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晋僖:“三角形”、“四边形”在太极拳的运用

 liomeibing 2017-08-03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结晶,它博大精深,内蕴深邃,如若深层次的探索追求,没有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作铺垫,即使在聪明有天赋,也悟不出其中之精奥,永远徘徊在太极殿堂的门外。当你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有所体悟,并且使自己拳技水平有了新的跨越、新的突破时,此时的喜悦心情难以言表。余跟随恩师陈正雷大师习拳多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坚持练拳不敢怠慢,在练中悟,悟中练,认真求索,捕捉拳中灵性,体悟拳中真谛,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按“三角形”、“四边形”几何原理进行练拳,越练越觉得很有韵味兴趣高涨。现将本人对“三角形”、“四边形”在太极拳中的运用理解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太极同仁斧正。

张晋僖:“三角形”、“四边形”在太极拳的运用

张晋僖老师在中宣部授课

上肢部组成的“三角形”作用。上肢部以大椎至夹脊的垂直连线为中分线,向左右延展横抻到两肩末端,再横开至肘到手,使大椎和夹脊分别与肩、肘、手组成上下“三角形”结构,体现出上为“虚领顶劲”、下为“含胸”,左右为“松肩沉肘”的太极拳要求。太极拳对头部要求“虚领顶劲”,主要是怕练拳时中气过于上冲,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掉头部的灵活性,导致全身的僵滞。从力学来讲,头处在人体上下垂直线上;从生理学来讲,头部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如果练拳时头部东倒西歪,就会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不但失去动作姿势的优美,也影响精神的集中。练拳时头部要保持正直,颈部肌肉要保持松驰松驰状态,使头部有悬起的感觉。目视前方,下骸内收,咽喉与百会穴形成一条线,用后脖轻轻贴衣领,颈椎竖起,要把“领”字理解为“灵”,“顶”字理解为头顶的顶,不是领起或顶起,而是清气自然上升,头顶上产生一种轻灵之气。“松肩沉肘”是太极拳的共同要求,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开,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两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便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也影响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关节的松驰,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肋”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约一个拳头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转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转,虽然要求轻灵,但不可漂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松肩沉肘”的关键是放松肩井穴、肩胛骨、肘的麻筋穴,要用中节肘带动两头,进行松沉,就能使肩、肘、手一线贯通。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虚、要松。“胸要含住劲,又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胸部含虚和胸间松开,可以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长舒畅。胸部虚含,锁骨和肋骨松沉,可以使上肢虚灵和身体重心向下降,于此大有助益。如何“含胸”?要下颏内收,两肩微扣,膻中穴内含,夹脊穴左右外撑拉开两肩胛,以胸部含住且感觉舒服为宜。要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过了则胸部易瘪,内脏易受到挤压,损害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外形局促不灵活的现象。

下肢部组成的“三角形”作用。下肢部以命门至尾闾的垂直连线为中分线,向左右延展横抻至两胯根端,再横开至膝到脚,使命门和尾闾分别与胯、膝、脚组成上下“三角形”结构,体现出上为“虚领顶劲”、下为“塌腰”、“圆裆”,左右为“屈膝松胯”的太极拳要求。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腰劲向下塌。就是命门以下区域整体内收下沉,向下塌住劲。腰是上下体转动的枢纽,在含胸的情况下,两肋微内收,向下塌住能够使心气下降,下盘稳固。但是腰劲下塌不可用力太过,如果腰部过于用力,会使腰大肌收缩,影响上下体转动的灵活性。太极拳对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开,就是胯关节要松开。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死顶住骨盆,腰就难以起到车轴的作用。所谓的胯,系指胯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也就是通常说的腰和腿部位。胯关节由骶骼关节、胯关节、胯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行拳时要着重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练习胯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就能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落左胯,向右旋转就靠到右边。如能做到放松胯关节,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顶死骨盆,就能使胯达到轻灵,腰部沉稳。膝是由关节和关节韧带等周围组织所组成,活动性能好,伸缩力强,是胫腓骨与股骨的结合部,其作用非常重要。在整套拳架练习时,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弯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与其有直接关系,腿部支撑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其调节来完成。如此就能做到下肢部的“屈膝松胯”。太极拳对裆部的要求是要圆、要虚、要松、要活。圆裆就是两胯根与两膝盖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每逢开步时,一腿实,一腿虚,虚腿脚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才有内旋外转之意,再加上会阴处的虚虚上提,裆部就有圆、虚之感,就可避免尖裆的虚实不分。裆与胯膝要相互配合,能松沉,胯能撑开,膝能里合,裆劲自能撑圆。

张晋僖:“三角形”、“四边形”在太极拳的运用

张晋僖老师在首创集团授课

中间躯干部组成的“四边形”作用。以躯干部命门处为动力原点,使其逐渐向上下左右四方辐射,上行使头顶“百会穴”向上微微顶起,下颚微内收成提顶状;向下使尾闾“长强穴”作相应的向下拉伸。以大椎和尾闾上下垂直向右延伸至两肩胯组成“四边形”结构。其作用:一是可以调整躯干后面的仰头、凹腰、突臀和前面的扬颏、挺胸、腆肚及侧面的张肩、缩胯等自然凹凸状态,使身躯平顺竖直,实现了“尾闾正中神贯顶”的功境形态。二是可以改变人体那种上实(胸)下虚(腹),头重脚轻耗能散气的用力状态,而变为空胸实腹、下实上虚脚踏实地的沉稳状。三是诸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气贴脊背、开胯圆裆和气沉丹田等身法要求,无一处不合规矩。太极拳对背部的要求是舒展松沉,用中气贯注。练拳时,背部肌肉要注意舒展和向下松沉,要根据脊椎生理状态,随屈就伸,保持脊背的相对端正,以利于气血的通畅,做到“牵动往来气贴背”,便于及时使“力由脊发”。对腹部的要求是要“合”。腹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中气归宿的场所。练习太极拳时,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起于丹田。要结合丹田带动,逐步练出胸腰折叠之功夫。对臀部的要求是在塌腰、合腹、开胯、圆裆的配合下,臀部向后微泛,有利中气贯于脊中,有利于腰劲、裆劲、腿劲的运用。泛臀绝不是撅屁股,不是突臀。泛臀是塌腰、合腹、圆裆、开胯、合膝的必然结果。“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就是臀部微向里收的要求。人体的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四处,颈椎和腰椎向前凸出,胸椎、骶椎向后凸出,脊椎的四个生理弯曲像英文的“S”字母,练太极拳就是要把后凸的胸椎向前松开竖直,把前凸的腰椎往后松开竖直,把尾闾骶椎松开下垂向前收,使脊柱的下端呈沉劲,脊柱的上端呈顶劲,形成上下对拉,消除脊柱的生理弯曲,将督脉上的尾闾、脊中和玉枕三个关口打通,使任督(小周天)沟通。同时使尾闾正中,百会虚灵,顶正裆圆,经脉的阴海(会阴)和阳海(百会)无阻无碍,大周天畅通,达到内气布满周身,无时不有,无处不到。

如何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在练拳中的运用呢?其一要以百会穴引领,尾闾下垂为中心线,逐渐向左右两侧延伸,使躯干端点的两肩与两胯形成“四边形”,以躯干部两肩、两胯组成的“四边形”带动上肢部百会穴与两肩、肘、手和下肢部命门穴与胯、膝、脚组成的两“三角形”进行运转,做到“身不动,手不动,以身领手”练拳,即由腰轴转动带动躯干运动,再由躯干转动带动下肢和上肢的运动。这种传承转带动作,能使肢体运动形成上下相随、全身协调一致。当你用手主动带腰动,手臂和肩就会僵紧,不灵活;当用腰主动带动时,手臂和肩是放松的。长此默识揣摩慢慢练习,拳架会愈练愈精,腰胯越练越活,劲路越练越整。其二在虚实转换中,以尾闾和两胯根形成的“三角形”为中心点,带动两肩胯组成的“四边形”,向左右旋转时,身体重心移动由实到虚,两肩与两胯要垂直平行移动过去,不要先移动肩后再移动胯或先移动胯后再移动肩的左右歪斜状态。在前后重心转换时,两肩与两胯不要弯腰前俯和挺腹后仰,一定要保持两肩胯上下垂直的“四边形”,达到“立身中正”。并在虚实交替运行时,一定要松胯旋转,裆走后弧,也即走“s”和平行∞字,不要做钟表式的单摆运动。其三在每个动作定式时,要运用上肢大椎和夹脊与肩、肘、手,下肢命门和尾闾与胯、膝、脚的“三角形”结构,做到除了头部“虚领顶劲”外,其它部位都处于放松下沉的状态。上肢要松肩坠肘,下肢要松胯屈膝,中盘要含胸塌腰。这种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达到下盘稳固,中盘活和上盘轻灵,处处体现八面支撑的势态。例如单鞭在定势时,头部百会穴与右手腕和左手中指端三个部位虚虚向上领劲,其余各部位均放松下沉,此时丹田饱满,四梢气足,下盘稳如泰山。如此运用“三角形”、“四边形”练拳,就会练出太极拳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

作者简介:

张晋僖:“三角形”、“四边形”在太极拳的运用

张晋僖,1963年1月生,河南博爱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陈正雷大师入室弟子,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华夏太极拳师协会会员、特级教练,陈正雷太极体系首批签约教练。正雷太极书院/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坐馆教练。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理事,焦作陈正雷太极拳文化研究会技术顾问,博爱县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民间传统武术太极拳七段。 1979年开始学练当地黄岭炮拳、长拳;1982年后学练陈式太极拳;1990年起拜“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为师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及刀、剑、推手等。数十年艺耕不辍,擅长陈氏太极拳械、推手。1993年起在本地区授拳,学生千余人。2005年在焦作市举办的“十万太极穿越云台山”活动中,担任青天河景区主教练并领衔表演,在全县太极拳观摩交流比赛中获团体第一名,被焦作市委、市政府授予“组织优秀奖”。先后在《少林与太极》、《武魂太极》、《今日头条》、《搜狐网》、《东方头条》、《经典网》等发表《陈氏太极拳去僵求柔的必经之路——放松》、《太极拳与周易》、《陈氏太极拳的圆》、《陈氏太极拳的对称性》、《练太极拳如何呼吸》、《“身不动,手不动,以身领手”,是练好太极拳的捷径》、《太极拳慢练的奥妙》、《太极拳不可忽视的穴位——“命门”》、《太极拳之“松腰”》等文章三十篇。业绩传略载入《陈式太极拳志》、《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中华太极人物志》、《当代中华武坛精英名录》、《当代中国传统武术名人名家辞典》和《中华武林人物志》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