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道通仙道

 青岛之星8 2017-08-02

“医道通仙道”、“医道同源”,这是对医术和道术相融、互渗高度统一的反映。明代医家龚延贤曾指出:“医道古称仙道也”,并说“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那么,医学为什么能和道术相融互渗,并且长期共生发展呢?据著名学者盖建民先生研究认为:我国的“长生”信仰由来已久,随着医药学的进步,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人们便萌发了“长生”与“不死”的观念。此乃古人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因为在古人看来,服用药物既然可以治病,可以使人不病,那么就可以延年,甚至长生不死。

盖先生的这一研究论断,一方面解析了古代先民对“道”的信仰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另一方面也指出我国的医疗技术、理论等方面,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了。同时,通过该论断也得出之后“秦皇汉武”的求仙问道的这一心理活动和现实的精神诉求,是客观真实的,是敢于向死亡做斗争的有力回应及对长生久视的最大渴望。

由于人们对神仙的崇拜,医道的希求,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神仙学说大兴,从而出现了许多以求仙、成仙为目的的各种方术,继而形成以求仙成仙为目标、修炼各种方术的方术组织——方仙道。方仙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先民的神仙信仰和当时的医学有了进一步的碰撞,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精神上的又一转变及认识。

医道同源的脉络主要表现在医、道两家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其中易学思想、阴阳五行说、老子哲学思想都是传统医学和道教各自理论体系建立的活水源头。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就将医药与方术、方技并称:“当今居世之士,会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其养生”。

如果从古代文献的分类内容来看,可以更多的得出医术和道术的历史渊源。如根据马王堆出土医书共十四种,其中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十种;竹简出土2000支,分别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种。按照《艺文志》的分类方法,它们皆列入《方技略》之中。而“方技”类,恰恰又是古代文献把医术命名为方技,医家经典著作入选方技传的一种分类法。这也就是历代所说的“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的最好解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