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铜器邮票

 宜人春光 2014-10-24

    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制品的统称。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本栏目齐集了中国各省市(包括遗留在海外)的青铜器,按其主要用途分成农具、兵器、饪食器、酒器、杂器和乐器等六个层次,各列举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器物,每种器物又根据朝代的先后分别介绍。在这些器物中有不少是国家级文物,比如:虎食人卣,大禾鼎,偶方彝,莲鹤方壶等都是国家一级文物,相信定能使您大饱眼福。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希望本栏目带给您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而是进一步的思考与感悟。

 

1.特63   殷代铜器   1964.8.25

中国青铜器邮票

    我国有着漫长的金属冶炼的历史,冶铜技术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发明了,到了殷代以后,算是我国青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出现在之后的西周。殷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殷代的历史及做出的贡献是古代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殷代历法是否属于推步历一直是学界的争议问题。卜辞中有四项证据说明殷历确实是一部推步历。在未能复原唐尧及夏朝历法以前,殷历应视作中国现存最早的推步历。中国共发行了两套铜器邮票,其中第一套是殷代铜器,在1982年发行了另外一套西周青铜器,两套发行时间相差了18年!从青铜器上来说,殷代,广义上也可理解为殷商时代,其时代比西周要早一个朝代,所制造出的铜器普遍厚重,有纹饰和铭文。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然后是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两汉。

    本套票中的总筋票,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2.T75   西周青铜器  1982.12.25

中国青铜器邮票

    西周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西周青铜器依西周王世分为3期:从周武王到周昭王相当于西周早期,穆王到夷王相当于西周中期,厉王到幽王相当于西周晚期。另一种意见主张将穆王划归西周早期,也有将夷王划归晚期的。

    西周铜器的早期是商代铜器的继承发展期。此期虽有若干新的因素,但总体上商代铜器的传统仍然极为强烈,很难在商周之际划出截然的界限。具体断代只能分出商末周初式和西周早期式。鼎基本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簋为本期特有的形式。卣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

 

3.2003—26 东周青铜器  2003.12.23

中国青铜器邮票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历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又一个高潮期。春秋后期青铜器的器形设计与使用相结合,造型富于多样化,更加精巧新奇。失蜡铸造法在春秋后期出现,铭文的美化程度更为全面,青铜器进入了一个从器物、纹饰到铭文的全面装饰化的新阶段。

  第1图【龟鱼纹方盘】为春秋晚期器物。高22.5厘米,长73.2厘米,宽45.2厘米.重23.5公斤。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低,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龙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此盘所饰各种形象,神奇怪异,富有神话色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2图【秦公簋】为春秋中期器物。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器表饰以瓦沟纹,盖口和器口各饰一周勾连蟠虺纹,圈足饰波带纹,两耳上有兽首。器内共有铭文123字,记述了秦国的简史及铸造此器的缘由。于1919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3图【中山王铁足鼎】为战国中期器物。高51.5米,宽65.8厘米。此鼎为铜身铁足,圆腹圆低,附耳,兽蹄足,复钵形盖,顶有三环钮。盖钮至足部刻有铭文469字,为目前所见战国时代最长的铜器铭文。于1976年在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第4图【曾侯乙匝】为战国早期器物。高13.4厘米,口长19厘米,口宽18.8厘米。此器呈椭圆形,直口,方唇,腹微鼓,平底,假圈足。前有带盖流,后有龙形匝手。匝上铸出龙首、龙尾之状,内底亦铸铭文7字。颈腹有镶嵌的云纹和龙凤勾连纹样。于1978年在湖北隋洲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第5图【神兽尊】为战国早期器物。高53.7厘米。兽首耳,角直立,张颌露齿,双目圆睁,鼻梁与鼻孔用卷云纹、涡纹勾出。兽体粗壮,腹空,背部开椭圆形孔,有盖。盖面饰浮雕盘蛇,兽颈,腹部饰变形蟠龙纹,器后置一条直立曲尾攀附的龙形匝。器皿足短矮,内侧空槽。于1991年7月在广州西贺县沙田龙中山岩洞墓出土,现藏广西贺州市博物馆。

  第6图【凤纹尊】为春秋器物。高34厘米,口径41.4厘米,多口,垂腹,圈足,通过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颈部饰四组两两相背的分尾小鸟,腹部主纹是以一条S形纹饰带为栏首,饰以两对大形凤鸟纹,凤鸟相向,展翅挺立,目光炯炯有神。于1976年在江苏丹阳司徒窖藏出土。现藏江苏镇江博物馆。

  第7图【莲鹤方壶】为春秋中期器物。高118厘米,宽54厘米,重64公斤。此器大体呈方形。双耳为缕空的故首伏龙,颈部及腹部四隅皆是以兽形扉棱。器身饰相缠绕的蟠龙。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鸣的仙鹤。圈足饰虎形兽。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8图【龙兽提梁盉】为战国早期器物。高29厘米。曲颈龙首形,周身饰鳞纹,兽形盖纽,盖上饰6头伏兽,龙形提梁上饰菱形几何纹,前后有透雕棱背,提梁上有一环,蹄足上饰浮雕龙纹。于1982年在浙江绍兴坡塘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即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周青铜器的形制由神秘趋向现实,纹饰由粗犷趋向精细,不少铭文趋向艺术化,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后代青铜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周青铜器铸作是最为兴盛的时期,列国的青铜业达到纯熟的地步,整体的水准很高。器制表现渐趋精巧,在铸法上多以“失蜡法”为主,再搭配各种焊接和镶嵌装饰,表现出玲珑精巧、装饰华丽的青铜艺术。“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铜错金银器,造型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图纹之精美,充分显示了高度发达的手工工艺。其艺术魅力表现在: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龟鱼纹方盘——通高22.5厘米,长73.2厘米,宽45.2厘米,重23.5公斤。长方体,形体巨大,铸造精湛,以其瑰丽雄奇的纹饰与造型见称,其工细瑰丽的盘体龟鱼纹与蓄势待发的四立体兽形足相得益彰,是战国青铜盘中罕见的佳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秦公簋——此器为秦景公时器物,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通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器内共有铭文123字,记述秦国的祖先在华夏建都已经12代,威名大震,秦景公继承前辈的事业,要永保四方的土地。簋和鼎一样,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秦公簋1919年出土于甘肃天水西南乡。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山王铁足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礼器。通高51.5厘米,口径42厘米,重60公斤,鼎上刻有长达469字的铭文,记述了中山国讨伐燕国,开辟疆土的事件。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刻铭最长的一件战国器物,弥足珍贵。中山王铁足鼎于1976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凤纹尊——高28厘米,长107厘米,宽47厘米,禁体呈长方形,禁面四边及侧面均饰透雕云纹,有十二个立雕伏兽。体下共有十个立雕状的兽足。透雕纹饰繁复多变,尤为华丽。禁足由十只蹲伏的虎形动物构成,用上翘的尾部支撑着禁体。在禁足之间的禁侧面,排列着十二条龙头怪兽。铜禁四周攀附龙头怪兽,框边纹饰均为多层云纹,立体镂空装饰,层次丰富,花纹精细,采用失蜡法铸造。河南省淅川县出土。珍藏地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神兽尊——高48.8厘米、口径16.5厘米,是祭祀祖先时盛酒容器,盖有铭文两行八字,器盖上亦有铭文8字。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至今熠熠生光,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

  曾侯乙尊盘——尊高33.1厘米,盘高24厘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精美的青铜器件。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层层叠叠的透空附饰,玲珑剔透、层次丰富、节奏鲜明,是件少得的艺术珍品。

  曾侯乙尊盘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莲鹤方壶——一件巨大的青铜盛酒器,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莲瓣中央立一鹤,展翅欲飞;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物外表刻满了蜿蜒的蟠螭纹,四角各饰一条经翼寻缘的虺龙,器座为两张口吐舌的巨虬,支托着沉重的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原为一对,现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馆。

  龙兽提梁盉——古代盛酒器,贵族用器,此壶铸从龙兽,三兽蹄足,龙身提梁,显示了一种图腾崇拜的信仰。该器制作精良,造型华丽,是春秋青铜器中的佼佼者。龙兽提梁盉出土于浙江绍兴。

 

4.2012—16  国家博物馆  2012.7.8

中国青铜器邮票

    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家博物馆,是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7月在北京国子监成立的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18年7月筹备处迁至故宫午门城楼及东西朝房,1926年10月1日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29年8月改称中央研究院北平历史博物馆,1933年4月又易名为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抗战胜利后,恢复了中央研究院北平历史博物馆的旧称。新中国成立时,又重新定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1958年8月国家决定将北京历史博物馆改建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动工兴建新馆舍,1961年7月1日迁入新馆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基本陈列是“中国通史陈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是1950年3月在北京北海团城成立的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不久,筹备处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后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新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同时面向公众开放,并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是“中国革命史陈列”。197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至1983年4月又各自恢复原建制。2011年3月27日改造后免费开放的国家博物馆,是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设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馆。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此器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本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馆藏文物藏品62万件,并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和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最早的藏品和展品是170 万年前云南元谋人的牙齿,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将会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展示祖国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将成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接受文明熏陶、进行终身学习的文化阵地和课堂。

 

 5.2012—22   三星堆青铜器  2012.9.26

中国青铜器邮票

中国青铜器邮票

    926,中国邮政发行2012-22《三星堆青铜器》特种邮票12枚,小型张1枚。邮票面值为1.20元,小型张面值为6元。邮票第一图为戴冠纵目面具,第二图为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小型张为大立人像。在邮票设计上,以三星堆青铜器为主体,深邃的背景辅以青铜器的线构图,若隐若现。小型张设计以大立人像为中心,不断向外发散的衬线似年轮又如声波,在不同角度下,线条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营造出炫动效果。在邮票印制中,采用了先烫后印激光全息技术与高网线多色胶印相结合的印制方式,主图处理细腻丰富,色彩厚重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画面上时隐时现的镭射效果,透射出了古代青铜器的神秘,突出了邮票的表现意境,烘托出三星堆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与光辉。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起开始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铜戴冠纵目面具,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突出。                                 

    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底座直径10厘米、座高5.3厘米、通高15.6厘米 ,此器由山形座和跪坐顶尊人像两部分组成,山形座座腰上铸饰扉棱,座上有婉曲朴雅的镂空花纹。人像上身裸露,乳头突出,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带两端结纽于胸前,纽中插物。人像头顶一带盖铜尊,双手上举捧护圈足尊腹部,表现的应是古蜀国巫师在神山顶上跪坐顶尊以献祭神天的情景。铜大立人像,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