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美(黑)化史

 汕头能率 2017-08-02

遇见不一样的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入群交流

最爱历史交流群入口在文章结尾处


美化司马懿不是《军师联盟》的发明。唐朝人比吴秀波干得早,干得彻底。


《晋书》总导演之一房玄龄几乎把司马懿拍成了神。怎么个神法?把我们现在普遍认知的诸葛亮当作司马懿就对了。

那是唐太宗时期的事。李世民决定设馆拍剧(修史),象征性地喊了一声CAMERA,然后一帮当红导演(史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共拍出了六部历史大剧。《晋书》是第一部。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双子星最早就是《晋书》这部历史大戏捧出来的。其中,司马懿的戏码尤其足,一次次用他那“多智而近妖”的军事谋略及神机妙算,把诸葛亮虐得惨兮兮的。


●●●

而在此之前,司马懿的人设根本没有这么牛逼。


西晋时期的独立导演陈寿,一个人拍出了《三国志》。陈寿被认为是好导演(良史),其在当时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李安大导。

加上陈寿生活的年代离司马懿最近,主客观条件均表明他塑造的司马懿形象最接近真实的司马懿。后世各种司马懿形象,都是在《三国志》基础上的加工和翻拍。

陈寿拍出来的司马懿,虽然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对蜀作战,即与北伐的诸葛亮对垒,司马懿远没那么收放自如。司马懿天生就怕诸葛亮,就像蟑螂遇到了蟑螂克星。

陈寿不厌其烦地拍摄剪辑一个个和诸葛亮叫板对阵过的魏国名将,到尾声部分才让司马懿匆匆露了个脸。

采用这种隐晦的拍摄手法,陈寿当然有他的苦衷。

他生活的西晋是司马懿后人的天下,把司马懿比作太阳、舵手才符合主旋律,拍好了可以晋升御用导演,当国师的,但这明显不符合去伪存真的影视拍摄(历史写作)规范。

陈寿是个怪咖导演,有个性,不追求生前成为红人,一心想着他及他的作品可以留名星光大道。所以他采用了曲笔,意在告诉世人,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在魏国阵营里根本不是一流的。

在对抗诸葛亮的战役中,真正发挥柱石作用的是曹真和张郃。

曹真在对蜀作战中,击败诸葛亮,收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座城池。张郃毕竟也有实战挫败诸葛亮进攻计划、逼使其按军法斩马谡等优胜纪录。而司马懿的表现乏善可陈。

但到了房玄龄等人手上,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阵中就像开了挂。

《晋书》中,这两名军事家数次交锋,诸葛亮无一胜绩。不是诸葛亮望风而逃,就是司马懿斩敌万人。

除此之外,司马懿不但能料敌于前,对诸葛亮将要进行的行动了然于胸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且善于观测天象,看到长星坠落,掐指一算,料到诸葛亮必败,遂派遣奇兵攻其后方,果然大胜。


●●●

古代的观众也是很叛逆的。男主角永远伟光正,女主角总是傻白甜,他们就不埋单了。


当司马懿在唐朝被美化到顶点之后,不可避免就出现了一股黑化的暗流。

武则天时期,英国公徐敬业谋反,想拉拢宰相裴炎入伙,于是找来骆宾王编了个歌谣(谶语)让小孩子传唱:“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暗指裴炎要当皇帝

歌谣传到裴炎耳中。裴炎便叫来骆宾王解答歌谣的内涵。骆宾王守口如瓶,直到看到司马懿的画像,才点赞说:“此英雄丈夫也。”

裴炎听后很高兴,成了徐敬业的造反合伙人。

这是唐人笔记《朝野佥载》中的片段。值得玩味的是故事中司马懿(画像)的出场。骆宾王称司马懿为“英雄丈夫”,表面上是对司马懿的美化,其实是为了帮徐敬业拉拢裴炎入伙造反才这么评价司马懿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司马懿已经被黑化成一个反叛者、夺权者的形象。大家心照不宣。所以裴炎才知道骆宾王是在怂恿自己学司马懿造反夺权。

这个司马懿,已经不是《晋书》中没有瑕疵的神人,也不是《三国志》中“受遗二主,佐命三朝”的托孤重臣,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野心家。

到了明朝大导演罗贯中的成名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心被拍得更加露骨。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最爱君不赘述。

总之,明清之后直到现在,受罗大导演的影响,普罗大众所认知的司马懿基本是这样的:第一,他已经被彻底黑化成一个圆滑世故、阴险狡诈的大反派。第二,他已经从《晋书》中那个智谋、战略乃至天文知识全面碾压诸葛亮的大师级人物,沦为了诸葛亮的配角,一辈子活在诸葛亮的阴影里。


●●●

因为司马懿晚年发动了高平陵事变,这就成为《三国演义》强化司马懿一生阴险狡诈志在“篡魏”的证据。

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在表现主人公“小人之心”的同时,已经暴露了导演本人的“小人之心”。

司马懿发动政变之时,已被曹爽架空了十年。他冒着风险出手,更多是对曹爽集团的不爽。刚好有了曹爽和皇帝曹芳离开都城为魏明帝扫墓的机会,所以是临时起意而不是老谋深算的结果。

历代塑造司马懿形象的大导演,一个个都是人才+戏精,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决定美化/黑化一个历史人物时已经背离了陈寿最为珍视的职业操守。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个人身份选择和政治立场共同决定了他们必须这么做。就像执导了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活着》。

怎么拍司马懿,背后是“帝魏寇蜀”和“帝蜀寇魏”两种观念的纠缠。到底是以曹魏政权,还是以蜀国为三国时期的正统呢,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可以明确的是,凡是站队站到“帝魏寇蜀”的,拍出来的司马懿就相对伟光正,诸葛亮就没那么神;而凡是站到“帝蜀寇魏”那一边的,拍出来的司马懿就腹黑,远没诸葛亮那么伟大正派。

罗贯中导演执行的“帝蜀寇魏”这一派,之所以赢得大批铁粉,做成了大IP,还有一个原因:跟观众同情弱势的刘备政权(拥刘反曹)达成了一致。

难以分清是罗大导演迎合了大众的口味,还是塑造了大众的口味。

就像我们的冯小刚导演怼“垃圾观众”,但他根本说不清是“垃圾观众”催生了“垃圾电影”,还是“垃圾电影”塑造了“垃圾观众”。



—近期热文—

☞ 抗战家书里只有爱国,没有爱情

☞ 盗墓老炮儿,彪悍的人生不怕骂

☞ 刺客小白,光有胆量作无谓牺牲

☞ 秦始皇,死在路上的最知名驴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