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见证历史(5-20)西周青铜第一重器,利簋;铭文,记载历史;青铜器与玉器纹饰同源

 gddx02302 2017-08-03
存意 2017-07-27 00:00

武王伐商,牧野一战,攻陷朝歌,纣王自焚,周建立霸业,历史的这个瞬间,被广为传颂。然而遍翻各种史料,这个瞬间,包括时间和过程,不同版本却有数十种之多。

1976年,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的利簋(gui,音同鬼),给出了明确的,也是到现在唯一的,西周官方的记载。

收藏见证历史(5-20)西周青铜第一重器,利簋;铭文,记载历史;青铜器与玉器纹饰同源

这件器物被历史学界认为是西周第一重器,他是已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他的铭文简短,但真实记载了西周灭商这个重要的史实。

收藏见证历史(5-20)西周青铜第一重器,利簋;铭文,记载历史;青铜器与玉器纹饰同源

这是利簋的33字铭文拓片,大意约为:武王伐商,一天击败商军,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清晨,占领了朝歌,七日后论功行赏,右史利,获得了铜和锡,并用其制作了这个簋,用以纪念先祖檀公。

这段铭文给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1)周人攻入朝歌,灭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2)牧野之战仅打了一天,第二天凌晨,商亡。只有《逸周书》、《尚书》等少量书籍真实记载。

3)铜、锡等是周人贵族的财富,被用于高规格的赏赐,而受赏的贵族将其制造为青铜器,这也是贵族等级相同,青铜器数量不同的重要原因。(参看《收藏见证历史》(5-8))

4)周人的祖先崇拜、祭祀的文化,体现明确。

5)利簋的制造者和拥有者是利,官职为右史。

《逸周书》同时记载,武王获胜,一战杀死商人十八万,被捕成为奴隶的人,达三十三万之多,并大肆捕猎熊、虎、犀牛、鹿等动物,仅在武王名下猎杀的就有一万多头,同时抢掠大量财富,仅佩玉就达十八万块。之前鉴赏西周玉器遗存中大量的商代器物及更大量的改制件,很多来源于此。这些也侧面体现了商都之曾经的无比富庶,无上辉煌。

在后世一些儒家传说中,周军歌舞中进入朝歌,实在有些荒唐!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重中之重,不同于商代,铭文大多只是族名或者个人及祖先的名称(后期有少量记事),西周铭文字数多,且大多为叙事记载,历史文献价值极高,鉴赏西周青铜器,就如读史书一般。

当然,西周青铜器本身的器形及纹饰也具有自身的独特风格。

西周本为商的诸侯国,青铜器文化传承明显,器形、纹饰大体类同,但先周遗存少见青铜精品,原因其实很明显,周人的青铜大多军事备战而用,所以才能轻松击败商。从利簋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于玉器,周人确无深厚的底蕴,青铜器方面,周人是有极强的制造能力的。

利簋的器形是西周新出现的方座簋,上部为商晚期流行的传统双耳簋(参看《收藏见证历史》(4-39)),侈口、鼓腹、高圈足。特色在于下铸连方禁,这在商代器物中未见,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1)提高簋的高度,作为食器,方便坐于地上的周人使用

2)增加稳定性,不宜倾覆

3)审美的需求。

有人认为这是代表天圆地方什么的,事实上实用为主,禁追求稳固,几乎都是方形,而在禁上的器物则方、圆都有。

收藏见证历史(5-20)西周青铜第一重器,利簋;铭文,记载历史;青铜器与玉器纹饰同源

---龙纹禁,陕西宝鸡出土,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长126,宽46.6,高23公分

这就是禁,严格说就是底座,多用于嵌置大型酒器等。

鉴赏高古器物,一定要注意别带入太多后期的观念,要以实用性及当时的文化内涵去理解。设想,如果禁上放置一个方彝,那是否就天方地方了?或者我们鉴赏张家坡遗存那件外方内方的玉琮(参看《收藏见证历史》(5-10)),是否我们要断定其为仿品?包括商代多见的,内圆外不方的玉琮!鉴赏高古器物,一定简化思想,千万不能自我设限,眼界才能更宽广,从而真正领会高古器物的本质。市场仿品多的原因,恰恰因为大多数收藏者理解的角度产生了问题,被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太深!

利簋的纹饰也是在商纹饰基础上的发展,三层花的装饰手法,主纹饰,簋身铸牛首兽面纹,额部顶端有一浮雕小兽面;圈足饰龙纹;方禁四面饰牛首兽面纹,兽面两边饰龙纹;禁面四角饰蝉纹。地纹密布,形成兽的体纹!两侧兽首耳下有长方形珥(er,音同耳)。

很明显,西周最早期青铜器纹饰,仍然以兽面纹为主纹饰,龙纹、蝉纹等为辅助纹饰,这和商代青铜器纹饰体系是一致的,文化传承明显。但略有不同之处,在于兽面的表现形式,这只大弯角、竖耳的牛,露出獠牙,额头高耸,又有龙的一些特点,而这种形象也出现在西周玉器之上。

收藏见证历史(5-20)西周青铜第一重器,利簋;铭文,记载历史;青铜器与玉器纹饰同源

---牛首形玉佩,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西周晚期墓地出土,现收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

不同的材质,功用有所不同,但同样的文化内涵,表现内容趋同。作为文化的收藏者,对于两者的互补作用,需认真对待学习。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西周青铜器鉴赏

随时收看原创历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请关注作者“存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