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烟纸店”,上海从未有过“胭脂店”

 守望九亩地 2017-08-03
是“烟纸店”,上海从未有过“胭脂店”
此图片是2014年3月3日拍摄的等待动迁中的春源里弄堂口的“孔二烟纸店”(已有七、八十年历史的老店)。本人儿时曾天天来为大哥陆光仁赊取—包前门牌香烟。曾买—支天明棒棒糖而获奖—瓶雅霜雪花膏。尽管弄内居民几乎全部搬走,但这家店还在“忠于职守”,不知在等待什么
 
 
是“烟纸店”,上海从未有过“胭脂店”
昨天看上海电视台综合频道的“上海的故事”,在字幕中突然看到“胭脂店”的字样。凭我“老上海”的感觉,这是编导缺乏上海的经验而犯下的一个低级错误。上海从来没有过什么“胭脂店”。凡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在上海生活过的成年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景象,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弄堂口,都会有这样一家夫妻老婆经营的小店,小店出售香烟、火柴、肥、草纸、针头、线脑、信纸、信壳、棒捧糖、棕子糖、拷扁橄榄以及在停电时可用来照明的蜡烛和火油(灯油)等等。在1958年以后,增加了“浦江牌”和“五洲牌”洗衣粉。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经在“孔二烟纸店”买了支新产品天明牌棒捧糖,而幸运地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大奖”,凭烧有两个小园点的糖棒棒,去露香园路一条弄堂内的糖果厂办公室,换到一瓶“雅霜”雪花膏。
在国外流行的便利店和超市引进中国大陆以前,“烟纸店”是本土的“Seven—eleven”(国外的—家营业时间为7点一11点的连锁便利店的店名)。门板上开有—个A—4纸大小的门洞,可以24小时营业。为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今年春节再次去老城厢怀旧时,儿时经常去买棒捧糖和拷扁橄榄的那家“孔二烟纸店”还在,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不过,马上就要拆迁了。当时,没有摄影留念,实在可惜。(今年3月3日,与内蒙回来的儿时伙伴文来重游故地,补拍了这张珍贵品照片)
昨天,电视字幕上小小的错误引起了我对“烟纸店”的回忆。“烟纸店”和“老虎灶”是上海老城廂市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设施。同时,我怕使后来人会摸不清头脑,“上海什么时代出现过“胭脂店”?”特写此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