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墨 | 鲁公三稿

 alayavijnana 2017-08-03


《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伯父文》和《与郭仆射书》,书法家称为“鲁公三稿”。这个名称在清朝前期帖学家王澍(1668~1735)《论书剩语》里业已出现,自那时以来,这三篇稿本成了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三稿”中,两篇祭奠家人的文字是颜真卿50岁所写,而《与郭仆射书》写于56岁,书写时间相隔6年,但书法风格相近,皆属颜真卿的中期书作。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和《祭伯父文》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公元758年。那年3月,颜真卿由同州刺史(治所在陕西大荔)转任蒲州刺史(治所在山西永济),9月颜真卿侄泉明携其兄季明棺木自河北归葬长安,途经蒲州,颜真卿为死于国难的侄儿季明写了一篇祭文。10月,颜真卿遭御史唐旻的诬陷,贬为饶州刺史(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南下途经洛阳,此地是季明父亲杲卿死难之地,颜真卿又作祭伯父颜元孙文,奠告元孙子杲卿、孙季明等人为国捐躯事迹以及“兄弟子侄尽蒙国恩”,以慰亡灵。

《争座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与郭仆射书》,书家习称《争座位帖》,写于公元764年,颜真卿时任御史大夫,并代理刑部尚书。11月,郭子仪击败吐蕃寇乱,自陕西泾阳凯旋,唐代宗命百官迎于京城西郭,并在安福寺举行兴道之会。主持大会的中央行政长官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谄媚担任观军容使的宦官鱼朝恩,不仅把他的座位排在吏部、礼部尚书一列,而且位次在诸尚书之上。会后,颜真卿致书郭英乂,严辞批评他“不顾班次之高下,不论文武之左右,苟以取容军容(指观军容使鱼朝恩)为心,曾不顾百僚之侧目”,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刚正之气。


《祭侄文稿》


这三篇文稿不是示人之物,删削涂抹,不求书法之工,却得到宋朝书家的称许。苏轼见过《争座位帖》真迹,《东坡题跋·题鲁公书草》说:“昨日长安安师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苏轼所说“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就是《争座位帖》,据说真迹原稿有7张纸。


黄庭坚《山谷题跋·跋王立之诸家书》也提到安师文,称为安汾叟:“昨见雍人安汾叟家所藏颜鲁公书数卷,《祭濠州刺史文》(即《祭伯父文》)、《与郭英乂论鱼开府坐席书》(《争座位帖》)、《祭兄子泉明文》、《峡州别驾与李勉太保书》、《为病妻乞鹿脯帖》。乃知翰墨之美,尽在安氏,藏古书于今第一。”黄庭坚和苏轼一样,推崇颜真卿书法,故有“翰墨之美,尽在安氏”的夸赞,而且头天见到,第二天就在题跋中记下来。安氏所藏颜帖五种,包括“鲁公三稿”在内,但是黄庭坚把《祭侄(季明)文稿》误为《祭兄子泉明文》了。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


米芾说,安师文做过“宣教郎”、“盐池勾当官”,安氏还是长安大姓。追踪族源,安氏和米氏皆属西域“昭武九姓”胡人。米芾《宝章待访录》告诉我们,安师文携颜真卿书迹“入京”是为了装治裱背,米芾才有机会见到他的藏品。这也解释了苏、黄能够看到安氏藏品的原由。安师文携带藏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时间,按苏、黄、米齐集汴京的情形看,应在元祐年间。那时,驸马王诜(晋卿)曾经邀请苏轼为首的16位文人高士在西园宴集,作诗、绘画、谈禅、论道,黄庭坚和米芾都是与会者,米芾还写过一篇《西园雅集记》记此盛会。这批文人后来大多打入“元祐党籍”,再未聚在一起。


米芾和安师文一样,喜好收藏。米芾更专业一些,所见所闻的古代名迹,真伪、质地、印章、藏家、交易情况,都做了著录,其中颜真卿书迹有十数种。米芾《书史》记载:安师文家所藏《争座位帖》与《责峡州别驾帖》,“缝印一同”,断定《争座位帖》、《祭濠州使君文》、《鹿肉帖》“并是鲁公真迹”。米芾还提到,苏澥藏有颜真卿《不审》、《乞米》二帖,而《乞米帖》“得于关中安氏”,即安师文。苏之才藏《文殊》一幅,是“鲁公妙迹”。此外,钱勰有《寒食帖》,王诜藏《与夫人帖》,王钦臣后人藏有《送刘太冲序》,石氏藏有“鲁公一轴五帖”。米芾《宝章待访录》提及的颜真卿书迹有《韵海》、《疏拙帖》、《与李大夫奏事帖》、《张溆帖》。《海岳题跋》还记载了苏氏藏的《马病帖》。


《争座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的书法,米芾不像苏、黄那样一概称好,他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颜真卿的行书,米芾对《争座位帖》评价最高:“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米芾说,当年他见到的《争座位帖》,“内小字是于行间添注不尽,又于行下空纸边横写,与刻本不同”。米芾自称少时临过一本《争座位帖》,骑缝处还钤盖了“元章戏笔字印”,居然被人当作颜真卿真迹收藏。北京故宫收藏的颜真卿行草书《湖州帖》,有人认为是宋人的仿本,却是十足的老米笔法,所以又有学者指为米临本。


书家和收藏家,历来重墨迹而轻刻本。宋朝时,存世的颜真卿书帖墨迹尚多,据《宣和书谱》著录,入藏宋徽宗宣和内府的颜真卿书迹有28帖,多是行书(22件),包括“鲁公三稿”。南宋嘉定八年(1215),刘元刚辑刻《忠义堂帖》八卷,收38种,仍然行书帖居多,只见“鲁公三稿”中的《争座位帖》。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张穆摹刻《忠义堂帖》一卷25帖,新增《祭侄季明文》,而此帖在清朝乾隆五十二年(1887)入藏清宫,外人无从见到。据说《祭侄季明文》还有一本,非真迹,张穆摹刻的《祭侄季明文》恐属那一本。


《刘中使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朝集贤学士张晏说他见到的颜真卿墨迹“凡八本”,只是北宋宣和内府收藏量的零头。现存的颜真卿书法墨迹本,公认的真迹有两件,皆行书。一件《祭侄文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号为“故书000060”;另一件《刘中使帖》,宋朝以后一直递藏于私家,1927年被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收得,1973年才由台北“故宫”购藏,编号为“购书000843”。今年10月10日至11月20日,台北“故宫”推出《晋唐法书名迹展》,亮相的17件煊赫名迹,包括这两件颜真卿书帖。还有两件系于颜真卿名下的楷书墨迹。一是《竹山堂联句》,册页装,启功说,这件绢本书迹原属北宋屏障之物,后剪裁为册,现藏北京故宫。二是《自书告身》,纸本,卷轴装,现藏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十足的颜楷笔法。曹宝麟曾有一番考证,认为“这纸告身不过出自一个能学颜体的省吏笔下”。


《争座位帖》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关中本


“鲁公三稿”墨迹本,北宋时俱在人间,《争座位帖》推为第一。元朝大德七年(1303),集贤学士张晏从大书家鲜于枢后人那里收得《祭侄文稿》,题为“在世颜书第一”。此前鲜于枢也有题跋,把此帖的地位提得更高,“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同是文稿一类的书迹,《兰亭序》只有5处涂改,字迹端庄,不涉潦草,心平气和地从容写就,而《祭侄文稿》勾划涂抹,更像草稿,对于一般欣赏者,因为看惯了端整俊秀的行书,就会觉得满篇狼藉,难获美感、无从认同。而《祭侄文稿》书法之妙,正在于它超越了寻常的行书范式:笔锋时露时藏,行笔乍行乍晦,“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笔画顿挫郁屈、含蓄有力,富有“篆籀气”;墨色时而浓重时而枯淡,苍莽一片;字形大小不一,结构或聚或散,又不乏遒丽的姿致。再加涂抹之笔,使作品的笔墨轶出了通常的审美期待,很难用某一美学语词概括它的美感特征。


《祭侄文稿》局部


当年颜真卿写《祭侄文稿》,并非将其作为书法作品对待,临纸驰笔、悲愤交集,所思所想只在文字的表达,再三删改,完全处于“无意于书”的状态,种种生动的妙笔竞相奔来笔底。颜真卿也不曾料到,这篇不经意写出的文稿,在后人看来,竟然是比他精心结构的碑版楷书更具笔墨魅力。


此帖之所以如此精彩,张晏在《祭侄文稿》卷后写的第二段跋语道出了奥妙:“告(告身,古代的委任状)不如书简(信札),书简不如起草(文章草稿)。但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是绳约。书简出于提时兴会,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直妙见于此也。”所谓“心手两忘”,相忘的是书法的技巧和表现的心机。唯其如此,颜真卿的书法笔墨才能随着文辞表达的真情实感自然流出,“天真磬露”,书迹便成了一幅心灵的笔墨图像,到达孙过庭所说的“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的境界。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