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姓孔或姓孟的名字里总有个相同的字

 昵称21660266 2017-08-03


/赵九九


孔子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称他为圣人,一位官员问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子是圣人吧,为什么他知道的这么多啊,“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马上说,那当然了,老天爷就想让我们老师当圣人,“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但孔子生前一直谦虚的声称自己不是圣人。

 

春秋末期,学在官府被打破,文献流散到社会上,孔子掌握了一大批文献,从而开创了私人教学模式,有教无类,弟子众多,他曾带着自己的主张,周游列国,但处处碰壁,晚年回到家乡整理诗、书、礼、乐等文献。孔子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极度悲伤,“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孔子正在写作《春秋》,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后来听说那个麒麟死了,孔子就停笔不写了,孔子感觉自己的大限也快到了,72岁时,突然得知子路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孔子拄着拐杖在院子里,子贡去看他,孔子老泪纵横:“我听说夏人死了要葬在东街,周人死了要葬在西街,殷商之人死了要葬在两个门柱之间,我昨晚梦到我坐在两个门柱之间,大概我也快死了吧。”几天后,孔子就逝世了,享年73岁。后来儒家的另一位圣人孟子活到了84岁,所以民间有句谚语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人们认为圣人都活不过这两个“坎儿”,普通人更是没办法了。在孟子的时代,孔子基本已经被定型为圣人了,孟子称他为“圣之时者”,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我们一般将孔孟并称,但在唐之前,人们一般都是将“周孔”并称的,将孔子与周公并列起来,唐以后,随着宋儒对孟子的推崇,孔孟并称的现象才普遍,这一时期《孟子》也被列为了四书之一。一般并称的时候,谁在后面,谁就是新起来的重点,比如西汉初期黄老并称,到了东汉末年,世人推崇庄子,就开始将老庄并称。

 

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有对孔子以及孟子的褒封,如汉代追称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后世称宣尼,尼父,到了宋朝的时候,孔子被宋真宗赵恒尊为“玄圣文宣王”,后来又被他尊为“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尊其为“至圣先师”,清世祖顺治尊其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不仅孔子受到追封,他的后代,曲阜孔氏家族也受历代帝王的封赐,孔子的嫡系后代可以世袭衍圣公的头衔,明清时期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也就是现今的孔府,帝王们以此表示自己尊孔。

 

作为儒家一个重要的继承人孟子,东汉赵岐首称他为“亚圣”,因为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等思想,一直受到统治者的忌惮。直至宋代,因为大儒们对孟子的推崇,宋神宗才封孟子为邹国公,宋孝宗诏孟子为“亚圣”、“四配”之首,元文宗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亚圣”从此便成为孟子的代名词,从而使封建皇帝对孟子的封赐达到了极顶。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次,孟子后裔也开始授世职。

 

我们常常看到姓孔或者姓孟的人,往往名字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字,这实际是孔孟后人的标志。这种现象是从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五十六代用“希”,五十七代用“言”,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第五十八代到六十五代起名用,同一辈的孔氏后代要用相同的字,孔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 “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到了明末,崇祯帝又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供孔氏六十六代到七十五代起名用。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字不够用了,朝廷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行辈字供第七十六代至第八十五代起名用。清末之际,政府动荡不安,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未雨绸缪,在上次行辈字并没有用完的情况下,预先将孔氏家族行辈再续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规定了第八十六代至第一百零五代的辈份排序,上报政府批准,然后颁布全国。孟氏家族的辈份排序,也是在明朝初期随即仿照孔家,这是因为不仅孔府与孟府有着良好的友谊关系,而且两个家族之间的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婚姻关系,又因为孔子的后人历代世袭衍圣公,具有极高的地位,因而孟家族谱牒修成后要报孔府衍圣公备案。在孔府的影响下,孟氏从“五十八代“希”字辈开始,严格与孔氏用相同的辈份排字,两个家族的行辈完全一致起来。效仿孔氏家族的还有曾子的后人曾氏家族以及颜回的后人颜氏家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