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20条

 咸佛墨医 2017-08-02

第220条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本太阳病并于阳明,名曰并病。太阳证罢,是无表证;但发潮热,是热并阳明。一身汗出为热越,今手足漐漐汗出,是热聚于胃也,必大便难而谵语。经曰∶手足濈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实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二阳并病,太阳、阳明同病也。太阳证罢,尽归并于阳明,所以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也,是皆阳明胃实之证,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喻昌曰:并病二条,皆是太阳、阳明。上条初入阳明,太阳之邪未彻,故仍宜汗之;此条已入阳明,太阳证罢,而尽归并阳明,故宜下之。

程知曰:并病者,一经证多,一经证少,有归并之势也。太阳证罢,而归并阳明,但手足汗出,是大便已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可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证罢,是全属阳明矣。先揭二阳并病者,见未罢时便有可下之证。今太阳一罢,则种种皆下证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二阳并病,太阳经证既罢,但有阳明腑证,潮热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全是胃腑燥热,闭塞不通。下之泻其胃热则愈,宜大承气汤也。

潮热即日哺发热,按时发作,期如潮信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条订正)。

此节全系正阳阳明内实之证,发端言「二阳并病」,此必非仲师原文,浅人因三阳合病而妄加之也。夫既曰太阳证罢,无头痛恶寒恶风诸证可知,安得更谓之并病,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则胃中津必少,少则不能下润大肠而大便难。胃中燥热,上冲心神所寄之脑部,一时昏暗而心神为之恍惚,遂发谵语。譬之胆怯者,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见植木以为立人,安在所见之非妄,又如败军之将,草木皆兵,闻风声鹤唳,则惕息而伏,此无他,皆因暴受激触,脑中震动,心神失所依据故也。阳明病之谵语,何以异此,要惟大承气汤以下之,一泄肠胃之燥热,而诸恙可愈。然则此证为正阳阳明,而非二阳并病,较然无可疑者,张隐庵明知并病之非,犹言太阳病气并入阳明,则尽信书之过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第220条是与三阳合病做比较的,三阳合病不让用承气汤,此条要求用承气汤。二阳并病是太阳和阳明并病,先出现太阳病后又出现阳明病,发病过程中太阳病已经不存在,但发潮热说明病已集中于阳明,手足漐漐汗出,邪气壅于胃,胃热逼迫津液外渗,手足脾胃所主,故手足漐漐汗出。胃肠津液就干燥,所以大便难、谵语。大承气汤证已备,一泻下,燥热燥屎得以排出,病就会好。上条未提大便难的问题,只有谵语而无潮热,同时还是三阳合病,热是散漫之热,不是完全聚集在里,所以不能泻下。所以此条为可下证,上条为不可下证。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二阳并病就是太阳与阳明并病,那么有太阳病不罢,我们还要先解表。这个前头也都有,它就不讲了,它这简言之,准得太阳证罢,没有表证。但发潮热,咱们前头不讲那个阳明病脉迟吗?那么准得发潮热。

这才说,表解了,才可宜下,可攻里。那么这可攻里,你用大承气汤还不行的,还得手足漐漐汗出。手足之汗出,身上当然出汗了,所以手足也是不断汗出,这是大便成硬的一个征候,尤其还有谵语,潮热而谵语也是大便硬,这前头都讲了。那么这个大便成硬的这个症候就十分充足了,所以尽管与大承气汤下之。

子恒试注

二阳并病是指先患太阳病,后传入阳明。太阳证头项强痛、恶寒、脉浮的症状表现已经消失,只表现为阳明病的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谵语等证,表证已解,里已成实,可以选择攻下的方法治疗,适宜根据情况选择大承气汤。

本条应与219条合参。219条中虽然是三阳合病,而且是以阳明邪热为主,但并未提及潮热、大便难、腹胀腹痛等阳明成实的表现,且邪热充斥于三阳,单用攻下之法不仅无实可下,也难有清热之用。适宜用白虎汤清三阳邪热。本条中明确提出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等,是阳明内已成实,且太阳证作罢,表证已去,二阳之热已汇聚于阳明,可以攻下去实,兼清阳明之热。“宜”也有商讨之意,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剂,并非一定大承气汤主之。

【条文互参】

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条: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自我测验

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