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就是养生命生命成长的第四大营养是“被尊重”。尊重孩子不仅仅是一两句尊重的话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解放他的手、眼、耳、脑也是一种尊重。“被尊重”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孩子,就像空气一样给孩子氧气,让他去成长。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的时候,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竟然能做那么多事情。那种成就感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 想想,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 “小孩子家,你懂什么?” “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个都不会!” “我说了要这么做,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 也许你只是脱口而出,可你有没有想过已经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有一些家长,特别喜欢人前教子,越是当着陌生人的面,越是要显示家长的权威,把孩子训得一无是处。这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打击,是极其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孩子是有思维、有意识、有感觉的生命,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但是我不得不说在很多时候家长和学校忽略了孩子的这一需求,以为只要不体罚孩子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用挖苦、讽刺的语言刺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 在咨询的时候很多家长向我们的咨询老师诉苦:“孩子不听话,总是顶嘴,不尊重长辈!”当家长苦恼于孩子的这些表相的时候,有没有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想想为什么孩子不尊重你?有没有反思自己是否足够尊重这个生命,让这个生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映射出的是家长的问题。所以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就要先做一名尊重孩子的家长。家长在语言和行为上对孩子的不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忽视了孩子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我”存在着的。所以,家长尊重孩子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就是心中有“我”的概念。有了自我意识,孩子就会有自己的界限,也会知道别人的界限,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更加独立、自信。 但是现实生活中家长的错误做法在无形中摧毁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比如有的家长习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隔壁谁谁谁的学习成绩怎么总比你高?你们班谁谁谁怎么跳舞就那么好看,你怎么总是学不会!谁谁谁比你强多啦,人家真给自己爸妈长脸!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我不如别人”、“我不想要这个我”的想法。 还有的家长喜欢把孩子调教成“乖”孩子,经常说:“孩子要乖、要听话。”只要孩子服从家长,就一定不会犯错误,长久下来,孩子们渐渐忽略了自我思考的必要性。正是因为家长都在打造听话的孩子,追求标准答案、单线思维造成了很多孩子欠缺解决问题、随机应变的能力。遇到问题,第一个念头就是去问问别人,寻找标准答案,而不是想着如何独自解决。任何事情都觉得自己需要别人来照顾,长此以往,啃老族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有一些家长喜欢用批评、否定、指责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以为这样会激发孩子的动力,消除孩子自满、骄傲的情绪。然而这样负面的刺激,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否定自己、不喜欢自己,不想要里面这个“我”,无法与自我和谐共处。家长的不当行为,阻碍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孩子便缺乏对自我的认可,没有改变提升“我”的意识和动力。最终导致孩子不能爱自己,也不能对自己负责任。所以,帮孩子建立自我意识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帮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呢?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独立做主的机会。 作为父亲,我深切地体会到家长的爱子之心,对孩子的爱总感觉不够,巴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做完。所以很多家长,总是替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甚至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以为这就是爱孩子。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其实让孩子觉得“我不行”,没有父母自己无法独立生活。 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而且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如果生活中家长经常替孩子做主,阻断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孩子体会不到被尊重的感觉,久而久之,成长的方向感和价值感就会消失殆尽。所以不被尊重的孩子容易自卑,没有自信,但是他又很渴望被别人瞧得起。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坑洞,同时他又怕别人看得起,因为他承担不起被人看得起的那份责任。 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会习惯用强势的外表掩饰内心的怯懦。所以,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创造体验这种成就感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思想;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尊重孩子的能力。所以,让孩子独立、做主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是孩子成长必须的经历。 只要父母真正地尊重孩子,让孩子清晰地认识到心中的那个“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在生活中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自己做主的权利,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孩子切实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END﹌ 本文摘自探索真教育系列丛书之《亲子智慧》 |
|