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玲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数据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历代训注古今字汇编及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古今字”这个概念原本是一个训诂术语,其目的是沟通古今的不同用字。我们对颜师古的训诂著作中涉及的古今字问题进行穷尽式的搜集和分析,发现颜师古对古今字的注释术语最常用的是“某,古某字”,在引用他人观点时也会提到“某某,古今字”。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提到古今字应该符合三个条件:①通行时代有先后之别;②代表的词项相同;③读音相同相近。在《汉书注》中颜师古的这一观念得到了贯彻。我们从《汉书》颜注中找到139组古今字材料,颜师古所注的古今字最多的是异体字和异体字关系,共有90组,占全部材料的64.75%,以后依次是:本字和通假字关系,共有24组,占17.27%;同义字和同义字关系,共有16组,占全部的11.51%;古本字和重造本字关系,共有5组,占3.60%;假借字和假借字关系,共有2组,占1.44%;通假字和通假字关系,共2组,占1.44%。 颜师古上承郑众、郑玄,下启段玉裁、王筠,是承上启下时期的重要代表。将颜师古跟前后的郑玄和段玉裁等进行比较,可以展现“古今字”历史的大体面貌。“古今字”从郑玄首次提出,发展到唐代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所丰富,再到清段玉裁手中得到细致阐述,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一、颜师古和郑玄的古今字观念的比较1.以郑众、郑玄为代表的早期古今字观念 训诂学中的“古今字”是指历时文献中记录同一词项而先后使用了不同形体的一组字,先使用的叫古字,后使用的叫今字,合称古今字。李运富认为,“古今字”这一现象,是郑众最先发现的。郑众在对古今字的注释中,已有明确的界定和典型的表述用语。如:
在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后,李运富进一步认为,郑众所谓的“古今字”应该具备五个条件:1.同义(“同物”“一物”);2.同音(“同音”“音声相似”);3.不同字(“文字不同”);4.使用时代有先后之别(“记之者各异”);5.属于通行的文字现象。概括起来可以说,古今字是指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所用的不同字。 李运富还将郑玄与郑众的古今字观念进行了比较。 比郑众晚百年左右的郑玄,对“书中文字的古今异用现象”的说明除了使用过一次“古今字”(“余”“予”古今字)外,大多是继承了郑众古字、今字对举或分言的表达方式,当然也还使用过一些别的表述方式,其实并无固定的“术语”。例子如下:
而郑玄最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古文某。”例子如下:
李运富在对上述郑玄所确认的古今字材料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郑玄具有自觉的古今字观念是无可怀疑的,但他的思想来源于郑众。有关古今字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郑众提出的,郑玄在理论上没有超出郑众。但是郑玄对古今字的研究也有自己的贡献,主要有两点:1.在引述郑众的古今字材料之外,新发现了一些古今字材料;如“余—予”“券—倦”“视—示”“志—识”等等。2.在继承郑众表述古今字关系用语的同时,改造和创设了一些新的表述方式。如郑众说“某,古字也”“某,今字也”,郑玄改为“某,古某字”“某,今某字”;郑众说“某,某古文也”,郑玄改为“某,古文某”。将古字和今字合起来称为“古今字”则是郑玄的发明,尽管他本人只用过一次,却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2.颜师古和郑玄的古今字观念的比较 依据李运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我们将郑玄的古今字观念和颜师古的古今字观念进行比较,看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历史继承性。 ① 在表述方式上: 颜师古对古今字的表述除了少数引述他人观点时直接使用“古今字”术语,其它均用“某,古某字。”这一点是继承郑玄的“某,古某字”而来。而郑玄曾经使用过的“某,古文某”等其它表述方式则没有在颜师古的著述中出现过。可见,颜师古对古今字的表述方法更加单一化、专门化。 ② 在对古今字的阐述上: 郑玄没有对古今字范围加以界定,表述也是举例性质。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对郑玄的“余、予古今字”的观点进行批驳,并提出理由,认为古今字应该符合词项相同,读音一致的要求。(“各有音义,本非古今字别”)表面上看,颜氏和郑玄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是,正如段玉裁批驳颜师古时所说,颜氏在这里认为“予”无“余”音,是审音不详,造成谬误。实际上“予”“余”可以看作音同,那么颜师古的古今字观念与郑玄并不相悖。 颜师古对于古今字的贡献有两点:1.发现了一些郑玄未发现的古今字材料。颜师古共注出139组古今字,其中有130多组古今字都是郑玄所未提及的。2.开始尝试对古今字进行一些理论阐述。3.表述用语更加规范。颜师古标明古今字的用语简单划一,他所使用的术语除只有“古今字”和“古某字”,而没有用到“今字”、“古文”等说法,而且颜师古总是用“今字”来注释“古字”。这些表明他使用的用语比前代更加规范化。
二、颜师古和段玉裁古今字观念的比较1.从《段注》看段玉裁的古今字观念 段玉裁第一次从理论上阐释了古今字的概念,他认为,古今字不是古今字体的不同,而是读音相同、时代不同的用来记录同一个词项的不同用字,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固定的时代。 段玉裁的古今字理论主要散见于他的《说文解字注》中。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指出了古今字的古、今相对关系,古字与今字之间的意义关系,古今字不同于字体演变以及古今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等,这些论述具有开创性及经典性的意义,多为后学所引用。此外,他还在具体实践中提供了丰富的例证,涵盖了古今字的各种不同情况。可以说,段玉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了古今字研究显著的成果。 段玉裁的古今字理论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古今字的涵义。段玉裁在“今字”下注:“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又“余”字下:“余予古今字。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异字,若《礼经》古文用余一人,《礼记》用予一人,余予本异字异义,非谓予余本即一字也。” (2)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的时间概念。段注“今”字下:“今者,对古之称。古不一其时,今亦不一其时也。云是时者,如言目前,由目前为今。目前以上皆古。如言赵宋,则赵宋为今,赵宋已上为古。如言魏晋,则魏晋为今,魏晋以上为古。……张揖作《古今字诂》是也。自张揖之后,其为古今字又不知几更也。” (3)古字与今字之间的数量关系。段注“盗”字下:“古字少而义咳,今字多而义别。” (4)古今字不是文字的形体演变。段玉裁在他著述的《经韵楼集》中提到:“凡郑言古今字者,非如《说文解字》谓古文、箱、篆之别,谓古今所用字不同。” (5)古字与今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古今字之间绝大多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第一,某字既为前者之古字,又为后者之今字。如:“连”字下段注:“联连为古今字,连辇为古今字。假连为联,乃专用辇为连。”“翦”字下段注:“前,古之翦字,今之歬字。” 第二,一个古字对应几个今字。如:“夌”字下段注:“凡夌越字当作此。今字或作凌,或作凌而夌废矣。……《广韵》“陵”下云:犯也、侮也、侵也,皆夌义之引伸。今字概作陵矣。”则“夌”为古字,“浚”、“凌”、“陵”为今字。 第三,几个古字对应一个今字。如:“盉”字下段注:“调声曰龢,调味曰盉,今则和行而龢盉皆废矣。”则“龢”、“盉”为古字,“和”为今字。 “我们今天研究段玉裁的古今字理论,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其一,古今字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字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对于阅读古代文献和研究古代语言文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二,段玉裁在前人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方法科学,结论可信,他在文字学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论述古今字问题,对我国语言文字理论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三,段注古今字理论也是存在缺陷的,而这些也给其它《说文》研究者留下了问题,并引起他们对古今字研究的兴趣……”
2.颜师古和段玉裁的古今字观念的比较 颜师古和段玉裁前后相差了1100多年,他们在古今字理论上的观点又是否具有继承性呢?我们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从表述方式上看: 颜师古注释古今字时用语比较单一。在少数引述他人观点的时候用到“某某古今字”,其它更多数的时候用“某,古某字。” 段玉裁对古今字的表述方式则很多。如直接使用“古今字”、“今古字”;“古字”、“今字”对举使用;单用“今”,如“今某字、今作某、今字、今之……”;单用“古”,如“古之、古者、古作……” ②从古今字的内容上看: 颜师古观念中的古今字应符合以下条件:古字和今字代表的词项相同;古字和今字读音一致;古字和今字的产生时代不同。 段玉裁所谓的古今字就是记录同一个词项的不同时代的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不同用字。因此,一组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记录同一个词项;二,声音相同或相近;三,处于不同的时代;四,古字和今字的字形不同。可见,颜、段所定义的古今字内涵基本一致,只是段玉裁关于古今字的理论更加详尽。 ③从所注释的古今字的字际关系上看: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提到的古今字,不计重复共有139组,逐一分析这些用例得出的结论是: 异体字和异体字关系,共有90组,占全部材料的64.75%;本字和通假字关系,共有24组,占17.27%;同义字和同义字关系,共有16组,占全部的11.51%;古本字和重造本字关系,共有5组,占3.60%;假借字和假借字关系,共有2组,占1.44%;通假字和通假字关系,共2组,占1.44%。 《段注》中共有782组古今字。其中属于异体字和异体字关系的共271组,占全部材料的34.65%;属于同义字和同义字关系的共146组,占全部材料的18.67%;属于古本字和重造本字关系的共49组,占6.27%;属于源本字和分化本字关系的共29组,占3.71%;属于本字和通假字关系的共218组,占27.88%;属于假借字和后造本字关系的有53组,占6.7%;属于通假字和通假字关系的共5组,占0.64%;属于假借字和假借字关系的共11组,占1.41%。 可以看出,在《汉书注》和《说文解字注》中所涉及到的古今字的字际关系比较复杂。但字际关系分布趋势大致相同,都是异体字和异体字关系的古今字最多的,其次是本字和通假字关系,再次是同义字和同义字关系。其它几种字际关系的材料所占的比例都较小。 ④从古字和今字的对应关系上看: 《汉书注》和《说文解字注》中的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绝大部分情况都是一一对应,但都有一特殊情况: 《颜注》在表达同一词项时,有两个古字对应一个今字的情况;《段注》在表达同一词项时,“古字”和“今字”的对应情况更加复杂:有一个古字对应若干今字,有一个今字对应若干古字,也有三个以上的字形构成不同时代的古今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颜师古和段玉裁的古今字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段玉裁曾经批评过颜师古在论述古今字时“不知古音平上不甚区分”,但是这只是对于古音的看法不同,他们的观念在总体上还是趋于一致的。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郑众、郑玄最早提出古今字,此后的训诂学家直到段玉裁,他们说解古今字基本承袭了郑玄的方法,具有历史继承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