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恶性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不易被扪及,恶性卵巢肿瘤早期无症状,当肿瘤长大或有症状时已是晚期,加上卵巢癌至今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卵巢恶性肿瘤的生存率仍较低,成为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肿瘤。利用超声检查这一无创、简便、可重复的技术定期检查,可筛查卵巢肿瘤,有望提高早期恶性卵巢肿瘤的检出率。 【组织学分类】 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方法很多,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1972)制定的卵巢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法,见表11-1-1。了解组织学分类有助于掌握卵巢肿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 表11-1-1 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WHO,1972) 一、体腔上皮来源的肿瘤 (一)浆液性肿瘤 (二)粘液性肿瘤 (三)子宫内膜样肿瘤 (四)透明细胞瘤(中肾样瘤) 良性、临界恶性、恶性 (五)混合性上皮肿瘤 (六)勃勒纳瘤 (七)未分化癌 | 二、性索间质肿瘤 (一)颗粒细胞-间质细胞肿瘤 1.颗粒细胞瘤 2.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 (1) 卵泡膜细胞瘤 (2) 纤维瘤 (二)支持细胞-间质细胞肿瘤(睾丸母细胞瘤) (三)两性母细胞瘤 | 三、生殖细胞肿瘤 (一)无性细胞瘤 (二)内胚窦瘤 (三)胚胎癌 (四)多胚瘤 (五)绒毛膜癌 (六)畸胎瘤 1.未成熟型 2.成熟型 (1) 实体性 (2) 囊性:①皮样囊肿(成熟囊性畸胎瘤);②皮样囊肿恶变 3. 单胚性和高度特异性型? (1) 卵巢甲状腺肿;(2)类癌 (七)混合型 | 四、转移性肿瘤 | 五、瘤样病变 包括卵巢重度水肿、单发性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多发性滤泡囊肿(多囊卵巢)、多发性黄素化滤泡囊肿和(或)多发性黄体、子宫内膜异位症、表面上皮包涵囊肿(生发上皮包涵囊肿)、单纯性囊肿、炎性病变、卵巢冠囊肿等 |
常见肿瘤组织来源特征: 1.体腔上皮来源的肿瘤最多见,占原发性卵巢肿瘤的50% ~ 70%,其恶性类型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5% ~ 90%。 2.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内胚叶组织,占卵巢肿瘤的20% ~ 40%,生殖细胞有发生所有组织的功能,未分化者为无性细胞瘤,胚胎多能者为胚胎癌,向胚胎结构分化为畸胎瘤,占大多数,向胚外结构分化为内胚窦瘤、绒毛膜癌。 3.特异性性索-间质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5%,性索上皮分化形成颗粒细胞瘤或支持细胞瘤,向间质分化形成卵泡膜细胞瘤或间质细胞瘤,此类肿瘤称功能性卵巢肿瘤,具有内分泌功能。 4.转移性卵巢肿瘤占卵巢肿瘤的5% ~ 10%,其原发部位常为胃肠道、乳腺及生殖器官。 【临床表现】 1. 卵巢瘤样病变依据不同类型有不同临床表现,见下节。 2.卵巢良性肿瘤:早期肿瘤较小,多无症状。肿瘤较大时可有腹胀、腹部肿块,妇科检查扪及宫旁球形肿块,囊性或实性,表面光滑,活动;若肿块增大超过盆腔,可有压迫症状;若合并有肿瘤扭转时,则表现为突发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妇科检查可扪及张力大之包块,压痛明显;如有破裂也表现为腹痛、腹膜刺激征、腹水征,妇科检查可触及低张力肿块,边界不清;合并感染时持续性下腹痛,伴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3.卵巢恶性肿瘤:早期无症状,有症状出现时多已到晚期。晚期卵巢癌常表现为:①下腹部不适或盆腔下坠感;②腹部膨胀感;③压迫症状;④疼痛;⑤晚期出现消瘦、严重贫血等恶液质现象;⑥功能性肿瘤可出现内分泌症状,如颗粒细胞瘤分泌雌激素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等;⑦双合诊盆腔内肿块质硬,多为双侧,实性或囊实性,常固定,伴有腹水。 4. 卵巢肿瘤临床特征 卵巢肿瘤种类繁多,但有一定的临床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卵巢肿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1) 好发年龄:青春期前幼女的实性肿瘤,多为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生育年龄妇女好发的卵巢肿瘤有成熟畸胎瘤、囊腺瘤;绝经后妇女卵巢肿瘤以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 (2) 肿瘤发生侧别:卵巢肿瘤大多为单侧,浆液性囊腺癌有一半是双侧。成熟性畸胎瘤、转移性恶性肿瘤以双侧多见。 (3) 肿瘤质地与活动度:卵巢纤维瘤、纤维上皮瘤为实性,表面光滑,有一定活动度;成熟畸胎瘤或良性肿瘤多为囊性,光滑,活动度好,移动幅度大;恶性肿瘤多为囊实性,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度差。 (4) 内分泌改变;功能性卵巢肿瘤常出现相应的内分泌改变,如卵巢甲状腺肿因为分泌甲状腺素,可能有甲亢表现;卵巢睾丸母细胞瘤有男性化表现;绝经期妇女患卵泡膜-颗粒细胞瘤有雌激素水平增高的临床表现。 【超声声像图分类】 对卵巢或附件肿块的声像图观察,应重点描述其部位、大小、囊性还是实性、囊内有无分隔或实性回声结构、实性部分是否均质、边缘是否清晰、肿块内实性部分有无血流信号及血流频谱特征等。根据肿瘤内部及周边的二维超声回声特征、彩色多普勒表现,将各种卵巢肿瘤分为几种回声类型,各型的声像特征及其恶性的可能性见表11-1-2。 表11-1-2 卵巢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分类 分型 | 图像特征 | 二维超声特征 | 彩超表现 | 恶性可能 | Ⅰ型 单纯囊性型 | 
| 单侧或双侧,可以单囊或多囊同时存在,可有单个或数个细而光滑分隔,内部完全无回声。 | 囊壁上少许血流信号,低速,中等阻力血流频谱;瘤内无血流信号。 | <3% | Ⅱ型 内部有回声囊性型 |               
| 囊肿内部无或有细薄分隔,囊内部分或全部含点状或短线状回声。 | 同上。 | <3% | Ⅲ型 含光团混合性回声型 |    
| 囊内实性部分为均质或不均质高回声,边缘粗糙或平滑、边界清,位于中部或边缘,可伴后方声衰减。 | 囊壁上少许血流信号,低速,中等阻力血流频谱;瘤内无血流信号,或少许血流信号。 | <3% | Ⅳ型 囊性为主混合性回声型 |     
| 囊内含实性成分,与Ⅲ型不同在于其实性部分轮廓不规整,分隔粗细不均。 | 囊内实质部分血流信号较丰富,中等阻力血流频谱。 | ≈50% | Ⅴ型 实性为主混合性回声型 |      
| 肿块内大部分为实性、小部分为液性成分,实性部分可为均质或不均质。 | 肿块实质部分血流丰富,极易记录到低阻力血流频谱。 | ≈70% | Ⅵ 型 实性回声型 |  
| 肿块内完全为实性成分,回声可为均质或不均质。 | 肿块实质部分血流丰富,记录到低-中阻力血流频谱。 |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