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见证历史(5-22)通过青铜器及玉器的类比,理解西周中期前后,文化内涵对纹饰的影响

 gddx02302 2017-08-03
存意 2017-07-29 00:00

接上文《收藏见证历史》(5-21)

昭穆时期,借助成康之治打下的良好基础,西周进入发展期。这期间,昭王、穆王连续大规模用兵,尤其穆王击败了世仇犬戎,并继续西征古昆仑,继而南征击败淮夷徐国,声威大振。同时,在国内,穆王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刑法《吕刑》,穆王在位55年,西周国势更加强大。

在此历史背景下,文化内涵也在发生改变。青铜器礼器方面,食器类的鼎、簋、甗、鬲等及盥洗器盘、盉,及乐器都更加被推崇,而酒器迅速衰落,至共王,懿王时期,瓿、觥、传统尊、卣、爵、觚、方彝等全部消失。纹饰方面,从商代起流行的,西周早期仍然传承的,传统的兽面纹为中心的青铜器纹饰,让位于一些其他的表现形式。

收藏见证历史(5-22)通过青铜器及玉器的类比,理解西周中期前后,文化内涵对纹饰的影响

---孟簋,西周早期偏晚穆王时期,陕西省张家坡窖藏出土,高24.5公分

同上文(冬戈)簋,孟簋的主纹饰也淡化了兽面纹,而代之以大型长冠凤鸟纹。

了解玉器的朋友也清楚,昭穆时期,玉器器型及纹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凤鸟纹也是在这个阶段迅速成型,并成为重要的纹饰

收藏见证历史(5-22)通过青铜器及玉器的类比,理解西周中期前后,文化内涵对纹饰的影响

---西周早期偏晚,周穆王时期,周原地区鱼伯遗存

这样的文化表现内容突变当然不是偶然,一些观念认为是因为“凤鸣岐山”,故周人以凤为崇拜对象。这里有两个逻辑不通

1)凤鸣岐山,那是文王时期的传说,周人因此而崇拜凤,那应该早期就如此,而不是武王、成王、康王之后的昭穆时期。

2)西周早就过了图腾崇拜期,商代起,贵族们崇拜祭祀的对象就是先祖了,如果还这样理解古人去崇拜动物,只能说今人对当时的文明进程太缺乏基本常识了。(参看《收藏见证历史》(5-21))

事实上这样的文化内容突变,正说明了西周时期文化被高级贵族们垄断,而艺术品正是贵族文化的表现,这是一个极单纯的因果关系。商代如此,西周同样!这是高古时期的特点,不同于今日的百花齐放,那个时期的艺术是垄断的艺术,绝没有今日造假者们传说的怪异、费解的内容。今人如果不理解,只是因为不想理解,不去学习!

昭穆的改变只是开始,西周中期周共王、周懿王等贵族阶层继续着新的改变。穆王之后,到共王,昭穆推崇的青铜器凤鸟形象又迅速消失了。

收藏见证历史(5-22)通过青铜器及玉器的类比,理解西周中期前后,文化内涵对纹饰的影响

---倗(peng)生簋,西周中期共王时期,上海博物馆馆藏,高31,口径21.9公分

这是一只双耳方座簋,器型仍是比较传统形,但纹饰又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主纹饰,对称组合纹饰,变成了连续性纹饰。盖边、口沿分别是一条龙纹和简化凤纹的组合纹;器腹部为竖条纹;圈足饰简化风鸟纹和四瓣目纹;禁的三边饰兽目交连纹和简化风鸟纹及竖条纹。

西周中期纹饰,从共王起,出现了三个很大的改变

1)对称组合纹饰为主的主纹饰变成了连续性纹饰

2)动物形体被分解,拆分为符号表示。

3)动物种类减少

如果对纹饰的动物符号缺少认知,对整体画面的表现缺少理解,当面对这样的纹饰时,会陷入混乱,或者就认为西周中晚期纹饰变的简单,只是一些所谓的几何符号。事实上,这样的表现形式,简化的是单个动物的形体,而表现的是更多数量的动物组合。谈到更多数量的动物,我们是否又想起商代晚期商人追求的更多动物数量?是的,形式有所区别,表现内容一致!其实如果我们看同时期的西周玉器,也能体会西周中晚期贵族们的文化追求。

收藏见证历史(5-22)通过青铜器及玉器的类比,理解西周中期前后,文化内涵对纹饰的影响

---张家坡遗存

2人3龙1凤合体玉佩。在极小面积下,通过合体及简化,顺势而为,体现更多品类和数量。

青铜器和玉器的材质特点不同,表现形式会有区别,但要体现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西周早期,从不见这类组合玉器(商代遗存不算),但进入中晚期,则成为主流,就如进入中晚期的青铜器,简化组合成为主流,这都体现了贵族阶层不同于之前的追求,而这样的追求在商代晚期也同样出现。而其文化内涵,正是对财富数量的贪婪追求。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鉴赏西周青铜器

随时收看原创历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请关注作者“存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