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逆袭的再世诸葛 仗剑西天的封疆大吏 | 探险家

 昵称815848 2017-08-03


他是中兴清朝的名臣,他是抗敌御侮的名将,他是求强求富的名贤,他是一身清廉的名宦。他,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


左宗棠没有受过职业军人的教育和早期训练,却是那一代人中首屈一指的军人,大名鼎鼎的一代武将;平定太平天国暴乱,他功不可没,而后又在大片战火摧残的国土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安抚和重建工作;暮年挺兵塞北,他不仅平定了陕甘之乱,还肃清了险些落入沙俄手中的新疆全境,为大清帝国收复了将近 1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仅仅是个举人,却在朝中步步擢升,出任了清政府中汉人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职;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之一,开设了最早的一批军事工业,其中福州船政局的设立,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去世以后的 25 年之内,清朝迅速没落,走向衰亡,于是他曾为大清帝国力挽狂澜的巨大努力,也逐渐被人忽略。旧政权衰亡以后,社会的关注点自然转向当代的风云变幻,而那些为前朝殚精竭虑却回天乏术的名人,也已被人淡忘。今天风马牛就揭开历史的面纱,和你一起了解这个淡出人们视野的中兴名臣。

   钻研经世致用之学   


左宗棠 1812 年生于湖南,祖上以耕读为本,父亲左观澜教了二十多年私塾,两袖清风,捉襟见肘。从4岁开始,左宗棠就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儒家经传。19 岁时,才正式到城南书院读书。到书院后,他接触到了贺长龄的《皇朝经世文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开始对经世致用的实学感兴趣。20 岁时,参加了本省的乡试,与他哥哥同榜中举,这是左宗棠在科举道路上获得的唯一一次功名。同年,他与湘潭一位富室千金结婚。由于家境清寒,此后就以招赘女婿的身份一直住在妻子家。左宗棠结婚时在新房写了一幅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气壮山河的宣言,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三十年后,左宗棠为儿女写家训时,写的也是这副联语。左宗棠还有一副对联广为流传,那就是「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貌似夸赞司马相如、司马迁和诸葛亮,骨子里却满是洋洋得意的自况。他自称是「今亮」,即当今的诸葛亮。


▲左宗棠故居门口的对联


当时的左宗棠,年轻气盛,自负不凡,极想由此一举登上仕途,曾三次赴京会试,但连遭失败。科举的失意使他愤懑不平,他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把精历从研究八股文完全转到经世致用方面来,用心钻研舆地、兵书、农桑、水利、盐政等,亲手编绘全国及各省地理图本和历史图籍,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时局进行分析判断。使其在后来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总能取得常人难以想象的战绩。


左宗棠 21 岁第一次进京赶考时,便作有《癸巳燕台杂感八首》,专写西域军政大计,提议清廷建省于新疆,驻扎军队,兴办农垦,生产自给,长期稳定边疆。时值 1833 年,国防危机隐伏未发,满朝文武,全国士子,连海疆防御尚未考虑,有谁会去思考西域那一片广袤国土的安危。左宗棠作为一名青涩的考生,未曾接触任何军政机要,却对大西北的治理拿出了一份成熟的方案。左宗棠那时便已看出中国处在西洋列强环伺之中,危机四伏。国人昏睡未醒,不知危险在悄悄逼近。

  展露才华  


25 岁时,左宗棠担任了醴陵渌江学院的主讲。这一年,他结识了两江总督陶澍(总督:类似现在的两个省最高军政长官)。两人彻夜长谈,见解有诸多一致之处,左宗棠深得陶澍的赏识。此后两人来往不断,不久后陶澍病死,左宗棠担负起教育陶子的责任,于是左宗棠于次年来到陶澍家教学。


在陶家八年的坐馆生涯,对左宗棠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陶家所藏书籍,特别是「本朝宪章」十分丰富。左宗棠课暇之余,阅读了大量有关水利、田赋、盐政的书籍,探求如何上慰宸衷、下安百姓、振刷纲纪、济世匡时的途径,以挽救正在衰落的国家。同时,又从陶澍以往的书信中开始知道了林则徐,并产生了仰慕之情。林、陶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他们关心民情,刚直不阿,主张改革弊政和抵制外来侵略。这些,对左宗棠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左宗棠 38 岁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因病返回福建,经过长沙时,特地遣人召见了他。当时二人纵论天下形势,畅谈良久。当两人谈到大清隐患时,左宗棠看到了巨大的海上隐患,日本虎视耽耽,英美法坚船利炮。林则徐还强调,近忧在沿海,而远患在沙俄。沙俄要是沿着北方边境南下攻打过来,国家就很危险了。后来左宗棠上任得权后,就非常重视北边的沙俄。林则徐对这位晚辈的见解极为欣赏,拍着左宗棠的肩膀说:他日能建奇勋于天山南北,完成我毕生志愿的人,可能就是你吧。没想到,这一预言最终变成了现实。直到暮岁,左宗棠仍以早年遇见林则徐,并得到赏识为生平第一荣幸事。林则徐手书一联赠与左宗棠,上联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联为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宗棠一生行迹遍及江南塞北,总是携带这幅对联,悬挂在住所的墙壁上。怀人的同时,也借以励志。 

 

电影《林则徐》中钦差大臣林则徐


   大权在握的师爷   


左宗棠 40 岁时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充当师爷,当时正值太平天国叛乱时期,左宗棠既要为出省的湘军筹办粮饷、船炮、军械,又要设法抵挡太平军纷至沓来的打击,帮助张亮基坚守住了长沙城,击毙了悍然来犯的天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挫折了对方锐利的兵锋。太平军撤出长沙后,左宗棠又协助张亮基训练兵丁、整伤吏治。


之后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不愿随往,而在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中,一连干了六年。这六年间,湖南乱事不断,连清政府都对左宗棠有所耳闻。当时。朝廷里传说:「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骆秉章倚重左宗棠,远远超过张亮基,僚属向他汇报工作,他经常会问一句季高先生(左宗棠)云何,凡事左宗棠要是说好,那才是真好。骆秉章放心地让左宗棠主持全省的军政要务。有一天,骆秉章在府衙办公,听到外面有炮声,就问属下为何外面放炮,属下回答是因为左师爷寄出了他代替骆秉章写给皇帝的奏折,所以才鸣放礼炮的。骆秉章接着说了一句:何不取来草稿一看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骆秉章到底有多信任他,给皇帝呈递的奏折,不需要骆秉章读过,左宗棠直接就可以发出。

    近代化的先驱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化的潮流席卷着世界,其标志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而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则是从军事层面开始的。鸦片战争对左宗棠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他曾密切注视战争的进程,通过研究旧文献,开始对海防与西方海洋国家及新技术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他在给挚友的信中就提出,造炮船、火船为抵抗侵略的方法。他曾研读林则徐的书牍与奏章,在实学方面大大受益于这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洋务运动领袖中,他是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直接继任者。 


左宗棠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与太平军作战时,看到外国火器与汽船,充分认识到枪炮与汽船的重要。战争期间他就致函总理衙门,提出「将来如果有经费,应当仿造外国轮船,这才是海疆的长久之计」。他深信国家自强的办法就是建造汽船,这种信念促使他很快地建立了著名的福州船政局。他最关心的事情是中国必须有一支现代海军,这一事业将为国家带来莫大的利益。


福州船政局


清廷重臣李鸿章等人提出雇买轮船的活动,他在多种场合表示异议。他认为: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自造轮船可以打破外国侵略者垄断长技,而买船则有受外国支配的弊病。在左宗棠的大声疾呼下,在福建设厂造船的创议,很快获清廷批准。福州船政局在选址、建厂、购机器、雇洋匠以及集资、驾驶、养船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左宗棠提出了诸多的解决办法。左宗棠被任命为陕甘总督以后,仍对福州船政局给以种种关怀与支持,直至生命的最后两年还为其减轻财政困难,使其岌岌可危的形势得到缓解。从成绩看,福州船政局前后共成船三十四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三艘两千四百匹马力、排水量两千四百吨的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修造的最大军舰。福州船政局的设立为中国建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打下了基础。


左宗棠为中国海防事业也是倾注心血


在调任陕甘总督以后,左宗棠又把洋务运动带到西北,创办兵工厂,仿制外国火炮与小型武器,购买或仿造开河机、灭火机、凿井机,在甘肃疏浚河道、开采金矿等。他还在西安和兰州创办机器制造局,在兰州创建机器织呢局。


左宗棠晚年在江苏、福建两省,仍然对洋务事业怀有同样的兴趣,推行同样的政策。在江苏,他建议沿长江上溯至汉口建设一条电报线、开办徐州煤矿和铁矿、为海军增加十五艘蒸汽战舰、按照西法重建长江炮台、从德国订购铁甲巡洋舰。这些措施都被清廷采纳,作为防御法国侵犯长江流域的战备建设。在福建,他试图引进现代制糖业,利用福建和台湾的大量甘蔗资源,采西法用机器制糖。为此,他派遣人员赴美国产糖区进行调研,并购买机器,招聘美国专家。同时在福建开采铁矿,设立铸铁厂,以建造铁甲战舰、重炮和铁路。


将现代工业技术导入中国是一项充满困难的任务,像左宗棠这样的一位军人和政治家,生长于湖南内陆,受到老式教育,能够从军务和省级政务的百忙之中抽身出来,关注现代军事工程和纺织制造的问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左宗棠看到了西方机器的有效性,执行采用西方机器的计划,这是很少有政治家能够做到的。 


     抬棺西征的民族英雄      


太平天国叛乱被平复后,中国的边疆危机接踵而至,其中尤以新疆的情况最为突出。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一个军官阿古柏趁新疆内乱,带兵侵入了新疆,几年内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沙俄也趁机侵占了新疆伊犁。当新疆危机日趋严重之时,左宗棠已年逾花甲,打算乞病还乡,但是,祖国西北边陲发生的事变,点燃了他心中的爱国之火,他毅然承担起收复新疆的重任。他说: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决不能告老还乡,我决不能不管。我一定要和这个入侵的强盗干到底!」


同时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不得安宁,日本正在沿海意图侵略福建、台湾。国家连年战争,财源枯竭,无力养兵,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提出了放弃新疆,移西征的军饷作为东南海防之用的主张。李鸿章认为新疆就是失去了,于朝廷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就算是收回新疆了,也不过是多了几千里的无用不毛之地,反而增加了朝廷的负担,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则针锋相对,力排众议,他认为海防塞防同等重要,新疆断不可失。新疆地势高、地形险要,是国家的西北屏障,如果新疆丧失,则外敌可进犯陕甘、威胁满蒙,进而兵锋直指北京。只要俄国人不能在西北得逞,列强就不会在东南沿海挑起战端。况且,新疆不是不毛之地,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煤铁等藏量极丰,实为聚宝盆。


当时的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也就是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最后攻击南疆的敌军主力。不轻易冒进,一旦战机成熟,当速战速决。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进兵新疆很顺利,很快就平定了阿古柏的叛军,收复了南北疆。时人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门。


▲左宗棠收复新疆示意图


收复南北疆后,只剩下伊犁仍被俄国占据。俄国原本声称「代清朝占领伊犁」,一旦清军收复北疆就立即归还。但在西征军平定南疆后,俄国仍拒绝交还伊犁。清政府派崇厚赴俄国交涉,索还伊犁。崇厚是个胆小平庸的人,擅自和俄国签订了条约。按照条约,俄国虽然交还伊犁,但割去很多战略要地,使得伊犁以西、以南险要地尽失。清廷派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前往俄国重新订约,同时命左宗棠统筹新疆南北的战守事宜。


左宗棠调兵遣将,定下了兵分三路,武力收复伊犁的策略。此时,左宗棠已是 68 岁高龄,经略西北已经十多年。虽然他精力旺盛,但多年戎马,身体毕竟不堪重负。由于水土不服,他全身长满疹子,奇痒不止,夜里难以入睡。左宗棠本来就咳血,在西北越来越重,有时候早上起床时,吐血不止。他甚至担心自己的身体出不了玉门关。但他很明白,要索回伊犁,自己必须出关远征。一旦谈判破裂,和俄国的战事恐怕一两年内难以结束,自己即便出了玉门关,能否活着回来都很难说。经过周密准备,70 岁的左宗棠率领兵向新疆进发,抱病出征的他令人抬了一口空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表明战死疆场的决心。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将为收复国土抬棺出征的壮举,不但极大地激励了将士们的士气,更令无数后人感动落泪。


▲左宗棠抬棺西征图


与此同时,曾纪泽也抵达圣彼得堡,开始与俄国谈判。后来,以左宗棠在新疆的布防为后盾,经过曾纪泽据理力争,清廷收复了伊犁。


我们可以留意到,无论是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平定陕甘,还是收复新疆,创立近代工业,每一件左宗棠参与其中的国家大事,最后都有圆满结局。在左宗棠的戎马生涯中,他不断取得胜利。显而易见,对于 19 世纪的中国,左宗棠做出的重大贡献、发挥的建设性影响,在那个时代是首屈一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