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他们穿什么参加阅兵式?

 地道风物 2020-12-03

古代有过铠甲,未来还有钢铁侠

风物君语

建军节,90 周年。

纪念“八一”建军节的阅兵仪式,静悄悄得在朋友圈刷了屏。

如果穿越回冷兵器时代,士兵们会披上这一身,

没它不行。

最早的铠甲,跟身份更有关系

这世上有了矛,于是也有了盾。铠甲,是士兵穿在身上保护最后的一面盾。

电影《赤壁(上)》

最早人们用骨、兽皮、木等容易获取的材料制成简单的甲胄来保护自己,随着技术的发展,战斗者身上挂的那层皮也几经变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用青铜制作而成的单件胸甲。

这样的铠甲与其说是用来御敌的,不如说是用来彰显身份的。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从 3 万到 10 万不等,但由于生产落后,不是所有步兵都能穿上青铜胸甲。能穿胸甲的是站在战车上作战的贵族。

直到秦朝,才有了士兵大规模穿盔甲的证据——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三个坑中发现了大量身穿盔甲的兵马俑。

秦始皇帝陵 K9801 陪葬坑里铠甲展品

相比早期的铠甲,秦时的铠甲已经进步不少。

它的甲片已经全部采用金属札叶制成的合甲。甲衣也能保护身体更多的区域,它分为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披膊(护肩)、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不同的兵种,它的样式也有差异。

秦始皇陵兵马俑

战马变得越来越重要,铠甲也变重了

等到了汉代,铠甲才成了军队里的标配。西汉的墓葬曾出土过一份详细记载当时东海郡武库收录的兵器数量,铠甲数目惊人。在这个规模约 50 万人的军队中,三分之一的人都披甲作战。

能有这样规模的铠甲使用率,与当时铁器的广泛应用及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有关。“玄甲”在当时也指铠甲。

筒袖铠,汉代开始出现,这种带袖铠甲均由鳞状甲片重叠连缀而成,能对上臂和腋下要害部位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

从汉武帝开始,西汉已经改变了面对匈奴的防御策略,转而利用汉军骑兵优势主动出击。到公元前 119 年的漠北之战,霍去病穿过沙漠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今内蒙古乌兰巴托东)获得了汉匈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中,汉武帝调动了几乎半个国家的资源。

这个时期,汉武帝养的战马数量已经高达 40 万匹。这段时期保护骑兵的铠甲已经出现,但比起宋代女真族的“铁浮屠”还是没法比。

北魏时期的带铠甲战马和骑兵

由于当时没有真正的马鞍和马镫,士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短兵器为主,长兵器为辅。远距离作战相应的对铠甲的要求也没有后来高。

这主要是因为士兵作战时需要一手控制战马,一手使用武器。因此作战过程中,长兵器的使用限制非常多,士兵需要将长兵器举过头顶,自上而下刺杀,否则就容易因为反作用力摔下马。

马鞍和马镫先后在西汉晚期及西晋出现,这才让骑兵在近身战斗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于是重型铠甲也出现了。它不只保护人也保护战马。

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连年混战,骑兵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战斗力。马匹也有专门的铠甲保护,除了眼、鼻、四肢和马尾,其余部分都在铠甲的保护范围。而骑兵所披的铠甲除了传统的扎甲,还有鱼鳞甲、两档铠、明光铠等。在当时的北方诸国,军中的这类铠甲比重达到了 20% 到 25%。

明光铠,是南北朝至唐时期流行的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铠甲。”此甲得名自胸前两块护板,经打磨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谓之明光。图为唐朝兵俑,藏于法国赛努奇博物馆。图源:维基百科

铁浮屠太沉,最后被岳飞全歼 

到了南宋,北方女真族有人马具甲的“铁浮屠”。它在当时扮演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坦克,在战斗中与轻型、中型骑兵的“拐子马”配合作战,威力巨大。到 1140 年,金兀术率领 10 万大军,1.5 万匹拐子马和 5000 匹铁浮屠一路向南杀到长江边的顺昌。

铁浮屠:插画复原图

人马具甲增强了骑兵在战斗过程中的防护能力,对装备简单的步兵来说也具有明显优势,但这是以牺牲机动力为代价。

据考古发现,一套完整的铁具装约重 40 到 50 公斤,算下来加上人甲、马具装,一匹战马要驮负的重量高达 100 余公斤。这样的后果是战马作战过程中只能以小跑、慢跑冲锋,失去快速作战能力。金军骑兵中的铁浮屠,在一些不利于重装骑兵的场合,骑兵经常下马转为重装骑兵。

正是抓住了它机动性差的缺点,岳飞等宋朝将领多次成功截击铁浮屠。

1140 年,金军在撤退的图中又一次遭到岳飞截击,金兀术以铁浮屠冲阵,由于铁浮屠一般是三匹马连在一起,由于每匹马的身批重甲,因此马倒下后很难再爬起来。于是岳飞命士兵用麻扎刀专砍马腿,最后铁浮屠全军覆没。

 铠甲由重变轻,最后成了礼仪性的服饰

事实上从唐朝开始,人马具甲的重骑兵就开始向轻骑兵转型。

在唐初的战争中,汉人将领就经常让反应速度更快的轻骑兵远程奔袭。唐朝名将李靖就善于使用轻骑兵出其不意。贞观四年( 630 年),他率军进攻东突厥,以三千轻骑兵成功夜袭当时东突厥国最后一任可汗颉利可汗的驻地定襄,并乘胜追击将其俘获。太宗赞其“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并封其为代国公。

除此之外,铠甲本身也开始采用布、纸等这样更轻的材质。

唐朝末年(860-874 年)河中节度使徐商临时集结军队追击当时的突厥残军,参战士兵全部以纸甲做防护铠甲,最终获得大捷。当时所用的纸甲与纸衣还是有区别的。

纸甲:纸甲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军事,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

纸甲的关键在于,它跟铁甲一样都是由众多甲片连缀组成。甲片由经过反复捶打的多层纸张组成。虽然由此制成的甲片没有铁片坚硬,但由于纸张本身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在经过捶打制成纸甲之后能形成高密度的纤维网络,它能吸收能量,对外界的捶打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自唐以来,随着战争形式及武器的变化,铠甲的功能也逐渐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在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战乱平定,铠甲有了礼仪性的功能。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铠甲有 13 种,包括明光、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被等铠甲。其中白布甲、皂绢甲、布被甲等铠甲由丝绸、皮料等材料制成,也开始被应用到礼仪性的场合中。

鱼鳞甲,中国古代重型铠甲,鱼鳞甲是军官才能用的高级铠甲,春秋战国即已出现,晚唐后取代明光铠再次成为主战的整体化的金属身甲。

纸甲、布甲上绘制各种装饰图案,如缠枝花卉、云形宝相等。在一些重要的非军事场合,作为礼服穿戴。

宋朝又出现了“五色介胄”。这种铠甲主要穿在仪仗队身上。它以粗帛为面,以布面做里子,青绿色画成甲叶的纹样,并加红锦缘边,以青作下裙,红皮做络带。这类铠甲的前胸绘有人的面目,背后至前胸缠有锦带,装饰华丽。

乾隆帝着礼仪盔甲骑马图,图:Giuseppe Castiglione

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到了清朝中后期,铠甲已经逐渐从防御性的武器演化为用来代表身份的装饰性服装。它主要以棉甲为主,它以缎布为表面,颜色众多,早期以八旗的红、白、橘、黄、蓝为其服色。 

士兵在战场上脱下了铠甲

但有人又重新穿上了它

铠甲在战争中也不再那么重要。 今天,冷兵器时代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它曾经见证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变化,今天仍旧有人愿意披上它走上角斗场。

今年 4 月底,大猫(网名)和虎贲骑士团的几个成员一起来到巴塞罗那,参加在纪念斗牛场举行的为期 3 天的中世纪格斗世锦赛(Battle of the Nations)。今年已经是第 8 年举办这项赛事了,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它的角斗场上。

去年中世纪格斗世锦赛 5 对 5 视频截图

那三天的时间里,他们在场上与各国的参赛者,肉搏。

中世纪格斗世锦赛规定,每个参赛者必须全身穿甲比赛,而所使用的铠甲必须是 13 到 17 世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铠甲。去年年底,虎贲骑士团的成员确定了要参加今年的格斗赛,并查遍元明清三代的文献资料最终确定了穿戴明代铠甲参赛。

队里的造甲师曹迎客 4 月初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称,这次为比赛打造的铠甲外观上以明代布面甲为蓝本,但内部结构上仍采用了欧洲铠甲的结构。这样能让铠甲抗打击能力更强。他说,“一些人设计铠甲可能优先考虑完全复原古代铠甲,但我们这次要参赛,更注重实用价值。”

“我们的祖先经历过这些事情,都在我们的基因里写着呢,我们重新把它演绎一遍为何不可呢?多有意思的事儿啊,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说不清楚……”

大猫对着跟拍的镜头这么说着。

文/逸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