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教科研为抓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GXF360 2017-08-03


学校内涵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其着力点在于学生、教师及学校的管理,而三者的核心是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学校要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始终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创新,提升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那么如何以教科研为抓手,有效夯实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

一、提高教师素养,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1.强化管理成体系。学校要成立教师素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负责——教科处主抓——名师骨干带头——教研组实施——全体教师参与”的五级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到人。根据学校校情和老师的实际,可以出台《学校校本研修五年规划》等年度目标。通过《教师专业成长袋》记录每个教师的成长轨迹,并将过程资料纳入期末量化考核。逐渐形成“专人负责、集体参与、专项考评”的运转机制,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转变观念抓培训。(1)专家引领,转变观念。学校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培训方式,组织学习各级各类名师骨干的教研经验、教学反思,形成头脑风暴。组织教师充分利用国培、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外出培训、参加工作坊、观看实录、浏览优秀教研网站等形式,充分汲取先进经验,更新陈旧教育理念。(2)多种培训,提升素养。一是做好教育教学艺术类培训。二是做好信息技术类提升培训。三是做好教师基本功类培训。(3)一人培训,全员受益。学校要扩大培训效果,保证优质的外出学习资源能人人共享,凡外出学习、送教、参会、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对全校教师进行二次培训,达到“一人培训全员受益”的目的。

3.三大工程建骨干队伍。(1)名师工程。以“名校培育名师,名师支撑名校”为宗旨,最大限度发挥名师骨干的引领作用。名师通过建工作坊、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磨课等,在课堂上引领、在思想上影响、在方法上引导其他老师。(2)希望工程。这是专为刚进校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脱颖而出搭建的平台。由“名师专家团队”群策群力,对青年教师的参赛课、研讨课等进行精准对接,多次打磨,提出优缺点以及改进的建议,夯实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3)青蓝工程。对新教师与名师骨干结成师徒对子,让经验少的向经验多的拜师,并签订责任书,制订计划。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传帮带”,在考评上实行“捆绑式”,通过“以老带新,以优促新”方式推动师徒间“比帮赶超”互帮互学的步伐。

二、强化科研成效,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1.以研促教,开创教研新模式。(1)校本教研常态化。坚持落实以“课标解读、课例研修、教材研讨、听评课、素质教育大讨论、观看优质课、学习先进材料”等为内容的常规教研活动,让教师做到周周有主题,次次有内容,回回有收获。(2)教研评议网络化。发挥互联网优势,打破时间、地点、人员等限制,让教师在家、在课余时间都能参与到教学研究、评课议课等热烈讨论中来,使讲座、评课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3)专题研讨互助化。学校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可以制订一个教研专题,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专题研讨,各教研组根据组内实际情况,确定研讨内容,组内教师围绕焦点或热点问题上研讨课,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评析,并寻找问题,归纳方法。(4)教研资源最优化。组织老师们积极投入到建设学校教研资源库,在“校本教研资源网站、学校服务器、教育博客群、课题论坛”等处实现资源的储存、共享,方便教师查找,使用。(5)课题研究常规化。以课题为抓手,打造“学习型”“创新性”“研究型”“专家型”师资团队。推行“人人有课题、科科搞研究、校县市省滚动发展”的课题研修目标。在课题研究管理中,采取“科学管理,合理设计经费;注重研究,加强过程指导;营造氛围,强化成果效益”等举措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讨水平。

2.“五课”研讨,聚焦高效课堂。(1)发挥集体备课作用。坚持做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组织上要强调“四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检查、有考核。落实主讲人主讲,同组人质疑,把教研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分析、教材目标和教法的设计、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从而有效发挥集体的智慧。(2)开展“五课”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而有效性载体就是“课例”。聚焦高效课堂,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依托“五课”活动扎实开展课例研究:名师示范课作好引领;组内课互帮互学;新教师汇报课验收效果;磨课打造经典课例;推门或点课了解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师在讲、听、说、评课上下工夫,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合作交流、成果展示中理念得到更新,行为得到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