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三国名将录之司马懿篇(二)诸葛武侯星落五丈原,司马宣王否极终泰来(下)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在第五次北伐的第一阶段中,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正确建议,提前做好部署,破坏了了诸葛亮夺取北原并横跨渭水建立防线阻挡魏军西进的计划,这样一来,诸葛亮在武都兰坑部署的偏师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不能阻止关中方向的魏军援救陇西的话,也就不可能夺下陇右。

就这样,在一系列交锋之后双方平分秋色,重回对峙的局面。其中有一点值得一提,双方虽然在渭水北岸展开了一系列争夺,但两军主力却始终在渭水南岸扎营。在一些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这是不正确的,他们的大营之间隔着的是南北流向的武功水而不是东西流向的渭水。

在关中作战,后勤补给方面无疑是主场作战的司马懿占上风,即使有木留牛马,也改变不了褒斜道路途艰险运粮困难的现实,再加上司马懿有曹魏更强大的国力做后盾,长此以往先撑不住的肯定是诸葛亮。于是司马懿充分吸取了三年前卤城大败的教训,这次是坚决不会出战了。

因为当时形势与三年前双方在陇右争锋的时候有很大不同,卤城之战时诸葛亮包围岐山堡,并夺走上邽之麦,这让魏军极其狼狈,手下将领们也纷纷叫嚣出战,司马懿已经快要压不住了,再加上诸葛亮亲临险地诱敌,种种因素作用下才吃了大亏。但现在司马懿凭借自己不下于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成功破坏了诸葛亮的计划,并迫使其在五丈原屯田驻守,可以说客观环境是非常好的。再加上手下将领基本也都换了一批,没有那么多刺头了,司马懿可以继续贯彻自己的作战计划。

在野战中,蜀汉军战力更强是客观事实,这一点司马懿无法改变,但打不打却是他可以决定的。如果判定敌军更强,那么就要回避交战,这是理所应当的。明知要失败还去硬打是愚人的行为。司马懿必须等待,只有当自己的实力超过对方才有进攻的条件。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孙子兵法军形第四)

拿破仑说过:“永远不要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而诸葛亮希望的就是与魏军决战。在战争中,不一定非要优先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极力阻止对方达到战略目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司马懿始终在贯彻这一方针。

见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又出了一招,作为心战高手,他打算从心理层面出发,刺激一下司马懿,至少给他造成一个麻烦。诸葛亮派出使者前往魏军大营,并带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对其进行羞辱。但非常遗憾,对于同样擅长心战的司马懿来说,这根本不管用,反而让司马懿从中找到了机会。

魏氏春秋曰: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

司马懿对此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怒并打算出战,而并不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欣然接受甚至亲自试穿,身为大军主帅做出这么滑稽的事情是难以想象的,这一点晋书和裴松之注的记载是一致的。

宣王将出战。(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
帝怒,表请决战。(晋书宣帝纪)

难道说诸葛亮的计策就这么轻易成功了吗?当然不是,这次司马懿又发挥了他的影帝本领演了一出戏。要知道,如果司马懿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欣然接受的话,那他肯定会威信扫地,毕竟本来避战不出就已经为人诟病了,眼下被羞辱到这个地步还没有表示的话,无疑会威望尽失。所以司马懿必须要摆出迎战的姿态,也就是说他是怒给众将看的。

可司马懿竟会放弃最稳妥的计划,弄得自己骑虎难下吗?当然也不是,作为政治高手,他早有后招,也就是请示天子,卸掉这个畏战的责任,毕竟没人敢质疑天子。魏明帝曹睿做出的回答是不许出战,并派出使者辛毗到前线传达指示。

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晋书宣帝纪)
辛毗杖节奉诏,勒宣王及军吏已下,乃止。(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

为什么说曹睿是一代英主呢?这个操作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好的领导都明白外行不能指挥内行。自己不懂战争,就要把指挥权充分交给懂行的人。之前用张郃,这次用司马懿,都是对其给予充分信任,不加掣肘,让其放心大胆去干。曹睿知道司马懿要的是什么,因此也就全力配合他。如果遇到唐玄宗或者老蒋那样喜欢胡乱干预的主君,司马懿恐怕哭都来不及。

司马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凭借他对曹睿的了解,及时拉出了皇帝这一挡箭牌,为自己化解了一次危机。这就向全体官兵表明,你们看我可不是懦夫,我很想打一仗,无奈陛下不允许啊。

再说说这名使者辛毗,他出身的陇西辛氏也是豪门大族,后来辛毗的先祖东迁到中原,他这一系定居于在颍川,因此也算是颍川派系的世家了,也就是说他和司马懿应该算是自己人。这也是曹睿派辛毗去的一大原因,因为两人肯定能很好的配合。辛毗本身是个骨鲠之臣,用他去压制那些主战将领也是很合适的,这也体现了魏明帝曹睿的知人善任。

辛毗到前线以后,果然和司马懿配合又演了一出戏,两个人心照不宣,非常默契。司马懿再次想要出战,被辛毗以圣命为由制止。这下就彻底堵上了主战派的嘴。

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晋书宣帝纪)
宣王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宣王虽能行意,而每屈於毗。(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其实司马懿的对策虽然不可谓不高明,但是聪明人还是可以看透的,比如他的对手诸葛亮。诸葛亮跟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这都是表演给部下看的,否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要是打得过我们早就打了,何必千里请示皇帝?这就一语道破了玄机。

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在曹睿和辛毗的帮助下,得以继续贯彻坚守不战的思想,但目前诸葛亮正在屯田,似乎有长驻的意思,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毕竟国土上有敌国一支大军长期驻留,作为本方主帅却毫无作为,这可以算是失职了。也就是说拖得越久司马懿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就越大,因此他必须要彻底了解蜀汉军队的底细,以制定后面的对策,而诸葛亮使者的到来正好让他抓住了这个机会。

按理说,司马懿收到妇人衣饰后大怒,即使依照惯例不斩来使,也应该将其打出。但司马懿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耐心与其交谈。这就很不寻常了,因为这与之前大怒的表现不符,所以这也从侧面说明所谓大怒欲出战都是演出来的。

司马懿在与使者交谈的过程中,没有问兵戎之事,而是以关切的口吻询问了诸葛亮的日常起居作息等等。使者不明就里,认为无关军事机密,就一一作答,说我家丞相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忙得饭都吃不好。这也是为了向司马懿示威,意思是说你就别多想了,我军毫无漏洞,你无机可乘。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晋书宣帝纪)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

这是或许一条普通的信息,但司马懿却从中读出了其背后隐藏的内容。诸葛亮已经五十四岁了,在今天来说可谓正当壮年,但是在三国时期就一点也不算年轻了,自己一把年纪还要事必躬亲,早起晚睡,饮食无规律,这样下去人怎么受得了?司马懿从这些碎片般的信息中得出一个非常精准的判断:诸葛亮已经时日无多。

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晋书宣帝纪)

如果诸葛亮长期在魏国领土驻扎,对司马懿来说是个麻烦,但如果他命不久矣,司马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得到这一推论后,司马懿大喜过望,在他给弟弟司马孚的书信中,说诸葛亮已经不足为惧,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中,可见他的喜悦之情。毕竟自从三年前卤城大败之后,诸葛亮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的心头,如今劲敌将不久于人世,司马懿自然感到将要拨开云雾见月明。这虽然不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却是情报上的胜利,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诈出了蜀汉军队的最高机密。

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一水之隔的蜀汉大营中则是一片愁云惨淡,在双方相据三个多月之后,随着秋天的到来,诸葛亮已经病入膏肓。这位伟大的丞相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他也做得足够好,无奈太过强大,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他已经没什么可以遗憾的了。诸葛亮在临终前遗命秘不发丧,以杨仪代理兵权,全军返回汉中,于是大军拔营而走。

司马懿对此早有预料,他闻讯后表示穷寇莫追。这是很有道理的。毕竟诸葛亮非常擅长回马枪,之前王双和张郃都死在这一杀招面前,而且目前蜀军已退,司马懿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没必要冒这个险,况且他当时还不能确定诸葛亮已死这一消息的真伪。因此看到杨仪姜维似乎要发起反击,于是也就顺势收兵。

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资治通鉴)

过了几天,见到蜀军真的退兵了,司马懿才带兵前往蜀军大营一探究竟。看到蜀军大营的布局,以及诸葛亮一系列善后安排,司马懿也不得不感叹:“孔明真乃天下奇才。”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至此司马懿才确认诸葛亮是真的死了,于是他下令追击。但是蜀军已经走了很久怎么可能追得上,更何况司马懿本身也并不想多此一举,因此这应该也就是做个样子,证明自己并不是消极怠工而已。

另外晋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说司马懿在蜀军大营中缴获了很多粮草辎重以及文书等等,于是断定诸葛亮必死。顺带还给同行的辛毗上了一课,说蜀军抛弃了如此重要的物资,就像人丢弃了五脏,这样还有命在吗?

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帝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晋书宣帝纪)

虽然我非常推崇司马懿在之前的一系列优秀表现,但上面这一段记录实在令人很难相信它的真实性。首先军队中的文书以及粮草辎重等都是很重要的,而蜀汉军队撤兵时井然有序,并不是仓皇逃走的,他们完全有时间带走或者销毁,总之不可能留给敌军,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其次这段记载晋书是独一份,三国志辛毗传完全没有同样的记录,资治通鉴也没有引用,可见它的可信度确实不高。恐怕是晋书做的一个艺术加工吧。

诸葛亮之死虽然让司马懿大大松了一口气,但与此同时,恐怕他的心中也会感到惋惜,对于这位自己从来无法正面战胜的对手,司马懿想必也是对其非常敬佩的。这无关立场,只关人格。这两位人中龙凤不仅是生死对手,而更像是一对知己。从此以后,司马懿将独步天下,再也无人可以和他匹敌了,从秦汉之交开始,蛰伏了四百年的河内名门司马氏即将在他的带领下登上历史的前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