?也是类比出来的,比方说在一块很高的墙上挂一块板,要求练的人开始时就拼命往上跑,当你练到板的坡度对于跑的人来讲已经感到如履平地时,就把这块板往里靠,再练,当这个坡度又能够如履平地时,板又往前靠,不断地由此类推,最后推出当板和墙并行垂直时你也能跑上去,那么不就可以往上跑了吗?很显然,由斜坡变成与高墙并行的两面时,这个结果是类推出来的。事实上在实践中并没有它的可行性,由于这种由类比推理出来的功法练习缺乏了必要的逻辑前提和因果关系,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往往使一些理论描述走入了误区,因此,在这种基础上推演而形成的练功方法,不管它的设计者如何匠心,只能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练功处方。 

精武风尚培训课程:

少儿武术班

成人散打班

智力协调综合班

含胸驼背矫正班

兴趣跆拳道考级班

青少年运动减肥班

青少年搏击散打班

影视功夫签约班

综合格斗

街头防爆实战班

成人巴西柔术

速效有氧减肥健身综合

教练员培训认证班

分享是一种快乐.分享是一种美德,功德无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