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治疗与康复的十五个要点

 昵称29392786 2017-08-02

   心理治疗与康复最本质的因素:延时做出反应、延时获得满足、平等交互的关系、弱者与受害者、它就是如此、道德感和恐惧、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效的满足方式、趋利而不避害……

作者于飞,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综合正心疗法创立者,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的疗愈。

01、延时做出反应

在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人容易情绪化,做出非理性的表达和行为,造成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如果人在这个时候能够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平静下来,经过思考之后再做出反应,就可以更有效的面对和解决问题,延时反应是人一个良好的生存技能。

比如说,遇到有人质疑、否定自己,就会感到自责、委屈和愤怒,这个时候就很想为自己争辩、说服对方,然而这个时候往往会存在有口难辩的感觉,因急切而思维不清晰、表达受阻。这个时候如果缓一缓,先听听对方说了什么,看到他的立场和依据是什么,然后再决定是否说服对方,如果是因为立场不同说服就是无效的,如果只是因为沟通不到位导致的隔阂,则可以耐下心来,慢慢的和对方说清楚,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到对方的感受。

再比如说,遇到有人讨价还价、推三阻四,这个时候会感觉自己不被尊重,会感到厌烦和愤怒,就很想批评、指责对方,而这样很可能伤害到对方,也会使对方排斥自己。这个时候宜静观其变,对于对方的讨价还价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于对方的推三阻四坚定的提出请求。对方看到无机可乘,往往就会坦然接受。

再比如说,因为某件事情还没搞清楚,而感到心慌,急切的想要去求证或检查,往往由于慌乱而把事情弄的更复杂,这个时候不妨就先做几个深呼吸,转移一下注意力,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耐心的等待或者进行确认。

再比如说,因为自己运动过量而导致心跳加速、胸闷气短,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会因心动过速而猝死,感到焦虑和恐惧,如果能够先使自己平静下来,就会发现心跳加速是过量运动的正常身体反应,等自己休息几分钟之后,心跳就会慢下来,而对得心脏病猝死的焦虑和恐惧感,则会使自己的心跳一直加快。

再比如说,晚上因为身心紧张而入睡困难,担心睡不好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很想快速入睡,但越是这样身心就越紧张,就越是睡不着。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意识到是因为自己身心紧张导致的入睡困难,就先不着急入睡,先放松自己的身心,等身心放松了,入睡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人为干预。

延时反应并不等于压抑或不做出反应,有可能在延时的过程中就不想再做出反应,如果还想做出反应也是更有效的反应。

02、延时获得满足

当人有了某种需求之后,往往就会急切的想要得到满足,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尤为明显,然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即刻满足往往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说,工作一个月之后才能拿到工资,饿了也要等到吃饭时间,想上厕所也要看条件允许与否,有了性需求要经历认识、熟悉、追求、恋爱、亲密的过程,想要身体健康就要平时多调养、锻炼,这些需求也还有可能得不到满足。可以说,延时满足自己的需求也是成年人一个良好的生存技能。

有的来访者找到我,提出他的困惑,希望从我这里找到一个答案,马上就能解决他所有的问题,然而问题都是过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形成的,又岂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解决心理问题,需要一个问题讲述、情感疏导、问题解析、认知重建、行为训练、催眠暗示和生活实践的具体过程,这里面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做的足够的扎实,才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越是急切的、仓促的、流于表面的提问与解答,越是会使问题难以解决。所以我通常会要求来访者提前预约时间,拒绝即时的心理咨询。对于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我也不会直接给与解答,而是引导当事人自己思考和判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应用在生活里。

再比如说,有的朋友感到焦虑,就想快速的消除自己的焦虑感,于是就反复的思虑、求证或者检查,从而形成强迫症状。而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放慢自己,允许焦虑的存在,陪伴自己的焦虑,并且看到焦虑背后的原因,是怎样的担心、害怕的想法,看清事情的真相,并且面对和解决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寻求他人的合作,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有效的减轻焦虑。

再比如,有的朋友内心孤独、寂寞、空虚,渴求情感的寄托,然而又等不及,不想经过一个建立关系的过程获取满足,于是通过幻想、意淫,采用烟、酒、毒品来麻醉自己,甚至采用强迫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来获取情感,这些做法都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内心情感的需求,就需要通过重复的这样做来持续的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形成上瘾症。如果能够耐下心来,用心的交朋友,稳步的建立关系,这样建立起来的情感寄托才是持久的、有效的。

再比如,有的朋友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垂头丧气、悲观消极,很想马上解决问题,但问题又无法快速、高效的解决。一般来说,解决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能够耐下心来,先接受不适感的存在,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关键所在,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不适感就会减轻。

再一个,通过降低自我要求和减少欲望的方法,也可以暂时的缓解“求之不得”之苦和对“失去”的恐惧,然而内心的缺失和需求是始终存在的,始终需要有效的方式填补和满足。所以就会有人采用隔离和压抑自己情感需求的方式,来使自己感觉不到痛苦,然而内心的缺失和需求,又会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

延时满足并不是阉割自己的情感需求,也不是自我压抑和情感隔离,而是通过一个踏实的过程,使情感逐步得到满足。

03、平等交互的关系

别人喜欢一个人,并非是因为这个人如何的巴结、讨好、迁就他人,或者因为这个人弱小、可怜、无能,而是因为这个人能够满足他人情感或者物质的需要,所以他人才会回抱于这个人,满足这个人情感或者物质的需求。持久的人际关系是平等交互的关系,而不是因为这个人讨好、迁就他人或者因为这个人弱小、可怜、无能,别人就应该同情、迁就和照顾这个人。所以说,当我们对他人有所期盼或者感到不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一下,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平等交互的关系,比如说:如果我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我又能给与他什么?我能给予他的是他所需要的吗?他能给我的是我所需要的吗?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吗?

有的朋友总是担心因为自己不好而让他人不喜欢自己,其实自己的好坏和他人没有关系,别人之所以愿意和自己在一起,并不是因为自己多么的优秀,而是因为自己能够满足对方的需求。如果只是想着自己要多么的好,而不顾对方的需求,关系难以持续。就有的朋友生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于是努力的超过别人,凡事争强好胜,大家会发现,这样的人没有朋友,让人讨厌。

本来就无法相互满足、不平等的两个人,没有必要强行要求自己改变或者改变他人,也很难改变。暂时委屈自己,强行在一起,最后也会是矛盾、冲突不断,最终不欢而散,甚至结怨。

所以我们建立关系的对象,宜是自己能够满足对方的需求、对方也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并且在建立和维持关系的过程里,尽可能的维持关系的平衡和交互性,有来有往,互不亏欠。

然而有的人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在和他人的关系里,还是沿用了原来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就是父母理所应当的照料小孩,而小孩无力回报父母,小孩理所应当的通过示弱向父母索取。然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需要担负自己的责任,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他人承担责任,就好比说,自己的事情都还没整明白呢,无暇去操心他人的事情。如果试图倚赖于他人,通常会感到失望和对他人产生怨恨。如果试图去为他人承担责任,最后自己的事情弄的一团糟,别人的事情也没有处理妥当,反而会产生尽管为对方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认可以及挫败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想从他人那里获得什么,首先要考虑你又能给予对方什么,以及你的给予是否是对方所需要的。通常来说,金钱是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如果想要获得某件商品,或者想要获得某项服务,直接花钱购买就可以,自己也可以通过为他人提供商品、服务来获得报酬,然后再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反而人情是最难以衡量的东西,因为如果你为了从他人那里满足某项需求,你可能会为了回报他做一些违反道义、伤害自身的事情。比如,有的寂寞男女为了获取心灵的慰籍,从而出轨。

有些不平等的关系,比如某些恋爱关系,因为是一方追求另一方,被追求者就可以高高在上,尽情享受追求者的付出,而不需要回报,只需要答应对方的追求就可以,等建立了恋爱关系以后,追求者就会逐渐平衡关系,被追求者就会感到失落。再比如,父母养育小孩,小孩服从父母亲的安排,等小孩到了青春期以后,就会要求自我的独立,但又依赖于父母的供给,所以产生了依赖与抗拒的心理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健康。

04、弱者与受害者

有的人习惯于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仰赖于强者,同时也就成了受害者,因为当自己把生命的责任交托到他人手上的时候,也就赋予了对方评价、管理、干预和影响自己的权利。

就像是一个孩子,由父母为自己承担生命的责任,然而到了青春期以后,就开始抗拒父母的评价、管理、干预和影响,想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想让父母理解和尊重自己,而且容易感觉到被忽视和欺凌,然而又不具备情感和经济的独立,仍需仰赖于父母。并且因为始终处在反抗的状态,忽视了自身的成长,比如哪怕父母的要求再好、再对,当事人就是习惯性的抗拒,朝着父母期望和要求相反的方向发展,反向形成为自己都厌恶的状态。

这一类“弱者”和“受害者”长大以后,因为长期处在抗拒的状态,会对美好的、正面的东西排斥,追求消极的、被动的、悲观的态度和行为,固执的捍卫着自己的主权,也因为长期的忽视自身的成长,导致在很多方面的能力确实有所欠缺。在与他人的关系里,对他人充满期待,而又总是会失望,心生怨恨,讨厌被人评价、要求和指使,和领导、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困难。对自身的自卑、焦虑、恐惧和强迫等症状也会拒绝和抗拒。固执的抗拒着自己和他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迷茫、混乱。

比如,有一位朋友,在和领导接触的时候,很怕领导因为什么事情不喜欢自己,于是感到很紧张。这就等于说,领导必须喜欢他,不能在任何事情上讨厌他,而并没有考虑领导对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一般来说,领导需要下属能够领会领导的心意,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对领导保持尊敬,部分领导还期望下属能够满足他的利益需求。当事人在期待领导喜欢自己,惧怕领导讨厌自己的过程里,就会忽视去满足领导对自己的需求,导致领导对自己有意见。这也是把自己放在弱者和受害者位置上的体现。

首先要觉察到自己正在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试图依赖他人,而又抗拒他人的干预和影响。对于他人的安排、要求和指使都会习惯性的排斥,很想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然而遇到事情又会犹豫不决。然后试着把自己放在一个“强者”的位置上,一个“强者”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会趋利而不避害,因为凡事有利就有弊,一旦做出选择,收获了有利的一面,也必然要承担有害的一面,想要做事情就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不想犯错误,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犯错误、失败是在累积走向成功的经验。然后,把自己从一个需要他人同情和特殊照顾的“弱者”和“受害者”,变成一个可以同情和照顾他人的“强者”。首先想到自己能为他人做什么,如何创造和发挥自己的价值,以被他人需要。然后,再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和他人平等交互的位置上,人和人在一起,是为了互帮互助,协同合作,共同发展,一起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

05、它就是如此

很多事情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可能再重来。特别是当我们看不惯某个人或者某种现象的时候,很想去改变,然而却会遭到对方的抵抗,嫌我们多管闲事儿。也包括我们讨厌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法再做出改变。

比如,两个正在恋爱的人,脾气、性格不合,在一起就是各种矛盾、冲突,彼此都很想改变对方,也都很想为对方做出改变,但改变的效果通常只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原型毕露。这件事情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两个人不合适,如果能够理解和接纳彼此,就可以在一起,如果不能,分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再比如说,一个人因为焦虑、恐惧、难过,而出现了一些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异常,并且无法接受自己的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异常,否定、厌恶、痛恨和抗拒自己,试图消除和抑制自己的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异常,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感觉失控,而变得更加焦虑、恐惧、难过。他却忽略了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异常,因为自己内心的情感没有得到表达和宽慰。如果能够看到、尊重、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异常,进而看到、尊重、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感,并且寻求有效的表达和宽慰,症状反而就会减轻,因为症状就是身心自动自发的用来表达自己和寻求宽慰的快捷方式。

再比如,有一位母亲,因为接受不了孩子出现的思维、行为异常,而感到焦虑、恐惧和愤怒,从而对孩子横加指责,进行严格的监视和控制,而忽视孩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行为异常,就是忽视孩子的情感缺失和需求,反而对孩子施加了更多的暴虐。如果这位母亲能够看到孩子内心情感的缺失和渴求,和孩子一起寻求情感满足的方式,孩子内心得到了理解和宽慰,异常的思维和行为就会减轻,因为思维和行为异常也会使孩子自己感到痛苦,只是情感是超越理性的,理性和意志始终无法压抑情感需求。

很多问题存在就有它的意义,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予以控制和消除,而忽视问题背后的情感,是很难做到的,或者说只能暂时的使问题消失,过不了多久就会死灰复燃,因为内心情感的缺失和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这是无法泯灭的人性。所以,在做出改变之前,需要首先理解和接纳问题,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其实并不是消除问题,而是填补内心的缺失、满足情感的需要,这是此长彼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问题自会减轻和消失。

所以,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并且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

06、道德感和恐惧

道德感和恐惧,是人们在过去的生活经验里形成的,可以防止一个人做伤害自己、他人和侵害社会利益、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道德感过低的人,没有羞耻心和罪恶感,容易违法乱纪、反社会,道德感过强的人则容易焦虑、恐惧、失眠、抑郁或强迫。恐惧就是担心做出违法乱纪、违背道德、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后,会有自己无法承担的后果。

比如有一位女学生,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就开始爱慕长的帅气或者学习成绩好的男同学,但为此感到非常自责,认为好女孩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应该单纯,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总是会压抑自己对异性的爱慕之情,长期的自责和压抑之后,出现了一种症状,就是自己会不受控制的去关注异性的下体、幻想异性的裸体,为此感到更加自责,非常羞愧,有罪恶感,痛恨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和克制自己,后来看见女同学都感到紧张,仿佛她们都会看穿自己的心思,并且嘲笑自己。其实对异性的爱慕是人之常情,在古时候人十几岁就已经结婚,现在因为社会文化的原因,结婚的年龄推迟到了二三十岁,但并不代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没有性需求。当事人对异性有爱慕之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当时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强迫症状。

再比如有一位朋友,看见刀就想拿起来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会想要伤害自己,感到非常的恐惧。经过了解发现,当事人在人际关系里比较压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迎合、屈从于他人,内心里压抑了很多自责、怨恨、愤怒,所以才会形成想要伤害他人或自己的强迫症状。这就好比,一个人对另一个充满怨恨,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怒,有可能会恨不得杀死他,如果恨的是自己,就会恨不得杀死自己。如果他能够看到自己内心里压抑的怨恨和愤怒,寻求合理、有效的表达,也就不会出现看见刀就想杀人的强迫症状。

再比如有一位母亲,害怕自己会掐死自己的小孩,或者把小孩从窗户扔下去摔死,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恐惧。经过了解发现,当事人自从怀孕之后,就不再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包括原来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也都没有了,自己从一个高傲、任性的公主变成了一个端屎端尿的老妈子,内心是有不满、怨恨和愤怒的,而这一切都是因孩子而起,而且孩子也是一个脆弱的存在,自己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怨恨不会遭到孩子的报复,在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就会对自己内心里萌生出来的想要伤害孩子的想法感到自责和恐惧,因为当事人是爱孩子的,而且伤害自己的孩子是违法和违背道德的,会有当事人无法承担的后果。如果当事人能够看到自己内心里的怨恨和愤怒,以及自己为何自责和恐惧,就可以适当的减少对孩子的付出,把自己原来的生活捡起来,并且寻求合理、有效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再比如,有一位朋友,不敢坐飞机,怕飞机出事故,经常会关注到飞机失事的新闻报道,脑海中还会浮现出飞机坠毁的画面,这其实反应的是当事人内心里压抑的攻击性和破坏欲,也是因为在人际关系里压抑了自己的委屈、愤怒和怨恨,内心里的这些负面情感在寻求表达,于是固着在了一遍遍的关注、想象飞机失事的画面,并且为此感到恐惧,不敢坐飞机,因为当事人也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是怕死的。

有个别人,因为缺乏道德感和恐惧,什么都敢做,偷鸡摸狗、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这样的人一般都在监狱里。

07、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症状和表现,看到背后的态度和行为做法、情绪感受、思想观念和生活经验,是我们心理康复要做的。如果只是从症状和表现上做工作,很难有好的效果,也很容易复发,因为内在的根本并未改变。一个人,因为过去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现在的思想观念,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引发相应的情绪感受,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做法,才会有表面的躯体症状或思维、行为异常。

比如说,有一位朋友,在见到喜欢的异性的时候,会感觉紧张不安、不知所措,大脑空白、表达受阻,脸红、结巴,他接受不了这样的自己,试图控制自己的感觉和表现,但收效甚微。经过了解发现,在他和喜欢的异性交往的时候,期望对方能够喜欢自己,担心对方讨厌自己,而又认为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害怕对方看出来,同时也没有让对方喜欢上自己的信心,感觉自己配不上她。由此看到了当事人的核心观念:我很糟糕,我配不上她。这样的思想观念是在过去的生活经验里形成的,从小到大,父母很少肯定、表扬当事人,经常质疑、否定、贬低、嘲笑和指责当事人,导致当事人自卑、胆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预期自己失败,从而被动、消极、拖延和退缩,导致在很多事情上经历了挫败。那么,要改变的就是当事人的核心信念,类似于:我很棒,我配得上她的喜爱。并且用以后新的生活经验来巩固新建立的核心信念。在核心信念改变以后,当事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情绪感受、态度和行为做法、外在表现等都会随之而改变。

再比如,有一位朋友,经常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出问题,于是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感觉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当事人对身体的不舒服、疾病和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抗拒的。经过了解发现,当事人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弱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感觉自己非常脆弱,并且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害。也是因为当事人在过去的人际关系里,被他人过多的干预和影响,而缺乏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抗拒,一方面又依赖,在抗拒和依赖之间徘徊。并且接受不了不适感的存在。总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出问题,就类似于一直退缩、抗拒,寻求他人宽容和照顾的状态。如果当事人能够看清自己的心理状态,尝试把自己放在一个独立自主的强者的位置上,去包容和照顾其他的存在。或者把自己放在一个与他人平等对话的位置上,建立平等交互的关系,当事人对身体的关注、对不适感的抗拒、对健康的担忧都会减轻。

看到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尽管这个过程会比简单、粗暴的消除症状要漫长一些,但它的效果却是根本性的。

08、有效的满足方式

每个人都有物质和情感的缺失与需要。比如身体对食物、温暖、性的需要,对被保护、秩序、稳定的需要,对爱情、友谊、归属感的需要,对受到尊重与肯定的需要,对发挥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甚至是被泯灭,人就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委屈、愤怒、埋怨、憎恨的情绪感受,并由此引发相应的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异常。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表达自己的诉求,填补缺失、满足需求,只是方式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观念和缺失、需求程度有所不同。

有的朋友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想过如何才能更好的满足自己,一旦有了缺失、感到痛苦,就迫不及待的想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很多“症状”就此产生。

比如,有一些朋友,内心自卑、压抑,空虚、寂寞,他们满足自己各项需求的方式就是:看A片、手淫、嫖娼、一夜情、控制、强迫自己或他人、玩网络游戏……也就是常见的问题男女。这些方式只能暂时的填补缺失、满足需求,而且很容易上瘾。

真正有效的满足是来自于亲密关系,包括朋友、恋人、亲人……和一个人建立平等交互的关系,陪伴、关注、尊重、理解、接纳、认可、支持彼此,坦诚的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以及自己有知识和经验(能力)做好一件事情,包括对物质或情感的创造与修复,被他人需要,并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满足。

有的人在过去的亲密关系感受到了太多的伤害,在很多事情上感到挫败,并对这些现实的满足方式失去信心。拒绝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拒绝通过学习、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活在主观臆想的虚拟世界里,比如很多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的情绪和症状,其实都是脱离现实、主观臆测出来的,也就是想出来的。

想要恢复对亲密关系和成功的信心,需要有新的生活经验产生,而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原有的模式里打转,新的生活经验可遇而不可求。而心理咨询关系,就是用来创造新的生活经验的,心理咨询关系是一个单纯的、平等交互的关系,要求关系必须是纯粹的,不能有其他的关系,比如朋友、恋人、亲人,甚至之前不能认识和熟悉,而且心理咨询关系只发生在约定的时间内,必须要提前预约时间,必须要支付咨询费,要平衡咨询关系双方的付出与回报。心理咨询关系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人际关系产生的信心和经验,延伸到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里,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与亲密关系。在心理咨询的过程里,也会探讨如何应对和解决生活事件,以此增加面对生活和成功的信心,并在现实生活里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价值。

心理咨询师首先是作为关系的另一方,满足当事人的各项情感需求,同时协助当事人满足在生活中的情感与物质的需要。在缺失得到有效的填补,需求得到相对恒定的满足之后,负面情绪和症状就会逐渐减轻,轻松、愉快、满足、幸福感就会出现。

于飞心理系列公益讲座,采用QQ群视频的方式,讲座内容包括:心理康复的若干要点;人际关系与社交恐惧;焦虑、失眠、躯体症状、疑病与惊恐发作;强迫症;减轻自卑,提升自信和安全感;综合正心疗法及案例解析可以加我的QQ或微信 11570968 进入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查看最新讲座信息。如果您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可以预约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可以加我的QQ或微信 11570968 索要远程心理咨询事宜。

09、趋利而不避害

黑暗无法被驱散,但我们可以带进光明来,这就是趋利而不避害。比如,在感到紧张的时候就放松自己,在感到难过的时候就寻找快乐,在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休息,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就寻求陪伴,在感到饥饿的时候就吃东西。在很多时候,紧张与放松、难过与开心、疲惫与轻松、孤独与温暖是可以共存的,就看哪个更多一些,生活就是痛并快乐,或者说苦中作乐。紧张、难过、疲惫、孤独、饥饿在生活中随时会产生,我们要做很多事情使自己轻松、愉快、满足。缺失是自然会产生的,满足是自找的。

有的朋友不容许紧张、难过、疲惫、孤独的存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减轻和消除这些负面情感,然而却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并没有使自己感到满足,反而缺失越来越严重。其实这些情感是在提醒我们,有了怎样的缺失,要去寻求相应的满足。我们可以带着这些负面情感,以及由这些负面情感引发的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异常,寻求自我的满足,也就是使自己轻松、愉悦和满足起来。也就是说,负面情感和其所引发症状,无法被直接消除,对负面情感和症状做工作是无效并且会起反作用的。

很多朋友找到我都会问我:你能治好我吗?几次咨询、多长时间可以减轻、消除症状?其实我很想告诉他负面情感和症状无法被直接消除,我们要做的是趋利而不避害。我之所以当时不说,是因为我知道以他现在的心情和状态,他理解不了我的话,只会认为我帮不了他,并且继续去寻求消除负面情感和症状的方法。所以通常我会给他承诺一个期限,并且在咨询的过程里,引导他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负面情感和症状,寻求有效的满足方式。

可以说,趋利避害是人的一个本能,在某些层面确实也是有益的,比如说,在身体感到寒冷、发痒、疼痛,或者感到危险降临的时候,人就下意识的回避,并且寻求温暖、舒适和安全。然而在某些层面,趋利避害的本能会阻碍人的成长与发展,比如,在努力的过程中因为始终得不到满足,或者感到痛苦,就过早的放弃,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在某些事情上感到痛苦的时候,急切的、不计后果的回避痛苦、追求快乐,使人看不清真相、茫然、不知所措。再比如,身体瘦弱的人想要强健自己的身体,但不接受体育锻炼的艰辛;感到饥饿,但不接受做饭的麻烦;想要情感,但不接受从认识、选择、熟悉、到亲密的漫长过程;想要自信,但不接受在内心和现实生活中自我建设的过程;想要收获,但不想付出。很多心理不成熟的人,就在渴望别人对他不求回报的付出,并且用无能、痛苦来寻求他人的怜悯和道德绑架他人。

10、理性与感性

感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理性是后天形成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没有理性约束的。在后来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逐渐形成了理性。理性就是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的评价和判断,是应该怎样和不可以怎样的要求。感性的部分是基本相同的,而理性的部分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各不相同,最明显的就是价值观念。

在生活和人际关系里,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以及他人的质疑、否定、贬低和嘲笑,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以及他人的掠取和欺压,在这些情况下,感性的部分就会感到紧张、难过、委屈、愤怒、怨恨,并且会反映在身体上,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和思维、行为的异常。有的人就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感受和异常表现,自责、自罪,抗拒、打压和强迫自己的感性。感性的部分在长期否定、打压之后,会积聚大量的负面情绪感受,总有一天会失控,会歇斯底里的爆发,呈现暂时性的精神失常的状态,就像决堤的洪水。而有的人就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躯体症状,给予感性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争取自己权益的机会,懂得疏导自己的情感,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问题就不会扩大。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就是说人和人是基本一样的,有着基本类似的缺失和需求,自己需要的别人同样也需要。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感受,而非评论是非、对错或者强加干预。

异常思维或行为往往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因为当事人没有找到更好的或者能够被他人接纳的表达方式,而又感到十分空虚和压抑,只能通过症状来表达。有的当事人会因此非常自责,对自己的异常思维和行为进行批判、打压,这导致自己更加空虚和压抑,于是出现躯体症状,躯体症状是当事人无法打压的。

感性部分需要的是关注、尊重、理解、接纳和肯定,在无法从外界获取这些的时候,自己要能够尊重、理解和接纳自己。我们可以把感性的部分比喻成内在小孩,把理性的部分比喻成内在父母,用内在父母来滋养内在小孩。内在父母是忽视、评论、否定、贬低、嘲笑、羞辱、打骂?还是尊重、理解、接纳和肯定内在小孩?如何才能把一个小孩培养的更有自信、勇气和担当?

一个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理性协助感性满足各项身心需求,而又制约着感性遵纪守法、符合道德标准,感性信任理性,相信理性是爱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向,就是促使理性更加关注、尊重、理解和接纳感性,促使感性更加信任和配合理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1、完美无瑕的爱

有些朋友,一直在追寻完美无瑕的爱,他人必须是大公无私的、无条件的为自己付出、不求回报,自己才能相信他,认为凡是要求回报或者不够热情、主动付出的人都是虚伪、功利的。而实际上,每个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基于自身利益出发,一个可以热情、主动帮助他人的人,也必然是对他人有所企图。

比如说,我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师?我个人认为我的出发点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赚钱养家。他人为什么要信任、尊敬我?因为我能为他提供服务并满足他的需求。人际关系是需要平衡的,就是对等交换,就好比花钱购买服务或商品,进行等价交换,为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商品的人也是为了赚取利润和自我实现。

不平等的关系存在吗?还真的存在,比如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可以无条件的为子女付出而不求回报,但也有很多父母会自己从孩子那里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说,对孩子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监视、操纵孩子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就有很多父母感到困惑,自己为孩子无私的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怨恨自己。而孩子只记住了父母对自己的质疑、否定、贬低、嘲笑和打压,根本就看不到父母为自己做了什么。再比如说,一个男孩为了从一个女孩那里获得性爱的满足,会对女孩百般呵护和照顾,而女孩如果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那就离自己被男孩玩弄后抛弃不远了。再比如一个女人,感到孤独、寂寞,得到了一个男人爱的陪伴和慰籍,那么等那个男人提出性方面的要求,这个女人便因依赖无法拒绝。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有的是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对等交换,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多么无能、可怜、痛苦,别人就应该为他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付出。比如雷锋,在无私付出的同时,也会获得了他人的感激和尊敬,这是他需要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在当今社会,也会有人为了这样的精神满足,而去无私的帮助他人,但也只是偶尔的,不对等的关系是无法长久的。比如我,我做的是收费心理咨询的工作,每个月也会办几次公益讲座。

12、应对压力的策略

在遇到挫折、失败,身体不适,以及心情紧张、难过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压力反应。有的人会打开保护罩,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切断视、听、触、嗅、尝等外感官,进入内感官模式,根据过去的经验和记忆主观臆想,这样可以回避现实的痛苦,但很多思想困惑、情绪困扰、躯体症状和行为异常就此产生。而有的人则会接受不舒服的感觉,勇敢的保持开放,积极、有效的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或者寻求外界的协同合作。

有的人在开放自己、向外寻求的时候,会用无能、可怜、痛苦寻求他人的同情,祈求他人的照顾,如果得到满足,就会认为对方是好人,并且会进一步的索取,如果被对方拒绝,就会认为对方是一个坏人,被多次拒绝后,就会对他人失去信心。而有的人在开放自己、向外寻求的时候,是与人建立平等交互的合作关系,自己想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就给予对方需要的回报。

相对良好的应对压力的策略是:在遇到挫折、失败、身体不舒服、情绪紧张、心情难过的时候,接受这些不适感的存在,并且保持身心开放,活在当下的外感官状态里,积极的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如果自己知识、经验有限,可以寻求对等合作。

13、怨恨与自我施虐

当人的情感需求无法向外诉求、从外部得到满足,以及生活、人际关系不顺,内心压抑的时候,人会有自我虐待的倾向,包括自责、自罪、自卑,威胁、恐吓自己,使自己焦虑、恐惧。

比如,有一位朋友,脾气温和、彬彬有礼,但总是接受不了自己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不舒服,一有不舒服的感觉就讨厌自己,对自我的厌弃让他的身心感到难过、害怕。经过回忆发现,他在上高中的时候,同一个宿舍的人打了他,他没敢还手,到现在想起来还感觉非常屈辱,认为自己非常懦弱。当事人在之前人际关系里受到了欺凌,因为害怕打不过和违法乱纪而没有还手,当事人被压抑下来的恐惧、愤怒、攻击性无法向外施展,就转向对内攻击,对内攻击的方式是否定、贬低、怨恨自己。所以到现在,只要自己的身体有一点“不配合”当事人就会非常厌弃他。如果当事人能够找到合理、合法、有效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恐惧、怨愤和攻击性,对自己的厌恶、暴虐就会减少。比如拳击、对抗搏击、球类运动,再比如网络游戏、棋牌游戏,再比如惩奸除恶,谴责违法乱纪、不道德、不公正行为,都可以有效的释放自己。

再比如,有一位女高中生,喜欢性格乖戾的人,不限性别、年龄,经常自拍裸照、小视频,发给自己喜欢的人,目的是和对方上床,渴望被自己喜欢的人辱骂、殴打,拿刀捅自己,把自己打的遍体鳞伤,会感觉很兴奋。她之前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后来离开了她,她感觉非常痛苦,曾经想到过自杀,很想追回对方。经常幻想喜欢的人辱骂、殴打自己。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经过回忆发现,她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想象有一个女人陪着她,后来发现这个女人是个被歧视、践踏的妓女。上初中的时候还想着千万别像那个妓女那样,但现在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身体残疾动过手术,在大腿根部留有一道很长的疤痕。一直以来,爸爸经常责骂、恐吓自己,曾经有几次吓的尿了裤子。当事人曾经是很压抑的,一直在压抑自己内心对性的渴望,感到恐惧,还有羞耻感和负罪感。上了高中以后突破了道德感和恐惧的束缚,变的淫乱和无所畏惧,而同时又用自我虐待和被他人虐待来减轻内心的羞耻、负罪感。而同时,被虐待时的疼痛和对肢体的刺激,会使大脑变的兴奋,可以抵消内心里的痛苦。这其实就是对以前爸爸责骂和恐吓自己的重复。首先要看到自己内心对性和爱的渴望,然后采用更合理、合法、有效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性爱需求,并且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性爱需求,适当的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以减少内心的羞耻和负罪感。比如性幻想、手淫。因为目前自己的性渴望和负罪感还比较强,内心比较痛苦,还需要通过自虐和被虐待来宽恕和兴奋自己,所以先采用想象被喜欢的人虐待的方式来使自己快乐,并且可以结合对身体的拍、打、掐、压,使自己感到疼痛就可以,没必要对自己造成伤害。另外还可以采用节衣缩食、受苦的方法,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

再比如,有一位朋友,害怕自己是同性恋,害怕被自己的同性领导和同事性侵犯。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里,容易感觉到被侵犯和欺压,时常有怨气,但不敢表达,怕得罪人,或者被别人说自己小气。经过回忆发现,在他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被学校里的“恶霸”伤害过,当时也是忍气吞声没有反抗,到现在想起来都非常的委屈和愤怒,恨不得杀死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被压抑的攻击性。导致在现在的生活里,对他人也是充满敌意的,然而又害怕别人讨厌自己或者伤害自己,所以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里的感受。所以才出现了这种被人家欺凌、压迫和侵犯的感觉,又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厌恶,再加上道德感和羞耻心又比较强,所以才会害怕自己会成为同性恋,并且是被侵犯的一方。平时有有惩奸除恶的愿望,希望可以用暴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欺压弱者的坏人。如果当事人能够看到自己内心里压抑的恐惧、愤怒和攻击性,正确理解自己为何出现了这样的症状,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症状,并且寻求合理、合法、有效的释放自己的方式,症状就会减轻。

人在发展受阻之后,感到压抑,对外无法施展,就会产生委屈、愤怒、怨恨和攻击性,并且攻击性也被环境、道德感和恐惧感压抑下来,于是就转向对内攻击,自我施虐和寻求他人的暴虐。如果能够认识和理解自己,面对自己内心的缺失和诉求,寻求合理、合法、有效的方式予以表达和满足,心理问题就会减轻。

14、面对与逃避

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担心会犯错、失败,会得不到、失去,或者别人会拒绝、否定、嘲笑、贬低、疏远自己,就会倾向于退缩和逃避,逃避之后,又会感到压抑、空虚,就会出现身心的不适感,就会衍生出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身心症状。

比如有一位朋友,在工作中感到压力大,对于工作任务和人际关系感到担忧,担心做不好、做不完,会失去工作,担心领导和同事不认可自己,遇到事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拖延,在人际关系里委曲求全。请假休息,在家里没事做,感到空虚、无聊,又想去上班。早晨起床的时候,想到这一天的生活,感到焦虑和难过。其中的关键就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如何反应,当事人的习惯是,遇到事情,就会想到自己会犯错、失败,他人会否定、嘲笑、疏远自己,就开始感到焦虑和难过,就不想再去做,想逃避。给当事人的建议是,带着身心的不舒服,面对问题和寻求解决。因为在生活中,不顺心和不舒服的感觉是随时都会产生的,逃避问题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舒服,但不利于长久的发展。

一般有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症状的朋友,经过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这些症状的背后是退缩、逃避和抗拒,一开始是抗拒生活里的某些人、某些事情,退缩、逃避之后,就是抗拒自己的身心症状和负面情感,而这些身心症状和负面情感越抗拒就会越顽固,因为人是有需求的,人渴望得到温暖、安全、稳定、爱情、友谊、被尊重和自我实现,当向外发展(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受挫后,就会向内探求,呈现一个自我封闭、龟缩的状态,试图掌控自己的身心,想通过类似于闭门造车、顿悟的方式,让自己获得身心的满足。对负面情感和身心反应过度关注的结果,就是把问题无限的放大和强化,导致生活不同程度的瘫痪。要想解决问题,需要先允许、接纳这些负面情感和身心症状,带着这些不舒服,投入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面对问题和寻求解决。

面对和解决问题,首先需要鼓起勇气,允许自己感到紧张、不安、难过,带着这些不舒服的感觉,面对问题,然后就是要慢下来,因为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急切往往会导致挫败和混乱,就像一潭被搅浑的水,怎么样才能使水变的清澈?什么也不用做,耐心等着就可以,水自然会澄清。慢下来的方式就是做缓慢而悠长的深呼吸、放慢自己的语速、放慢自己的节奏,心跳也会随之放慢,让自己进入一个清醒、明智的状态,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资源。

有的朋友找到我,倾诉了他的烦恼,向我要办法,其实我是没有办法给他的。我要做的是协助他看清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他的身心反应过程,比如: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过去发生了什么。并且发现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所在,一般就是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的问题。就是说,因为有那样的生活经验,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这样想,才会有这样的感受,才会有这样的身心反应和症状。由此调整其中引发问题的观念,引发新的思想、情绪感受,采用新的态度和行为做法,产生新的身心反应和外在表现,产生新的生活经验,巩固新的观念,养成新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习惯。

试图消除症状和负面情感,这本身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逃避,处在这种状态的当事人,会认为如果不先消除症状,自己是没有办法好好生活的。然而症状就是因为逃避生活而产生的,不去面对生活,只想着消除问题,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且无法被消除,所以,当事人又会感受到更多的的无奈和迷茫,始终在症状里出不来。允许和接纳症状,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康复之道。

15、幸福是个过程

幸福并不是什么都有,而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幸福就是有梦想,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所以人们总是不能安于现状,总是会有所追求。就好比一个开始身无分文的人,想要赚到一千元,等有了一千元,又想一万元,等有了一万元,又想十万元,等有了十万元,又想……再比如,有一个租房子住的人,想有自己的住房,等有了房子又想换更大的。人生就是在一个持续追寻的过程里,幸福就是这个过程,以及愿望实现的时刻。如果感觉自己有所缺失,甚至一无所有,那么恭喜你,你有了幸福的机会。用你的行动追求你想要的,在这个过程里你就是幸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