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低落、焦虑、恐惧与心理障碍

 小禾家 2010-09-23

情绪低落与心理障碍

说到情绪低落,我们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熟悉,这也是人们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常常出现在生活中感到不遂愿或屡受打击或有离散之痛或怨言未消的时刻,但往往也会伴随着事过境迁或峰回路转或喜从天降而悄然无踪来释然于情、释然于心的良好体验。低落的情绪有时也会迫使人们暂时停止某些行为,强行进行休养生息,不至于使自己置身心理崩溃的边缘。客观地来看,好坏参半,因此在大部分情绪低落的状态下,人们回忆一下以往的生活经验,或看看周围他人的作为和生活状态,或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安然度过。

   但有一种情绪低落状态,如伴有下列症状,则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这里所说的兴趣,更多是指生活方式或状态,象每天上下班、洗衣服、做饭、看孩子,本来没什么不好的感觉或做的有滋有味,后来感到没什么意思了。

 感到精神疲惫

  感觉筋疲力尽,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有的需要他人推着走,有的直接就推不起来了,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还有一类情况是沉溺于某种孤立的生活状态,脱离与现实的应对,如迷恋电脑游戏、电视节目等,回避与人打交道和行使社会功能,如工作。

 对人生前途悲观失望

  感到没什么生活目标和奔头了,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有永无出头之日的感觉,若再伴有某些躯体方面的痛楚,会更加重悲观的体验,甚至绝望;自我评价下降,慢慢或突然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不如从前的自己,不再能胜任当前的生活和工作角色,似乎身边发生的自认为不好的事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已变成了他人的累赘,自罪自责。

 无助感

  当事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困苦,但又毫无摆脱的能力,对他人对自己的帮助能体会到好意,同时又感到他人爱莫能助,且于事无补。

 身体有慢性疼痛的感觉和紧张不适

  如头痛、发怒、发怵,腰酸背痛,坐立不安,心慌气短,睡眠质量差或难眠易醒,经过医学检查又找不到相应的病理原因。

 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失去了意义

认为活着是一种负担,不如一死了之,有的动了念头,有的尝试了行动。

以上7种状态至少持续2周以上,那就是进入了抑郁状态,抑郁和通常的情绪低落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绝大多数的抑郁状态,已不单单是一种情绪反应或普通的心理障碍,而是进入了精神病学的工作范畴。如果当事人对自己的糟糕状态感觉清晰,有明确的摆脱愿望,通过单纯的专业心理干预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当事人已完全陷入抑郁的泥沼,已无力或无愿望自拔,药物治疗是唯一选择。无论是单纯的心理干预还是药物治疗,都必需接受专业指导,最好不要自行其是,以免贻误治疗。

     伴随着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知识普及,大家对情绪低落和抑郁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医院门诊量也有所上升,人们对此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就有了一种把抑郁状态当心理感冒的说法,言外之意可能是易患易除。其实,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抑郁都属于一种表现,导致出现以上两种表现的原因则是专业而复杂的,有可能属于一般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属于精神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疗和预后上大相径庭。这需要我们认真区别对待.绝不能一概而论。

焦虑与心理障碍

一说起焦虑,所有人都经历过这种心理状态,其中大部分人的体会是六神无主、忐忑不安,有时是莫明其妙发生的,有时是因感到某事有某种不祥的后果出现而诱发,这种感受带有普遍性。其实,焦虑反应还存在另一种形式,当发作时当事人会感到突发的心慌、憋喘、胸闷、四肢震颤、出冷汗、心跳加速,重者有濒临死亡的感觉和失控感;轻者紧张不安,重者痛苦异常。这两种反应在临床心理学中都属于焦虑反应。

上面提到焦虑反应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心理状态,这就说明其在一定范围内是人们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在某些情形下是有益而无害的。如,当人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或处理一件棘手的事情,由焦虑反应所诱发的紧张状态能使人增强应激反应能力,有效的规避风险。这种反应会伴随着人们处理应激事件的行为而逐渐消退,如学生在考试前监考人员宣读考场纪律和开始发试卷时的心理体验就是如此,但当学生进入答题阶段后,这种反应就大幅降低甚至完全消失。考前学生因害怕试题太难、考不出好成绩而焦虑,这种焦虑促使学生能认真地对待考试,通过集中精力答题,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发挥学习能力,考出好成绩的可能性。

   举一反三,人们在处理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保持一定的焦虑水平,有助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为地去通过某些手段,如深呼吸、来回踱步,把焦虑水平控制在不至于惊慌失措、大脑一片空白的范围内是必要的,如果试图去完全的消除焦虑反应,则只会使自己更加焦虑,甚至诱发惊恐发作。

     什么样的焦虑反应能置人于心理障碍之中?这是一个焦虑反应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人的焦虑反应水平提高到不但不能增强人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反而降低或完全破坏处理问题能力的时候,就造成了人的心理障碍。仍举学生考试这个事例,某个学生因对某次考试特别重视,非常希望考一个好成绩,非常害怕考砸了锅,因而考前心理反应是焦虑不安(灾难性预期占主要成分),如果这种焦虑反应不能提高学生复习功课的效率,反而越想看书越看不进去,越看不进去,考不好的想法就越强烈,尚未发卷,大脑已一片空白,紧张得四肢抖动,最后勉强应付了事,或因紧张出现憋闷等异常现象而退出考试,这就进入了焦虑所致的心理障碍的临界状态,如果从此每次考试都陷入以上情形,就是心理障碍了。

   对付因严重焦虑反应所致的心理障碍,需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单纯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均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一般的尚可自控的或偶发的焦虑反应,做深呼吸调匀呼吸节律能起到一定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慢跑可有效地降低焦虑水平;把注意力从诱发焦虑的事情上转移开,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事,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不要在乎花掉一些时间和精力,它带来的好处,会远远超过在过度焦虑反应状态死磕硬抗所获得的效益。

     最后大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焦虑反应的第二种形式有时会无明显诱因,急性发作来势凶猛,往往会被误作心脏病而打120送急诊室。遇有这种情况,当事人只要确认既往无心脏病史,则不必过度惊慌,症状会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事后虽会感到些许疲惫,稍事休息即可行动如常。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恐惧与心理障碍

恐惧,俗称害怕,它是人的本能情绪反应之一。正常情况下,一定程度的恐惧反应,能帮助人在面对某些危险的时候,做出是与之对抗还是逃跑躲避的决定:趋利避害。重者面对地震、洪水、猛兽、战争、疾病时,人们能抗则抗,不能抵抗就躲避以全性命;轻者人们在黑暗中行走时,会加快步伐尽快脱离可怕环境。可以说适度的恐惧,对人是有益无害的。

   如果过分的或不合理的害怕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人、事、物品、环境、动物和与其相关联的事物,因回避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功能,那就很可能已步入心理障碍的阴霾,常见有三种情况:

   对人恐怖:害怕看见某些人或参加社交集会,明知道没有害怕的必要,可就是不能自持。一部分情况是害怕异性;另一部分是害怕长者、权威和比自己强的同龄人。和这些人相处的时候,要么感到自己的眼神不对劲,全身不自在;要么感到对方的目光太犀利,看的自己难受;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自觉的用眼睛的余光瞥自己所害怕的对象,扰乱自己;不敢参加社交集会的人,则是感到大家都在关注自己,看的自己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场所恐怖:害怕进入某种场所,大的有广场,如人员杂乱热闹的广场,空旷无人的广场;小的有幽暗狭小的封闭空间,如黑暗的山洞、某些娱乐场所的包间、飞机、船舱和大型医疗影像检测仪器。前者当事人害怕场地太大、人员太多,主要是恐惧突然发生的人身伤害和财务损失,怕被疯子砍一刀,怕被小偷窃走钱包等等;害怕空旷场地,是恐惧自己一旦出现生命危险无人相助,当事人害怕一旦出现危险,因空间狭小、黑暗、封闭而无法脱身。

   特定恐怖:这类情况最为复杂,恐惧对象可以是伤残、死亡、各类大小动物、噪音、剪刀、木条、高的地方……林林总总,不一而论,其特点为当事人明知没必要害怕,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如某个强壮的小伙子,看见老鼠就四肢发抖,甚至在电视上看一眼也坐立不安,同时他也很明白自己可以一脚踩死2只老鼠,根本没必要怕到如此地步。

   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原因,心理学领域已有多种学说对此做出解释,专业性太强,难在此不多赘述。下面主要针对已经有此感受或表现的人,讨论一下如何摆脱自己的困境:

   客观评价:在现实中存在一部分人,他们生性腼腆、羞怯、胆小怕事,或害怕一些不常见的毛皮动物、蠕虫、昆虫等,此非心理障碍,天性使然,只要能有效规避,不对日常生活构成大的影响,大可不必理会。

   了解恐惧障碍的性质:主动改善在上文中多次提到的回避这个词,当人一旦罹患恐惧所致的心理障碍,回避就有可能成为习惯,甚至连向专业人员求助改善生活状况,也成为回避的内容,这在对人恐怖的当事人中表现尤为突出,了解到这一点,有助于当事人克服自己的恐惧,硬着头皮迈出回归自然生活的第一步,虽然很难,但长痛不如短痛。

   积极参与:恐惧性心理障碍当事人的另一个心理特点是:什么道理、事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控制不住自己,关键时刻掉链子,因此在心理干预中,指望听听专业人员讲讲恐惧的成因、原理、来龙去脉就消除症状是不可能的,必须按专业人员所制定的干预计划,身体力行的去练习、去体验,在曲折中前进;当事人的主动性越强,效果越好。干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一种现象,即当当事人与专业人员熟悉到一定程度时,当事人就不想再继续治疗下去,会找各种貌似合理的借口停止治疗,这仍然是一种回避反应。明白了这点,有利于坚持到底,自然就会严守计划。

     对没有条件接受心理干预,或干预失败的当事人,也不用感到绝望,时间是治疗痛苦的良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事人的症状会慢慢减轻或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