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

 长青马圆圆191 2017-08-03

 略谈散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

                                                                       ——兼谈《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

 

王 军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8


《紫藤萝瀑布》是作家宗璞1982年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情的基本手法是状物抒情,也叫“咏物抒怀”、“托物言志”。这种融情入景、借助对客观景观或事物作主观描摹,从而抒发作者情怀或幽思的笔法,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并不鲜见,唐诗里有,宋词里有,八大家的散文更是俯拾皆是。 

问题在,学习散文的一批文学背景相对薄弱、生活阅历也极为有限的初中孩子。如何引导他们“缘文入情”, 理解作者感性表达后面的理性架构、满纸景语后面的独特情怀、人格境界,才是最重要的。 

有同志的习惯作法是先介绍一下此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个人不幸,然后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据课文内容填充,最后集体讨论一下焦虑的作者在观赏到蓬勃旺盛紫藤萝后的心情变化,就基本解决了问题。学生实在理解不了,还可报个答案记下,课后好好背。当然,能力强的同志还可以就此延伸开去,借助生机勃勃大自然,进一步阐释生命的无所不在、生命的百折不挠、生命的短暂和永恒……,甚至走得更远。

只是,这样的课堂就像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车间,只有与机械的操作,没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更没有对语言艺术的玩味和涵咏,所谓的“披文入情”,充其量是隔靴挠痒。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谓写作,不过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与倾诉,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和文字外化。任何思维和情感,是需要借助语言这个物质的外壳来加以表现。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忽略语言这个情思的外壳,不能从作家呈现的语言中感受到表达的温度和力度,原则上无法走进作家心灵。

语文教学被许多人批评为“”种了人家地,荒了自家田”,是“非语文课”、“泛语文课”,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重视文本的语言学习,教师自身对语言也没有感觉或感情,面对妙词佳句,既不识货,更不“惊艳”,所谓引领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语言的真味” 自然就成了空话。(王尚文《为咬文嚼字鼓与呼》)。

值得欣慰的是,也有同志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能始终紧扣文本语言这个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涵咏和品味,从而上出了一堂很好的语言课。有老师要求学生以《致紫藤萝》为题,把课文改写为一首小诗,很短时间内,学生们拿出了作品,所展示的作品既有文采,也切合原文的主旨。这说明语言的品味是很重要的,也是可以实施的,并且是有效果的。 

这里,不妨以《紫藤萝瀑布》教学为案例,探讨一下散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问题。

第一、语言品味,到底“品”哪些语言?

散文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学体裁,可叙事,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甚至还可以来说明,其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散文表现的内容和手法也百花齐放,语言简约、内容隽永的散文,具备诗的特质,还被称为散文诗。因此,好的散文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表达,都让人有话要说。今天,我们研究写景状的散文,尤其是饱蘸作者浓情的写景散文的语言表达,话题相对比较集中。但即便如此,要抓、能抓的“点”仍然很多,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找哪些点呢?

有人说,学生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需要学习和品味的内容。我不以为然。学生不懂的词,请个人查字典、词典或参看注解就行,老师也可直接给予答案;学生全读不懂的句子,不是作者表达或翻译有问题,就是学生不了解这个句子的前因后果而已,不必全面展开讨论。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学生半懂半不懂的东西以及心里有美感,但一时却说不清、道不明妙处究竟在何处的句子。那几个字是认识的,那里好像话中有话也是知道的,但其潜在的意蕴却闹不明白,这才需要相互研讨、品读。就《紫藤萝瀑布》而言,为了表达花开得盛,作者用“辉煌”一词来形容她面前的“一片淡紫色”。什么叫“辉煌”,它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一树淡紫色紫藤花再茂密,至于用上“辉煌”一词,但作者就这么用了,不但表现出花开得灿烂,还写了内心的震惊和惊喜:原来,我并不知道紫藤萝能开到这个份上!

也有老师的答案是“重点词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为了不让太多的旁逸斜出发生,他设计了一道题:“这是一树              的紫藤萝?”,然后让学生品读表现藤萝生机盎然的句子,说说这个定语体现在文本的何处,这就让语言的品读进入了一个轨道,一个如何调集语言写足写活事物蓬勃旺盛特征的鉴赏轨道。同时还将语言的品读和对作者情怀的体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文章主旨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时与学生互动,加以引导和放大,课堂上就能形成了 “披文入情”的良好情境。

当然,一次教学活动中,语言的品读应该是多重的,应该也允许还有其他的轨道存在。重要的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说到,但为什么讨论这条线的表达,最后大家都不清楚。

第二、语言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应该从那些角度“切”入?

“亏你想得出来”的用词别致与生动,句式的灵活与气势,修辞恰到好处的使用和联袂使用,文句内蕴的个性化解读,都是很好的角度。

但衡量或者领略语言的表达之美,首先应该着眼的是语言的整体表现力。,即作者要写的意思是不是写全写足,遣词造句是不是风格统一、整体和谐。《紫藤萝瀑布》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歌颂了生命的顽强,这是典范的状物抒情。试想,宗璞先生如果没有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每一朵紫色花盏的浓墨重彩,没有从光到色、到态、再到味全方位摇曳生姿的呈现,我们能相信并感受到一个心灵重负的人,见到一树紫藤,就能获得如此由衷的惊喜与释放?!作者没有将静态的植物写活、将没有思维生命的草木写得如人般风情万种、儿童般活泼可爱的功夫,我们能相信一株植物有那么大的催进力,能带走一个压抑的人内心长久的郁积,并且扬起理想的风帆?!都不太可能。所以,所谓写景抒情、状物抒情,抒情的大前提是能否把物“状”好、“状”足,把景写活、写出态度和情思、写出人内心的精神境界。景写得如梦如幻、物状得如在眼前,作者的情思自然得到流露,这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这样的表达,才是真正成功的表达。《紫藤萝瀑布》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你初读课文,觉得作者似乎完全沉浸到藤萝盛开所带来的喜悦之中了,大段大段的描写,一个接一个的比喻,可谓浓墨重彩,感性得很。学完课文了,你回头再细看,其实那些景物描写既有次序,又有章法,完全是一次理性架构的结果。这种语言的功夫,比起那些开篇就是“好一树紫藤萝”,至于怎么个好,却写得七零八落的文章,不知高明多少。当前,我们的学生习作,有太多辞章华丽的抒情,对于描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语言的整体表现力。

三、课堂进行语言品味,师生可用的工具或手段有哪些?

有人说“读”,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还强调“口到,眼就到,心很快就会到。”其实,我们成人对“读”的好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如某首词作一般的歌曲,我们读了词,几乎没有印象,但听别人朗诵一下或遍一唱,就觉得有味,如果我们自己小声哼哼,一下子就投入进去,有时候能哼得柔肠百转。“读”,对理解文本的作用,无需认证。

除了读,还有哪些方式方法?换词比较:“紫色的[1]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里,用了“挑逗”一词,藤萝花一下子风情万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汇,如“玩耍”“映照”?显然效果大打折扣。相对而言,“玩耍”又比“映照”要好。

抽出某个句子看表达效果的缺失,也是方法之一。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段落,内容丰富得很。抽离了,就会见得文本的单调与呆板。

当然,还可将句子放到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场”中去品咂和体味其传承之美。以前笔者在教学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解读词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李煜的亡国之痛、浩荡家愁,列出了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写愁情愁怀的作品,一一比较,既了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又突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就从语言的铺陈中感受到中国古人对人生况味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经贯之的,呈现出一条壮丽而丰富的文化长廊。

探究和追问句子的内蕴、仿写与重组等等,都是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语言品味的方法很多,但千流归一,即既要让学生弄清写了什么,也要明白写法的精妙,更要披文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脉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品味,是个细活,它需要营造发现语言魅力、探究语言神秘的氛围,更需要师生身心的投入和热爱。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这个工具的学习与使用,它还有其他的任务,如精神的拓展、文化的传承、人文底蕴的积淀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和文本的把握,既要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而正确处理好课堂整体教学与局部语言品味的关系,避免教学的零碎与芜杂。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多多做减法,努力把研讨的面收紧些,切忌贪多求洋。至于怎么做这个减法?我有三句话送给大家:一是目标简化,二是内容优化,三是活动深化。

所谓目标简化,就是目标不妨问题化。我们学习了新课程的不少理论,但千万不要指望一堂课就形成什么语文能力,达成所谓的三维目标。当前,理科老师教学一般目标是单一具体的,文科目标则较为宽泛含糊,貌似非常全面,其实空虚得很。我的主张是不妨也具体一点,发现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解决这个或几个问题。把基本的问题都搞清楚了,任务就算完成了。当然,这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文科教学习题化“”的极端,

所谓内容优化,就是牢牢记住简化了的目标,不断整合各种问题,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和重心,把核心的问题理清理透。

所谓活动深化,强调的语文课堂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活动,且活动要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做到可跟踪观察效果、可反馈学情、可顾及更多主体。一句话,课堂教学要有主线,且主线分明,不易被枝节问题所干扰。

所谓语文的能力,其实就是一个人对语言热爱的程度;热爱甚至迷恋语言,每个人都是作家,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理念忠实的践行者创造者! 

 

 

                         20141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