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义跳跃:意义建构中的框架转换与概念整合》概述

 garyhyz 2017-08-03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作者Seana Coulson于1997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认知科学系,师从著名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教授和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Marta Kutas教授。毕业后她留校任教,目前是该系副教授、脑与认知实验室主任。本书把认知语言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语言在线加工的新观点和新思路,业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适合于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感兴趣的教师阅读。

本书的主要内容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其致谢中所说的:“像许多认知科学家一样,我原来假设意义是说话人从语言输入中编码的某种东西。在我的头脑中这个有趣的问题是,语境知识和语用函数是如何影响机械的分析操作和词义激活的。然后在观察了许多语言使用的例子时,我很快就清楚了某一话语的影响大大超出语言组合的意义。……”Coulson接着指出:“我个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我明白了,意义不在言语信号(speech signal)里面,意义是说话人对语言和非语言的提示进行反映时所积极构建的。……我逐渐地意识到,人们不是在编码意义,而是使用信息去帮助他们去组合话语事件的认知模式。”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新观点补充人工智能的经典概念,另外,Coulson使用这些新观点来为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建立空间构建模式(Space Structuring Model)。

在第一章里,Coulson首先解释了什么是语义跳跃。她指出,语义跳跃不是一个术语,而是一组有趣的自然语言现象。语义跳跃包括字典里找不到的,无法用传统的分析计算出的非标准的意义(nonstandard meaning), 如隐喻和转喻的词语、夸张、反讽、含沙射影的话(暗讽)等。由于我们在意义建构中不同程度地利用了背景知识,所以许多语义跳跃是必需的。例如:


Everyone had so much fun diving from the tree into the swimming pool, we decided to put in a little water.


在上例中,我们一般假设游泳池里是充满水的,当我们得知游泳池里没有水时,我们就会想象人们高兴地跳入没有水的游泳池的场境。这种在理解中需要重新分析的过程是本书第一部分所要讨论的内容——框架转换(frame-shifting)。

本书第二部分研究的是把各种信息组合起来形成新概念的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 概念整合是一组非组构性的过程(uncompositional processes), 在这一过程中意义建构的各种能力被激活或唤起,从而产生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在本部分中,概念整合所涉及的语言现象有形名搭配、隐喻、类比和违实现象(counterfactuality)等。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在真实的道德性话语中我们所实施的框架转换和概念整合,第八章讨论说话人如何使用词语来唤起文化上共享的知识结构,从而影响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评价方式。第九章讨论人们如何使用和摒弃语用刻度(pragmatic scale)去谈论所发生的事件,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语用刻度指的是在相关的语义层面上排列的事件和物体。当我们摒弃某一语用刻度而采用另一刻度时,我们就进行了框架的转换。

在本章中,作者要首先讨论的问题是,语言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产性?这一能产性到底是哪来的?作者首先论述了传统语义学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观点。Coulson指出,传统的语义学理论认为,一方面,语言之所以有如此强的能产性,是因为语言是组构性的(compositional)。组构性原则指的是,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构成该句子的成分的意义和这些构成成分的组合方式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中的词语是如何表征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的,这一问题使语义学家关注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的研究。也就是说,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包括我们是否能指明在什么条件下该句子的命题是真实的。另外传统的语义学还认为,一个复杂词语的真值条件是由简单的词语系统决定的。因此从传统语义学理论入手,词汇语义学家解释单个词语的意义,而持组构性观点的语义学家解释构成成分的意义是如何组合以产生整个句子的意义。

以上这种语言能产性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许多认知科学家,在认知科学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传统的组构语义学还认为,词语的意义是独立于其出现的某个语境,即意义是语境独立的(context-independent)。独立于语境的意义是一种幻想(illusion), 这一幻想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当没有语境时,语言使用者能创造一个合适的语境。Langacker指出,独立于语境的观点恰恰没有解释语言能产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场境。如果我们要解释说话人是如何把句子联系到各种不同的场境的,我们需要到组构性之外去寻找答案。

Coulson分析了英语名词“ball”的各种用法, “ball”包括篮球、足球、垒球等以及由纸揉成一团而形成的“球”和把西瓜看作为“球”等等。所有这些 “ball”的用法,我们都无法用一个“客观的”标准去给 “ball”下一个完整抽象的定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把 “ball”的各种用法识解(construe)为球,这与我们的理解有关。理解所有 “ball”的用法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清楚地知道关于 “ball”知识网络中哪一部分会被我们利用、哪一部分会被忽略。例如在把西瓜看作“球”的事例中,我们之所以把它识解成球,是因为我们征用了人如何玩球的知识,并同时忽略了球的构成材料。揉成一团的纸只所以被看作为球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上面例子中,语言的这种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跨域映现(cross-domain mapping)的能力。下面是本书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主要观点。

1

背景知识

意义中的语境变异(contextual variation)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语境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背景知识之所以影响话语的意义,就是因为人们设计话语的目的就是支持物理和社会世界中的行为,并且以相互作用的方式从记忆中唤起相关的信息,这一观点来自认知语义学的一个分支——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认知语义学并不把对世界的描写看作为语义学的主要功能,而是把意义看作能唤起的、用来识解概念内容(conceptual content)的认知现象。认知语义学不关注句子的真值条件,而是关注能实现语言话语的产生和理解的认知操作(cognitive operations)。由于认知活动在词语和世界之间起到媒介的作用,因此研究意义就是研究词义是如何在人类活动的语境下产生的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词语来唤起心理表征。

2

框架语义学

Fillmore认为,许多词语的意义依赖于以场境和社会体制为前提的说话人的经验。他把框架(frame)定义为一组其结构根植于一些有理据的语境中的范畴。词语基于框架而界定,并基于此框架而实施范畴化。Fillmore认为词语为事件的某种认知识解提供信号,使我们朝着词语指定的方向理解话语,例如 “buy”, “sell”和 “pay”等一些动词之所以相关,是因为它共享一个“商业事件框架”(Commercial Event Frame), 其中的每个动词都侧重了(profile)这个框架的某个方面,这些动词意义的界定也是基于此框架。人们在感知、计划和记忆中使用框架,并用框架来解释复杂情景,做出推理和预测。在认知语义学中,意义并不包含词语与现实中物体、行为和事件之间的映现,词语指定(designate)框架中的成分和关系,这些框架可能表征现实的一部分,也可能不表征现实。词语总是被理解为能够建立框架,不管这些框架是否可应用于实际的、表征的或假设的指称物。

3

心理空间理论

本书所采用的理论框架主要是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建构心理空间,主要目的是表征关于各种事实语境(或虚拟语境)中的话语,心理空间被认为是话语中暂时的信息集合。(关于心理空间的论述请参阅张辉、杨波2008)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词语不直接指称世界上的实体,语言的暗示让语言使用者在心理空间中建立成分。由于话语常常要求反复地指称同一实体,因此人们总是可以从先前建立的心理空间中通达新构建的心理空间中的成分。意义建构的关键在于构建框架,而这些框架中的成分和关系在不同的心理空间之间被连接在一起。Coulson指出,要使框架这个概念成为语言加工和理解中一个有用的概念,就应改变传统的观点,把框架看作为知识表征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框架。首先我们应该区分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表征和在线理解中人们所使用的表征,而心理空间就是包含了在线理解中适合于某一语境的、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那一部分信息。心理空间很好地处理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中信息表征之间的关系。Fauconnier 和Turner(1998)认为心理空间之间的框架整合是很普遍的认知现象,由此提出了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理论。总之,在本书其余章节中,本书作者的中心思想是,意义的在线构建不仅仅从记忆中操纵现存的表征,而是一个动态、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把动态的感知和概念信息与从长时记忆中检索的抽象的信息整合在一起。


选自《语义跳跃:意义建构中的框架转换与概念整合》导读




语义跳跃:意义建构中的框架转换与概念整合

Semantic Leaps:Fran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作    者:【美】Seana Coulson

I S B N:978-7-5100-2410-8

定    价:38.0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