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品评:意不在字的《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乂的书信手稿,传有七纸,原迹已佚。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摹勒刻石,刻石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 因这次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世人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故传世诸本皆以其为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辰星。 此贴文字记载,郭英乂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举行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据理抗争,写下此长信。 因颜真卿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书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图为《争座位帖》局部) 【当代颜体行书创作走向】 宋代的米芾、苏东坡,明清的王铎、傅山、何绍基、赵之谦等或多或少取法于颜真卿行书。在百花齐放的当下,众多书家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颜体行书,并以颜体行书面貌示人。他们的书法走向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类。 一类是直追颜真卿行书,如王国柱的书法,甚至直追到颜真卿行书《争座位帖》。细细比较,他的书法笔笔取法《争座位帖》,足见他用功之勤和用心之细。 一类是从晚清或近现代的书家入手,来远追颜真卿的行书书法。如张锡良从赵之谦书法入手,王忠勇从陆俨少书法入手,他们间接地上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风潇洒俊逸,满怀驰骋,别出新意。 还有一类是将颜真卿的行书与魏晋碑版相融合。如白砥的行书将碑版铁打铜铸般厚实的线条与崎岖古拙的《裴将军诗》、《蔡明远帖》等帖相融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书法风貌。 颜体行书上手容易而有新意比较难,既需要胸无块垒的大气度,又得具备精细的笔墨技巧,因而,在具体创作时,很难兼而顾之,无论是间接学习还是直取其法,都需顾及二者。如果能先锤炼好具体的笔墨技巧,再来表现大气象,可能会更有利于初学者的学习。 【颜真卿《争座位稿》欣赏】 《争座位稿》,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合称“颜书三稿”。真迹为楮纸,传有7纸,64行,旁添小字4行,纵81厘米,宽152厘米。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后一剖为二,其后人内府,辗转不知所终。传世动翻刻计有12种,以西安本刻工最佳,世称“陕刻本”或“关中本”,石存陕西西安碑林。又南宋留元刚刻入《忠义堂帖》,拓本浙江省博物馆有藏。 此稿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11月颜真卿与郭英乂的书信。“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然而郭英父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提寺行香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与之抗争,由于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日:“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米芾《宝章待访录》说:“禿笔,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第一书也。”又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馨露,在于此书。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刘熙载《艺概》说“《座位贴》,学者荷得其意,则自运而辄与之合,故评家谓之方便法门。然必胸中具磅之气,腕间赡真实之力,乃可语庶乎之诣。不然,虽字摹画拟,终不免如庄生所谓似人者矣。” 全篇气势充沛,劲挺豁达,读之令人肃然起敬。鲁公起草时极重视内容如何表达,只是一路写去,自然不会去太关注书法,所以笔法显得率意潦草。从结体、点划的变化可以看出,与《祭侄稿》相比,显然后者更多地表露出情感的激越。《争座位帖》虽然也不计工(特別是后半部分),但总的看点划比较理性,而《祭侄稿》则比较狼藉。此稿前八行为随手而书,笔法纯熟,中规入距,笔笔俱到。自第九行至倒数第四行,落笔风驰雨骤,全以神行,姿态横出,舒和遒劲,丰丽奇伟。全文1000馀字,行文至末四行,疲劳之态,跃然笔端。(张典友/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